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伟 《领导文萃》2011,(7):44-48
诸葛亮为何多用赵云 一直到《三国演义》发展到将近三分之一,诸葛亮才在铺垫中登上舞台。如果说此前的三国中充满了战、诈、计、策,到了诸葛亮出场,开始进入到谋和算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曹明福 《领导科学论坛》2005,(1):63-64,F003
本文用史料证明曹操与诸葛亮用人方略的异同,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3.
陈旭 《领导科学》2012,(10):56-57
诸葛亮被称为不朽传奇和智慧象征,他一生鞠躬尽瘁,六出祁山,却壮志未酬,令人扼腕。然而,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越是智慧的人,越可能做出不智的事情。所谓胜有因、败有果,诸葛亮最终壮志未酬,至少因为他在四个方面做得不够明智——投机取巧、空想主义、事必躬亲、人际失调,而这四个方面又互为因果,让他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4.
刘备驭人术     
刘备外表温柔敦厚,其驭人的本领也一如其外表,常常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下不着痕迹地笼络人心。先来看对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出生入死地救了阿斗,刘备接过,却掷之于地说:“为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作为一武将,那识得这等弄假手段,以为自己的性命真的就比“皇子”还重要,于是拜泣说:  相似文献   

5.
三国时期,各路豪杰群雄并起,形形色色、个性鲜明、风格各异的人才纷纷登场,于是,如何吸引和使用人才成了魏、蜀、吴三国治国强军、谋求统一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一切制度中最根本的是用人制度。诸葛亮、曹操、刘备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各有侧重,同时,不同的用人风格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意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汪宏华 《领导文萃》2009,(10):100-103
《三国演义》中有四位关系非同一般的谋士:程昱、徐庶、诸葛亮、庞统。他们不但与水镜先生司马徽都有过交往,还依次以才识相差“十倍”自谦。其实,他们就像刘备的异姓兄弟、诸葛亮的同姓兄弟、曹操的同/异姓混合兄弟(夏侯)、孙氏父兄、司马家族一样,属于同门校友类型的集团。  相似文献   

7.
宋照东 《领导文萃》2006,(5):172-173
在我国历史上,“三顾茅庐”的故事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千古美谈。正是有了这“三顾”,才有了蜀汉政权,并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它堪称中外用贤史上的大手笔,刘备的用人胆识令人叹为观止。可为什么蜀国在三国之中却最先灭亡呢?究其根源,又恰恰因为刘备入川后用人的狭隘性与其“三顾茅庐”时判若两人,所谓“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益州人才不为所用,致使孔明虽六出祁山,终难酬一统天下之壮志。三国时代人才济济,群星璀灿。三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出色的人才,谁最能够延揽并正确使用人才,谁就能够在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8.
刘邦从一个小吏开始起义,最终消灭群雄,吞并天下。善于用人可能说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而项羽继承祖业。拥兵百万。骁勇善战。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用人不善是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秘诀时这样说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才,皆人杰也。吾所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相似文献   

9.
黄朴民 《领导文萃》2006,(10):92-96
刘备蜀地立国,其麾下军政官吏队伍的构成基本上来自于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遂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团体特征。这首先是涿州起兵到寄寓荆州之前的核心圈子,其次,是刘备寄寓荆州刘表期间,所延揽、笼络、收买的荆襄人物。蜀汉政权人员构成的第三部分,是刘备进入两川,反客为主,取刘璋为自代,拥有整个巴蜀之地后,所接纳的刘璋部分旧属与益州当地豪强、士人。蜀汉政权人员构成的第四部分,乃是曾令曹操吃足苦头、大伤脑筋的凉州名将马超及其部属(曹操尝云:马儿不死,吾死无葬身之地也)。在四大圈子中,凉州马氏实力最小,基本上是一种摆设。马超兵败来投,势…  相似文献   

10.
关羽失荆州后,刘备不顾群臣反对,也不顾《隆中对》里“外结好孙权”的基本方针,起倾国之军东伐孙吴,结果彝陵兵败,导致蜀汉国力大损,刘备也身死于白帝城。从此,蜀汉退守益州一隅,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定局。  相似文献   

11.
葛伟 《领导文萃》2012,(17):44-47
诸葛亮用人的短板作为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在政治、军事领域的成就早已彪炳史册,但是其光辉业绩却难掩其在主政蜀汉政权之时用人策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败笔当属其大力扶植起来,又使其北伐大业付诸东流的马谡了。诸葛亮与马谡一家关系非常亲密,他与马谡形同父子。再加上马谡本人的确有才能,还曾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提出攻心之策,为诸葛亮消除了日后北伐中原的后顾之忧,所以,诸葛亮在马谡身上寄予了事业接班人的厚望。对马谡过高的期待,让  相似文献   

12.
权力欲望,难以抗拒;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昔日,诸葛亮隆中一对,使得玄德公慨然叹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随后火烧博望坡,联吴抗曹魏,诡辩保荆州,为颠沛流离的刘备集团积蓄了雄厚的实力。然而在此之后诸葛亮似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西进巴蜀,庞统为谋,出兵汉中,法正在侧,而诸葛亮也只能在刘备贸然伐吴的意气用事面前无奈的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足可见诸葛亮已然失去了刘备昔  相似文献   

13.
张程 《决策探索》2010,(4):71-73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14.
得失     
<正>东南亚一带的,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非常有趣。当地人将一些美味水果放在一个木箱子里面,然后在箱子上开一个小洞,大小正好刚够猴子的手伸进去。如果猴子抓了水果,手就抽不出来,除非它把手中的水果丢下。但大多数的猴子都不愿把手中的东西放掉,以致当猎人来的时候,不需费力就可以轻易地捉住它。  相似文献   

15.
张程 《领导文萃》2012,(10):37-39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46岁了,顶着汉宜城亭侯、左将军、领豫州牧、皇叔的头衔,一事无成。那年初冬,刘备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隆中乡间。这一次他拜访的是一位足足比自己小20岁的年轻人。他的事业出现转机。那个年轻人叫诸葛亮。刘备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求见只有26岁、名不见经传的一介布衣诸葛亮?因为诸葛亮才华出众?  相似文献   

16.
世家子弟多了去了。何况诸葛亮还是因战乱从北方流落荆州的外来户,他有什么刘备特别需要的价值?17岁的诸葛亮可不是普通的外来世族。在后来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公元198~207年),他深深地融入了荆州统治阶层之中,成为人际网络重要的一个节点。  相似文献   

17.
18.
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在三国政治、军事的角逐场上,无时不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展现。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派谁去守华容道这一人事安排上,诸葛亮是颇费心思的,我们从中看到了诸葛亮深邃的政治目光和高明的用人艺术。  相似文献   

19.
郎咸平 《领导文萃》2008,(24):121-124
诸葛亮这位成功CEO的故事只是告诉我们,如果没有正面对抗的实力,那就只能祈求上天给一点好运气了。  相似文献   

2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诸葛亮可谓是算尽天机之人。他为何会有如此惨痛的教训.不外乎三种原因:一是不能听取群众的意见,二是任人惟亲,三是顺从主人之意。此三者乃今人可借鉴之处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