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辩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是在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认知行为心理治疗方法,由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教授玛莎·莱恩汉(Mar-sha M Linehan)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它以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为理论基础,强调病患与治疗师之间,理性与感性之间,接受与改变之间的辩证训练和策略的应用.该疗法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辩证法策略、合理化认同策略和啦啦队鼓励策略等,辩证法的策略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文章以一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为例,具体说明辩证行为治疗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处于人生中最活跃最敏感的阶段,人们在此阶段由儿童逐步向成人转变,其发展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关键性的影响。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涉及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等多个方面,阻碍个人的健康成长、破坏家庭和谐、妨碍社会运行。青少年边缘人格的形成受到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同龄群体等多个社会化主体因素的共同影响。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专业性服务,应当在边缘人格障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加强个人认知引导、弥补家庭功能缺口、营造良好的学校与社区氛围,为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格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格障碍可能是由生物遗传、心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人格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内在的主体调适作用,还需要外在教育合力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4.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通常有显著的功能行使能力损害。其特征是冲动、情绪不稳、人际困难和身份认同问题,常常导致自杀行为和自杀姿态。虽然传统上认为BPD是一种慢性持久的障碍,但近期的研究却提示它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有所缓解,而且心理治疗可以促进缓解。BPD的病因与童年期虐待和不恰当的依恋关系有关。由于童年期虐待和创伤的重要意义,被公认有效的创伤治疗方法——眼动脱敏与再加工(EMDR)可能作为BPD的合理备选治疗方案之一。本文中的个案所获得的良好疗效阐明了EMDR在BPD治疗中的运用,提示有理由进行深入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5.
语言因哲学、科学等外部因素及自身衍化结果 ,已从工具论进化到文学的本体论 ,一些作家采取“回到语言根源去”的语言策略 ,在先锋小说、新历史小说、网络小说等作品当中 ,由于语言的言说方式而呈现一种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回避型人格障碍会造成个体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躯体方面的日常功能损害。其不仅是功能受损最严重的人格障碍之一,也是最为流行的人格障碍之一。文章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和症状表现、发展及形成的原因、测量工具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心理动力理论的视角阐述了回避型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指出遗传和气质等生物因素、早期儿童经历、依恋类型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成因。目前一些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测量工具和治疗方法已被开发出来,但仍存在局限,未来需要更多研究发展更特异性的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测量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探讨门诊查体血脂边缘升高非药物治疗护理体会。方法以在医院门诊查体的在职行政人员31例血脂边缘升高者为对象,半年来进行电话追访,提出护理健康指导,合理减重,注重健康膳食,保持良好生活方式,观察护理前后相关指标。结论从心理、认知、饮食、控制体重等多方面下手,利用门诊资源及各种健康传播信息和知识,对预防血脂异常、强化降脂、预防心脏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失独者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了不同于主流群体的行为特征,边缘化程度逐渐加深,并危及社会治理。通过调研发现失独者在社会结构与主观心理两个维度均存在边缘化的趋势,且其在结构中的边缘情境与心理中的边缘人格之间彼此增强、互为因果。在动态的互构过程中,失独者的边缘化程度不断加深,生存状况持续恶化,并引发潜在的社会风险。为规避风险,阻断边缘化路径,可以从截断结构边缘内化为心理边缘的链条着手。  相似文献   

9.
定位是模式识别的难点和关键.利用边缘检测法定位是基于边界的图像分割算法最基本的处理方法.不同的边缘检测算法可以得到不同的检测结果,比较和分析这些算子的作用和处理图像结果的优劣,并从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法,在车辆牌照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上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传播行为,随着数码媒介的加盟,呈现出一种奇异的二元对立形态:真实与虚假、自由与反自由、大与小、动与静,两种极端相反的概念,在数码世界里矛盾而又统一地存在。这是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正在对现实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目前,人们对数码传播尤其是网络传播的高效、快速和方便、自由有着广泛的认同,却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对其另外一面的认识。文章对其本质属性进行了辩证的探讨和梳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数码传播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1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障碍,它是一类以不顾及他人权利、侵犯他人权利为主要表现的人格障碍类型。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实施的犯罪行为较正常人格者实施的犯罪行为相比,更易造成公众的恐慌感,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因此,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展开研究,有助于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极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形成原因、预防对策及矫治方略等几个方面展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儿童孤独症及其行为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由于儿童孤独症和童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等常常被混为一谈,因此认识孤独症患儿的各种表现特征并掌握行为治疗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对于行为与构成要件的关系,存在着构成要件论与行为论的争议,前者主张在构成要件阶段评价行为,而后者要为行为本身单独构建一个阶层,由于行为概念本身具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机能,为实现这些机能,应当采取行为论的观点。对于行为概念,仅在大陆法系中就存在因果行为论、社会行为论、目的行为论和人格行为论等学说上的聚讼,其中,人格行为论由于结合了存在论和规范论两方面的考虑,因而在实现行为概念的各项机能方面显得较为妥当。同时,我国传统的犯罪构成理论由于缺乏专门的行为概念研究,而造成了体系上主客观的失衡和评价对象的缺失,因此,应该借鉴人格行为论的观点在犯罪构成之前确认行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病态人格即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是人格偏向发展的极端化。其形成是个体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和恶性发展的必然。与正常人格者违法犯罪相比,病态人格者的犯罪具有更大的隐蔽性、突发性和社会危害性。病态人格者违法犯罪虽然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在对其处罚的同时,应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矫正和预防。  相似文献   

15.
人格结构的行为归类假设与中国人人格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中西方人格概念的词源和内涵的分析,人格内容可划分为四个不同层次,包括个体的外显行为、内心体验、动机和神经生理基础等四个方面,不同层次之间存在密切的交互关系;文化对人格的不同内容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由于对行为含义观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人格结构的差异,人格结构的特点也是对文化意义的直接反映.以后的研究应关注文化对人格、行为和适应之间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如何积累和利用延边地区的优势并以此为基点来构筑产业化体系,应成为延边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和路径。其基本的思路是,以延边地区天然的区域优势为背景,在延边地区构筑连接东北亚区域的战略性边缘文化支点区域,并以此为依托建构产业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大学生个性培养意义重大,它是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需求.同时,科学分析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本文分析并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个性培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对组织有利的员工自发行为.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维持和增强作用。而知识型员工是现代企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从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组织公民行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