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哈罗德.品特是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用特有的、破碎平凡的品特式戏剧语言成功地使戏剧回归到它的基本元素,展现了封闭空间中人物间不可知的对话,发现了在日常闲聊下的深刻,揭示了荒诞生活中异化的现代心理,并为戏剧的语言革新开辟了先河。  相似文献   

2.
追问品特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就是追问品特戏剧的本质何以成为其艺术形式基础的可能,也就是探究什么要素和内在的规定性构成品特戏剧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虽然品特戏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样式而被广为接受,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专门的文章论述品特戏剧的本质特征,这就势必忽略了品特戏剧的艺术生命内涵,也忽略了品特在丰富和推动现代戏剧理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因此,笔者试图从品特的戏剧观念切入,以黑格尔的"情境"理论为研究框架,论述品特戏剧艺术形式的决定要素、基本特征、功能以及创作方法与目的,旨在阐释品特戏剧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艺术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大多发生在“房间”内外,人物则围绕着控制权、落脚点、性伙伴等展开“权力争夺战”。品特剧作富有特色的“房间意象”,揭示了剧作中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透过人们对“权力”的争夺,揭示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处境。品特剧中的许多人物都成了权力下的牺牲品,或获得了支配地位或遭到了压制。人物的角色经常转换,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看管人》中的老人叫戴维斯还是杰肯斯?《生日晚会》中的哥德堡的名字为何在耐特与西迈之间变换?理查德与萨拉在《情人》中不停地在丈夫、妻子、情人之间转换角色—是表明他们互相背叛,潜在的欲望,还是两面性?露丝在《回家》中是“母亲”还是妓女?这些人物大多属于下层或中下层。因此,他们确立身份的唯一途径就是试图控制别人,似乎惟其如此,才能证明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努力并未使他们摆脱困境,人们在这个怪囤里周而复始地抗争着,而争权夺利的结果是没有绝对的赢家和输家,加害者往往同时也是受害者,从而表明了品特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4.
品特的戏剧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的先锋实验作品,但无论给品特的戏剧贴上什么样的标签,批评家们都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品特及其作品鲜明地表现了一种对人类道德伦理的终极关怀.暴露人性的邪恶是品特戏剧的内驱力,人性的邪恶导致了人与环境、人与人以及家庭成员间伦理准则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哈罗德.品特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由其戏剧风格所衍变来的"威胁喜剧"一说已为评论界广为接受。《房间》作为品特的开山之作,占据着品特戏剧的重要地位。品特所塑造的罗斯这一角色深受着威胁的折磨。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焦虑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进一步分析了罗斯的行为动机,以此找出房间里的威胁不仅来自外在的世界,而且还源于人物内心对于过去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品特的《升降机》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看出品特剧作的独特个性:游走在现实主义与荒诞派戏剧之间,创造了一种新的戏剧形态——荒诞现实主义戏剧。从主题看,品特不仅表达了荒诞派戏剧所揭示的社会现实的荒诞性,而且还概括了更丰富和更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从表现手法看,荒诞派戏剧是荒诞手法与荒诞主题的完美结合,具有形而上的哲理性,而品特的戏剧则是以现实主义手法传达社会人生体验中的荒诞感,具有"可以认识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生日晚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展现了品特戏剧中无所不在的威胁主题与人物内心的恐惧,表现了威胁者自身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威胁,也表现了人为争夺空间和控制权而争斗的生物本能,以及人的行为后面难以认识的真实动机。  相似文献   

8.
哈罗德·品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英国荒诞派的代表作家。《送菜升降机》是品特早期的优秀作品之一,全剧由本和格斯之间漫无边际的闲谈构成,整个剧本都充满了品特戏剧的荒诞性特色。这部独幕剧只有本和格斯两个人物,他们在一间地下室里等候着命令,对未来一无所知。从荒诞而又真实的语言、荒诞至支离破碎的情节、荒诞而又被动的生存三个方面,来解析送菜升降机的荒诞性,能够发现品特作品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英国荒诞派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归家》,剧中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与现实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剧情却充分显示了荒诞派戏剧的特点,让人觉得难以理解、不可思议。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文中人物的心路历程,来找出他们反常行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人本观基础上的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隐喻观可以看作是隐喻发展的第四阶段。隐喻表达在抽象情感的理解与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疾病是情感的维度对品特威胁戏剧进行语言考察,可以看出剧中大量出现的疾病是情感的隐喻,盲、哑、疯、麻风病、风湿病、癫痫病等各种疾病映射了剧中人物内心的极度压抑,以及人物内心的不安、惊恐与危机感,折射出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情感隐喻具有经验基础,是为戏剧主题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亚历山大·万比洛夫是苏联著名剧作家,生于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主要在当地从事戏剧创作。万比洛夫继承了契诃夫戏剧的传统,在自己的剧作中大量使用象征手法,从而使他的剧作充满了诗意。万比洛夫戏剧中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细节上的象征、人物上的象征、地域上的象征和语言上的象征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品特式房间是品特戏剧的基本设置和重要标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正是由于启发了读者思维意识的高度参与,品特式房间才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成就了品特式房间的独特审美效应。通过让剧情发展与读者的审美期待产生背离,品特颠覆了传统的房间认识,又通过召唤性结构的利用,品特激发了观众的想象力,重构了房间形象。  相似文献   

13.
“房间”是品特戏剧中一个主导性的审美意象。在他最早的几部戏剧中,“房间”主要以空间结构的形态出现,七十年代起,品特的“房间”意象里已经注入了时间因素。品特“房间”意象具有一些现代的、甚至是后现代的文化特征:要求将戏剧从以人物形象为中心的结构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戏剧艺术中的真实性与非真实性的界限。“房间”已经成为品特戏剧创作一种基本视阈。“房间”意象其实就是作家刻意绘制的关于现代人普遍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存在图像,形象地表达了作家对于现代人存在问题的一种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村庄秘史》以五个看似断裂的故事表达了在权力化历史中确立身份的荒诞与不可能,作家以抽空时间和空间的具体性的方式建构了黑洞般的历史寓言和象征。暴力、性、杀人等变成了历史舞台中心的奇崛事件,失去了时间和空间的具体性,被景观化了。在景观化的历史当中人物不可避免地被符号化,历史和人物的命运都被作家封存在自己营造的寓言和象征中。  相似文献   

15.
霍夫曼斯塔尔是奥地利象征主义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也是德语文学中的天才人物。他的主要成就在戏剧和诗歌方面。他的象征主义戏剧论的主要观点在于:一、世纪末感伤和听天由命的情绪宣泄,二、寓意、拟人的象征表现手法,三、"纯艺术"的诗意表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深入探讨了英国当代著名戏剧家品特的戏剧创作的本质 ,包括他的创作理念、他的独特的“威胁喜剧”、他运用戏剧语言的创新之处、他与法国荒诞派戏剧家的区别等。作者指出 ,荒诞和晦涩只是品特戏剧的表面特征 ,如果究其实质 ,应该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状况 ,具有促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和激起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是言语交际中的人们普遍遵循的两个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或遵循、或违反这两个原则。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荒诞派剧作家哈罗德.品特擅长于通过剧中人物对白来实现他用语言形式展现人物性格、营造剧情气氛的目的。通过对他的戏剧《房间》中的多对人物对白进行评析,探讨了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在剧中人物性格塑造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品特后期代表剧作《尘归尘》中,暴力主题的模糊性与复杂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品特一方面通过象征性的戏剧对白叠加了宏观与微观的暴力指涉,另一方面通过戏剧叙事进程中的多重叙事视角、矛盾话语与剧情前后关联性增加了暴力的模糊性。文章结合叙事学家詹姆斯·费伦的叙事进程与叙事判断的理论以及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读者反应理论,分析《尘归尘》中暴力戏剧呈现的模糊性与复杂性带给观众的叙事判断与体验,从而揭示《尘归尘》中的戏剧性魅力。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人名或绰号具有鲜明的隐喻意义,即人名是人物,人名是主题。霍译本基本保留了原著人名的这一特征,体现了人名或绰号对人物身份的构建功能。具体表现为人名隐喻是人物身份的标识;人物绰号是人物性格的品评;下人名字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当代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向来以神秘怪诞和晦涩难懂著称,如冰山一般的表浅内深是品特创作的精髓,一语双关或一词多义是品特剧名的特点.从1970年台湾学者刘会梁最早翻译品特作品到2010年华明翻译的《品特戏剧集》在中国大陆第一次结集出版,在品特剧被译成中文的40年里,其双关剧名的中文翻译经历了由对字面的忠实翻译到对作品喻意深度的探寻再到对平面化直译的追求,从强调字面忠实品特的原作风格到更好地兼顾品特的双关和多义再到还原品特的原创简洁.本文以品特三部双关剧名的中文翻译及变化为例来探究中国的品特研究者们在文化语境的变迁中对品特作品的不同解读和诠释以及对品特的接受、认识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