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脚印——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历程揭秘(上部)》,是著名作家宫柯继《本色》《油气田地质专家杨继良》《东方奇迹》等大型人物传记、报告文学集之后,全景式反映大庆油田勘探开发建设中,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精益求精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等高尚思想品格的记实文学力作。作家以饱满的创作激情,以掷地有声的震撼语言,聚焦于中国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大足迹、大手笔、大作为,展示了大庆油田半个多世纪以来勘探开发的光辉历程。  相似文献   

2.
宫柯的《东方奇迹》这部报告文学集确有不同一般的亮点在。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对科技和科技人员对大庆油田发现、发展所做贡献的一贯高度重视与倾心真挚的表现。也正是此点,才使我们更加承认和信服大庆油田的发现、发展是中国石油人创造的奇迹,是中国的奇迹,东方的奇迹,也是人类的奇迹。  相似文献   

3.
松基三井,是松辽盆地石油勘探的第三口基准井,是大庆长垣构造带上的第一口探井,也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井。这口井于1958年7月由松辽石油勘探局综合地质研究队提出,1958年9月3日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的石油地质研究人员共同作了技术论证,确定了井位,1958年经石油工业部批准后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于1959年4月开钻。同年8月见到油气显示,取心见到油砂,9526日喷出了工业油流。1959年12月石油工业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决定甩开钻探,在杏树岗、萨尔图、喇嘛甸布井钻探并见到高产油气流,“三点定乾坤”,掀开了大庆石油基地建设大会战的帷幕。松基三井的钻探成功,是党中央“战略东移”决策的科学印证,是石油战线干部、科技工作者、工人努力拼搏的成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各部门、各级政府和各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热情帮助的结晶。可以说,松辽出油乃至在东北工业区发现油田,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起飞的基石,是全国人民合力共建的一块历史丰碑,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4.
松基三井,是松辽盆地石油勘探的第三口基准井,是大庆长垣构造带上的第一口探井,也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井。这口井于1958年7月由松辽石油勘探局综合地质研究队提出,1958年9月3日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的石油地质研究人员共同作了技术论证,确定了井住,1958年经石油工业部批准后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于1959年4月开钻。同年8月见到油气显示,取心见到油砂,9月26日喷出了工业油流。1959年12月石油工业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决定甩开钻探,在杏树岗、萨尔图、喇嘛甸布井钻探并见到高产油气流,“三点定乾坤”,掀开了大庆石油基地建设大会战的帷幕。松基三井的钻探成功,是党中央“战略东移”决策的科学印证,是石油战线干部、科技工作者、工人努力拼搏的成果,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央各部门、各级政府和各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热情帮助的结晶。可以说,松辽出油乃至在东北工业区发现油田,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起飞的基石,是全国人民合力共建的一块历史丰碑,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5.
《广西大百科全书》开创了中国以门类划分的多卷本地区性百科全书之先河,在总体设计和编纂内容、编纂体例、编纂流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并创造了“广西精神”,这造就了《广西大百科全书》的五大优点,即“大”、“全”、“特”、“准”、“实”,使其成为广西文化史上的丰碑。  相似文献   

6.
李治亭 《社会科学战线》2006,143(5):182-188
新修《清史》共收有清一代各类别人物3400余人。总的要求,一方面继承历代修史作传的优良传统,与二十六史相衔接;一方面坚持创新,突破传统的历史局限,反映当代史学的特点。在总体上要超越《清史稿》传记的水准,达到高质量高水平。写人物最难处,应在于不同于写论文或专题研究的思维方法,即需将逻辑思维转换成形象思维,写出人物的个性,不可雷同,更不可千人一面,要完整、准确、真实地写出每个人物的本来面貌。本文仅就撰写人物传记的基本思路与撰写方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姜蕾 《理论界》2007,(5):176-177
《蝇王》是一部发人深思的哲理性小说。小说以寓言的形式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作者看来,一方面人性邪恶,其邪恶与生俱来,不可摧毁,它总是受到文明的压抑而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一旦失去管束,便会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正是人性的不完善导致了社会的不完善,人性的邪恶导致了社会的邪恶。人性中固有的邪恶是人类自身悲剧的本质根源。认识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邪恶的防范意识,防止人类悲剧的再次上演。  相似文献   

8.
<南行记>是艾芜一生创作中最有特点、最有影响、成就最高的作品.他的独创性在于他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认识、理解.带有作家的传记性手法.塑造了一种具有粗犷的野性性格的下层人物的典型,具有朴素的阶级感情,原始的正义感同情心,为有良知的人塑造了一个"伊甸园",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9.
尹慧慧 《北方论丛》2001,18(3):100-104
《故事新编》作为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立于历史小说之林。它是现代历史小说创立与成熟的标志,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丰碑。它超越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辉煌,而独点现代艺术殿堂。在东西历史小说创作观念的缝中,鲁迅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最佳方式,来表达他的现代意识,创造他的现代文本,实现历史小说新的转变,并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郭瑾璀 《云梦学刊》2009,30(4):159-160
章罗生一直致力于中国报告文学史的研究,已有《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和《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等几部专著问世,而他的新著《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则从单纯的“史”学研究转向“史”“论”结合.显示了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书以新世纪以来的报告文学作为论述主体,对其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全面的梳理和重点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建崇高、价值中立、返朴归真、多元发展”等审美新变的特征。不仅如此,作者还透过表象,在具体论述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对一些文本的表达做出了自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1.
现存《梁书·钟嵘传》《南史·钟嵘传》等文献详载钟嵘生平三件大事,即上书齐明帝、上书梁武帝、撰写《诗品》。可见,此三事在其生平行事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通过结合相关史料考释钟嵘两次上书的始末原委,方能看出事件背后其竭力维护士族群体利益的思想。这是由南朝社会特殊的时代背景决定的。同时,由于齐梁之际,五言诗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资本,故钟嵘撰写《诗品》表面上是为了给年轻的士族子弟在五言诗创作上提供“准的可依”,然究其真实动机,很可能是为了更好地占有这种文化资本,进而维护士族在文化领域的优越性。只是与两次上书相比,钟嵘维护士族利益的思想在《诗品》中是一种隐性的存在,然殊途同归,二者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13.
14.
任刚 《宁夏社会科学》2008,372(3):155-158
非文字材料对文字材料的印证、补充、修正,是《史记》取材中常见的现象。本文从《史记》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关传记入手,对这种现象作具体的分析。通过分析可知:非文字材料对《史记》的影响主要在三个方面:认识的深化、全传的结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东北俗语集锦》是任胜才经过十多年对东北方言的实地考查和搜集整理编纂而成,共收入词条5568条。这部方言辞典类的工具书,对东北方言文化的拾遗抢救及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对东北方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的了解和认知,对东北方言的研究和探讨,都具有不可多得的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荀子》与《管子》、《晏子春秋》的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儒家大师,《荀子》一书近年来已经被认作是荀子思想的实录。而《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向来被学者们认为是比较复杂的作品。所以,近代以来将此二书判为“伪书”的情况是层出不穷的。《管子》、《晏子春秋》等书尽管成书比较复杂,但是却包含了诸多先秦时期的思想内容,是值得我们研究先秦思想史注意的重要资料。此外,《苟子》书中所见与此二书的相通相近的情况,也说明了苟子在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对于1910—1920年间《小说月报》的考察,无一例外地给予署名周逴的文言短篇小说《怀旧》以格外的关注。除小说自身的价值外,与作者是鲁迅也不无关联。现有的研究成果在引用和分析《怀旧》文本时,多依照《鲁迅全集》,而很少借助《小说月报》,造成《怀旧》阐释史上的一些问题。借助《小说月报》提供的历史语境和文本形态考察《怀旧》,将鲁迅创作的小说文本与恽铁樵撰写的评点及附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不仅有助于更有效地阐释《怀旧》的文本特色和文学史价值,对于鲁迅研究而言,或许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3,24(3):73-74
崔颢的《黄鹤楼》是唐七律诗中最杰出的作品,被誉为“唐人七律诗第一”。李白先仿其格作《鹦鹉洲》,而远不及崔诗,尔后又作《登金陵凤凰台》方可与《黄鹤楼》匹敌。对于《黄鹤楼》与《凤凰台》各家评说褒贬不一,但众口之辞占主流的是,李白仿摹崔诗,而未远胜,这使得李白诗名大负。然而,《黄鹤楼》又是仿沈亻全期的《龙池篇》而成的事实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0.
马娅 《中州学刊》2002,(3):74-76
《百年孤独》与《红楼梦》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巨著,两者在许多方面却表现出相近而有别的特征,如两者都是述兴亡之事,但前者侧重于毁灭而后者侧重于幻灭;前者叙述悲剧系沿用西方人格悲剧的套路,属于自灭,而后者叙述悲剧则直承天道盛衰反复周行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属于它灭。通过与《百年孤独》的比较,《红楼梦》折射出了它新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