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山龙泉寺     
千山在钢都鞍山东南,原名千朵莲花山,因山峰层层耸立而得名,后来简称千山。龙泉寺是千山五大寺院之一。位于千山北沟祖越寺以西,从“悟公塔院”西坡直上.经条石台阶行半里即达龙泉寺。据寺内现存之明隆庆五年新建后堂碑记记载,龙泉寺始建于唐,后经明清等历代重修和扩建,始有今日之规模。寺内有大雄宝殿、法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藏经阁等十五幢建筑。正殿(大雄宝殿)居其中,配殿列于两旁,韦驮殿居龙泉演梵之上,阶下左有云厨,右有客殿,法王殿与弥勒殿相对,钟楼与鼓楼相迎,  相似文献   

2.
中会寺系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千山中部五老峰南山坡上,因居千山五寺之中,且昔年五寺之僧多集会于此,故名“中会寺”。中会寺历史悠久,据寺内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碑记记载,中会寺“历汉唐宋元,中经水火,不知几变”。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碑记记载,“襄平南千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寺居中”。可见,中会寺于唐代已经建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几经水火,多次易址,后于明万历八年在现址进行了重建。至今在寺北山和西山等处有古庙遗址多处。现寺殿宇大多为明代建筑,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在《游辽东千山顶记》中曾记述:“中  相似文献   

3.
海城三学寺     
海城是关丽的辽东半岛上一座历史悠远、经济富庶的小城。自古以来不仅是商贾云集的贸易盛地,佛教在此更是广泛流传,颇为兴盛,城西南所存的三学寺便是当时人们崇尚佛教、广结善缘的见证。三学是指佛教教义中的戒学、定学、慧学。寺以此命名。三学寺相传建于唐代。据寺内明宣德十年(1435)的碑文《重修三学寺记》所载:“辽东之海城旧有三学寺,传自唐乾元初……今以僧得胜所言,系千山而来,重建是夺在洪武年间,迄今宣德用工多矣。”从上文可知,寺院重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初到现在已经六百多年了,三学寺历尽沧桑,几度兴衰,现在寺内还…  相似文献   

4.
锦西圣水寺     
在锦西莲花山脚下有一座规模可观、建筑宏伟的寺院,这就是辽西著名的寺院——圣水寺。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之名是因其山南寺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四季长流而得名。据寺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的“建立圣水碑记载”“圣水寺之建也,起自甲午四月庚子岁五月,……其下有清泉仰出,冬夏不竭,似有口名,其泉口圣水,而寺名亦如之。”圣水寺虽建于康熙年间,但当时规模甚小,以后经不断修建方成为占地达一万平方米的辽西名寺。圣水寺的建筑可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是寺的主要建筑,最南面的是天元宫,宫高三层,一层为砖砌的方形,当中南北向辟门洞,两侧开圆窗,门洞两侧为楼梯间可通二层。二层也为方形,每面阔三问,带周围廊、室内当中设有一根通天柱直通向顶部。  相似文献   

5.
千山香岩寺     
香岩寺位于千山南部,仙人台西下方香岩峡谷内,为千山五大洋林之一。寺分大雄殿、十方堂、客堂、禅堂、斋堂、共十幅建筑,34间,737平方米。此寺木雕装饰之精巧与秀丽的山峰景色陪衬,更呈现出民族的艺术美。前后殿皆单檐硬山式建筑,脊上有彩色浮雕装饰,斜脊有跑兽,檐下有五铺做补间、柱头、转角斗拱等,每间坊下有燕尾盘龙,犀牛等透雕。从木雕和装饰看,在千山诸庙宇中,此庙最为精致。  相似文献   

6.
漫话佑宁寺     
漫话佑宁寺祁文汝佑宁寺全称“郭隆弥勒洲寺”,简称郭隆寺,俗称“二郭隆寺”。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乡专滩村。迄今为止,它是我国土族地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遐迩的黄教寺院。明代,佑宁寺所在地区叫“则各家地”,其寺院旧址称“郭隆”,意为空谷,因“...  相似文献   

7.
唐时佛教寺院由帝王离宫别馆废立而成者,于秦中故地非仅见,玉华寺即其一。玉华寺者,本唐太宗之玉华宫,高宗时废而为寺。明李贤《大明一统志》卷三十六云:“在宜君县西四十里,即唐玉华宫也。其地本县人秦小龙宅,唐太宗因避暑至此,日:‘小龙出,大龙入’,遂建宫。高宗时废为寺。其西有驻銮崖,东有石室,外有水散漫流下,日‘水帘’。寺内有肃成殿,唐玄奘法师于此谭经。”考《大明一统志》记载之来源,当本于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关内道三·宜君县”下“玉华宫”条之所载。云:“玉华宫,在县北四里,贞观二十年奉敕营造…  相似文献   

8.
佛教知识类化指佛教题材被引入类书系统后,按性质对其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地组织编排的进程。唐宋时期是佛教知识类化的集中时段。在类书中,佛教题材类分呈渐进态势,类目由少到多、由粗而精,体现时人对佛教知识的系统把握及对其内部题材的精详建构。类书对内容的处理模式也延伸到宋代类编诗文集编纂,二者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佛教诗文之分擘类聚尤受类书影响,使其于文体、题材之双重维度上发生分疏整合,形成诸多佛教文学类型。其中寺院诗便是经类编中显现的典型成果,此名类之成立首先在于佛教知识类化中“寺”类的定型,并为诗文集“以寺系诗”建构了初形范式,而寺院“文学场”的繁荣及游寺题咏之盛则为其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安寺位于鞍山市旧堡区千山南沟中部,周围群山环抱,在千山“五大禅林”中素以“雄旷”著称,系鞍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辽阳县志》载:“寺西通明山和金刚山之间有隋碑。寺内有唐代重修碑。唐太宗……曾驻跸。东山下有英烈观,相传即驻地。”“山中石碾甚多,谓当日屯兵碾米所用。”惜碑碣无存,现已无可考证。大安寺周围有较大遗址数处,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道光四年(1824年)、辛卯十一年(1831年)、癸巳十三年(1833年)均有重修碑记。说明该  相似文献   

10.
卓尼禅定寺是一座具有中等规模、历史悠久的寺院。所藏经典文物较丰富,是安多藏区建寺最早的寺院之一,较之湟中塔尔寺早414年。 一、地理环境 卓尼禅定寺位于安多藏区历史名城——卓尼。卓尼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主要居住藏族,另外还有汉、蒙、土、回等民族。古属洮州地,秦汉时为西羌地,西晋时,吐谷浑在离卓尼三十里地之西南旧城(临潭县)筑洮阳城。唐宋时归吐蕃,元设河州宣慰司,封土司,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的素材来源,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多源现象。除了从《水浒传》借用人物和情节框架之外,小说中还存在改编自他书或有所依傍的情况。第五十七回属于后一种,此回开头有关“万回老祖”的叙述,并非《金瓶梅》作者的凭空虚构,而是源自深厚的民间信仰。“万回老祖”本来是偏离小说主题的“节外生枝”,小说家却十分巧妙地将其同永福寺相关联,并由此建立起以“佛道”为核心的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2.
《头陀寺碑文》入萧统《文选》,佛教典籍《出三藏记集》称寺碑文“文自彼制”而“道缘成业”,亦“总入于集”,从目录学可知寺碑文兼跨僧俗两界。《头陀寺碑文》以西天佛地为参照,以中土建筑话语叙说佛教寺院与佛理,其话语跨建筑、佛教两界,由此体现了“碑文”文体其中的一类,由“主于叙事”向“主于议论”之“变”。《头陀寺碑文》以中土义理话语与文章笔法之类叙说佛理,跨中土学术与西土佛教两界。跨文化的多重话语的介入与重构,令寺碑文增添了许多魅力。  相似文献   

13.
嘉靖年间,福建因抗倭军费开支庞大,寺田充饷被作为筹措军费的手段而提出和实施。事实上,寺田充饷还起因于当时高估寺院经济的实力,以及地方官员控制福建社会的企图。由于寺田数量有限,寺田充饷对军费补充甚少,却给寺院和民间带来了危害。主要表现在:寺田充饷的征饷对象,包括寺田、有寺租之田、甚至于已出典寺租所附着的田地,税面太宽,寺院不堪;寺田充饷的以租估亩,亩负过重,造成寺院纳饷困难,削弱寺院经济实力:民间找买的寺田亦要纳寺田充饷银,一田二赋,引起民间纠纷;民间受典寺租或买下带寺租之田,被要求交纳额外的寺田充饷银,超过承受能力,民或弃田而逃。  相似文献   

14.
在寺院里我们常看到16罗汉、18罗汉、24罗汉,这均可指出姓名来.最令人惊叹的是“五百罗汉”也出现在一些寺院中.如北京的碧云寺、苏州的西园寺、成都的宝光寺、昆明的筇竹寺等,都供奉着500罗汉.500罗汉之”五百”到底因何而来?说法有以下几种: 其一是说,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500个弟子,经常给他们讲经说法,释迦死后,500弟子将怫祖讲过的  相似文献   

15.
天宁寺是我国佛教禅宗一派中较有代表性的寺院,已有1300多年历史,它与金山江天寺、宁波天童寺、扬州高旻寺齐名,被列为全国禅宗四大丛林。由于它规模宏伟,建筑精美,“法会之盛,闻名遐尔,庄严妙胜,甲于东南”,故有“东南第一丛林”之誉。 天宁寺新修复的山门,顶端刻有两条蟠龙,门额上书“天宁禅寺”四个大字,端庄凝重,气势不凡。一对2米高的石狮端坐在山门两侧,形态逼真,镇守着寺院,更使古朴的佛门给人以雄威庄严的印象。跨进山门,即延伸出一条宽阔的通道,两旁是两面黄色粉墙,映照着青松翠柏,显示出“佛门净地”庄  相似文献   

16.
北宋石篆山《严逊记》碑提供了很多历史信息,细致分析《严逊记》,可知宋佛会寺并不存在。严逊在分家以后对整个家族的资产并没有支配权,其养老粮除去生活之用和造像费用,并没有多余的钱用来供养寺院和僧人。严逊的儿子们并不支持造像举动,石篆山土地不会捐给寺院,而是3个儿子均分。希昼只是严逊的亲戚或者是他比较推崇的僧人,是从外地请来参加石像落成典礼的,并不是“佛会寺”开山住持。明代的佛惠寺重修者,有意捏造了宋“佛会寺”的存在是为了寺院经营上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明哲,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常委,山东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青岛佛教协会会长,青岛湛山寺方丈,北京“广济寺”首座等职务。1988年6月6日,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临青岛湛山寺,为明哲方丈举行盛大的进院典礼。从这一天起,明哲方丈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青岛湛山寺百业待兴的工作上。他首先在寺院建立起良好的道风,如法为律,又恢复了先师倓虚法师的道场,重振宗风。“来者皆是有缘人”,为了接待人世间有缘的芸芸众生的来访,寺院设立了“延寿堂”,令有佛缘的众生可以在湛山寺食宿,并且有机缘与方丈、僧人们进行佛学…  相似文献   

18.
珍珠寺,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县城东面两公里今河东乡所在地。藏语称该寺为“觉觉拉康”(),关于此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安多政教史》说“觉觉”系汉语“珍珠”的变音,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应蒙古太宗窝阔台的儿子阔端召请赴凉州会见,路经青海时曾到贵德朝拜乜纳佛塔,以阔端所赠珍珠一斗为资金兴建了一座寺院,因此称为珍珠寺;一说觉觉拉康是“觉卧拉康”的变音,因寺内的释迦牟尼像是仿照拉萨大昭寺的觉卧像造成,因佛像为觉卧像,故称觉卧拉康。相传元明时代该地的贡巴部落和麻巴部落各有一座萨迦派小寺,明弘治年间贡巴部落的贡格噶居巴从西藏学经归来,将二寺合并为一,扩建为贡巴寺,  相似文献   

19.
成都大圣慈寺曾是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寺院之一。本根据有关史料,对当时成都大圣慈寺壁画的规模,宗教意韵,艺术风格及其作多为第一流的画师作了论述,指出成都大圣慈寺壁画不仅精美绝伦,数量繁多,而且对我国佛教化的普及和敦煌绘画以及巴蜀大地化均有关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佛教寺院建筑,基本上都是汉式建筑,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佛教滥觞时期的洛阳鸿胪寺。众所周知,鸿胪寺是东汉专管朝祭礼仪的官署,只因西域来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经书来此翻译和传法,中原人便效仿他们住的地方建筑了后来的佛教道场一一寺庙。因此,可以这么说,中国飞檐斗拱式的佛教寺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