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绀弩 《社区》2013,(5):56-57
抗战前一年.我同一个朋友到S省的某处去,碰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乡下人,谈过一些非常奇怪的话。要不是亲耳听见,决不会相信有那样的人,谈那样的话的。我们是在离大路不远的一个池塘边碰见他的,他正在一个人车水。起初,我们是向他问路,看见他谈话的样子有趣,就索性在那儿歇脚.和他攀谈起来。他起初也不大多讲话.后来看见我们不想走,或者也觉得很有趣,也就随便谈起来了。  相似文献   

2.
阎连科 《社区》2012,(11):15-15
最近读了一本年轻作家葛亮写的《朱雀》,这本书先在香港出版。最近才在内地出版。葛亮是个年轻作家.大概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的人。他的这本书写的是南京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的事情.时间跨度有七八十年,很长,但是叙述很从容,几乎所有的大事件在书中一一展现.作者把南京看作一个人来写。而不是一个城市,所以他笔下的南京非常的生动。  相似文献   

3.
汤一介 《社区》2010,(8):6-7
我已八十多岁,以教书为业,读过的书自然不少,大概不会少于几千种吧!值得推荐给青年朋友的书少说也有几百种。现我选出三本推荐给年轻朋友。这三本书对我一生都有非常重要影响的书,年轻朋友或可一读。  相似文献   

4.
可乐经典     
《可乐》2010,(4):80-80
如果一句话都能改变一个人,那只能说他没有主见;如果看一本书就改变一个人,只能说他看的书太少;如果一个人在机场买了张盗版碟就影响了他的价值观,只能说明他没有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社区》2012,(18):F0003-F0003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周国平  相似文献   

6.
爸爸的书可多了,书桌上、书柜里、床头边到处都是。吃饭时,他手中捧一本书,不然就吃得不香:睡觉前也得捧一本书,不然不能入睡:甚至连上厕所时也在捧着一本书…… 说到这儿,我想起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趣事。 有一天,爸爸找不到刚刚还在看的一本书了,他急得团团转,忽然他大吼一声:“大臭儿子,看见我的书了吗?”我赶紧跑过去一看:爸爸像只无头苍蝇,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看见我来了,  相似文献   

7.
谈薪     
陈湘鹏 《人力资本》2010,(2):126-126
在路边的外贸店淘了几件童装.谈价格的时候突然想到老公的一个朋友。这阶段他正准备跳槽,新东家已经承诺给他比在现在公司更高的职位.这是促使他跳槽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后来他觉得新东家给的薪水有些低了.所以心里斗争了很久还是没有跳槽过去。其实.这实在怪不得新东家小气,是他自己把薪水谈低了。  相似文献   

8.
周国平 《社区》2011,(32):7-7
书是人生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路还得自己走。也许有人对一本书或一位作家一见倾心,爱之弥笃。乃至白头偕老.我在读书上却没有如此坚贞专一的爱情。我不愿同我所喜爱的任何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厮守太久,以免受染太深.丧失了自己对书对人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9.
《华人时刊》2004,(6):44-45
初与博士生导师、温病研究所所长杨进接触.觉得他不像健谈的人.作为全国著名教师,他应该很能讲的。随着采访的深入.发现他只是不愿多谈自己,谈成绩时颇有分寸,一再强词是原先的学科基础好。但谈起他所从事的温病学来话就多了,而且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10.
李敖 《社区》2013,(20):5-5
读书方法好不好,读书完全凭记忆是不行的,因为记忆会慢慢淡化。一般人一本书拿起来看完以后.再看第二本书时,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看到第三本书的时候,第一本、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到了第十本书,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一个人读到第一百本书的时候,他还能记得多少第一本书里的精华?当时花时间看过。可是事后大部分忘记了。  相似文献   

11.
曾经有人向鲁迅先生请教写作经验,他回答说,哪有什么经验,无非是多看了几本书罢了。如果一个孩子热爱读书,那么他会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书中的人物往往会成为他生活的旗帜.书中的道理往往就成为他人生的坐标,书香世界也就会成为他心中永恒的家园。  相似文献   

12.
《可乐》2006,(8)
周末到朋友家小聚,朋友正在打麻将,他的侄子侄女也在,都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麻将,我是大打大输、小打小输、不打不输,所以我就到朋友的书房里打发时间,却见这两个小家伙正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看什么书啊?"我问。"《三国演义》呗。""哟嗬,小学生都爱看《三国》了,了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印第安人和他的朋友,在美国纽约繁华的街市曼哈顿散步.人声车声,鼎沸嘈杂、可是.印第安人说他听见了蟋蟀的叫声,朋友摇头不信,认为这是印第安人的幻觉。  相似文献   

14.
一个朋友曾经谈过自己对公关行业的看法,那就是3年入门.8年入道。入道之后是什么.朋友没有讲。按照禅道的理论来说就是入化、入定,有人说30年入化,50年入定.可见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按照自己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来算,兢兢业业,倒是基本符合朋友的说法,自己也算是个人了道的公关人。  相似文献   

15.
王玉龙 《社区》2013,(28):62-62
去柏林旅游,德国朋友巴拉克说要带我出去逛逛,我欣然同意。我见他出去时手里拿着一本半新不旧的书,便问:“你逛街时还有看书的习惯啊?”他笑了笑说:“我是顺便去换本书回来看。”  相似文献   

16.
本卞 《社区》2012,(2):14-14
梁漱溟曾说.假如有人向他的朋友问起他是怎样一个人,朋友回答“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是恰如其分、最好不过的。  相似文献   

17.
王丹枫 《社区》2012,(35):7-7
不知今夕何夕.忘记了书的气味。真可怕!路过一间带有咖啡茶饮的书店,阳光像蓝丝绒般温柔,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背靠木椅安然地翻着书,窗边的几盆菊花开得正艳,让人无法抗拒的卡布奇诺的咖啡香气流淌到街上,那场景美极了,朋友说妇人老得很有体面.让她久久难忘.这样的情境似曾相识.我知道让朋友难以忘怀的是.妇人于静默中散发的学养和气质,没有读过几多书的人沉淀不出那股古老沉香的气韵,也装点不出那一份婉丽深秀,无丝毫纤尘的清雅之艳。  相似文献   

18.
人生如书     
文若溪 《社区》2013,(2):24-24
看如花的少女从身旁走过,看年轮渐渐爬上自己的额头,终有一丝没来由的害怕,害怕走向人生的暮季,想来,人生就是一个像朝阳走向夕阳,这样一个简单的历程,就像一本书,有扉页也有末页,一本书内容再多总有终结语的出现,书有厚薄之分.人生亦有长短之区别。每个人的寿命不一样,历程也不一样,内容也不相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写手,都可以写了同属于自色的书本,只是内容和意义的区分而已。  相似文献   

19.
向志宏 《社区》2005,(6):62-6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怎样写……想完后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本来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  相似文献   

20.
在书店翻《格雷厄姆论没资》,赫然发现关于他的书有很多本,不隗是大师级人物,一直都能提供新启发。他的代表作当然是出版接近八十年的《证券分析》,这不只是一本书,它建立了证券分析这个行业。在众多徒子徒孙中,最出名的是巴菲特,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是先知道老巴,再回头溯源到格雷厄姆这位开宗祖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