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学史上的诸多话题中,吴宓与《学衡》杂志是分割不开的合二而一的话题之一。说起吴宓,人们总是要提到《学衡》杂志;说起《学衡》杂志,人们也总是要提到吴宓。这一现象本身,表明了吴宓与《学衡》杂志的关系非同寻常。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吴宓从1922年1月到1933年7月,作《学衡》杂志总编辑兼干事历时11年又6个月之久,构成了吴宓人生征途上的一个阶段。吴宓主编《学衡》杂志时期是他一生中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是吴宓“以筚路蓝缕之力”企图“为亚洲建一新希腊”的时期,也是人们念念不忘、非议颇多的时期。剖析《学衡》时期的吴宓,即可认识吴宓全人之大半,即可窥视本世纪初叶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心态、人生追求和社会选择之一斑。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发表一己之见,乞望得到有关学者。专家,读者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学衡》旧式语体的运用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学衡派的文化主张有内在一致的逻辑关系。《学衡》杂志语体可读出三重意思——《学衡》杂志的学术精英文化定位、学衡派诸人的学者精英定位、学衡派"新旧"文化融合理念。对《学衡》语体进行文化意义上的解读和剖析,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学衡派的文化思想,并由此管窥当时文化纷争的复杂局面。  相似文献   

3.
范红霞 《南都学坛》2005,25(5):29-33
吴宓和柳诒徵都是我国著名学者,他们都是《学衡》杂志及“学衡派”的重要成员,对《学衡》他们都付出了自己不同的努力和牺牲。吴宓与柳诒徵1921-1933年间围绕《学衡》而产生的恩怨情结及二人产生此种情结的种种因缘,学界少有论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执,对新文化运动的激烈反传统的不满,使他们在反对新文化的潮流中求同存异,缘此而成学谊。  相似文献   

4.
《国风》是《学衡》杂志的继续,在保持反对新文学运动特色的基础上,强化了抗日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情感。因《国风》的成员多原《学衡》的作者,此时在中央大学群聚,实际上开始了一个“后学衡时代”。民族主义的思想内涵在这一时期同时表现出鲜明的尊孔倾向。从中央大学的教授群体的活动,可以看出国民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后文化政策与文学、学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学衡》杂志没有政治背景和经费支撑,在吴宓、柳诒徽等的维持下,出版79期,运转至1933年,成绩斐然,这得益于学衡派对《学衡》办刊宗旨的坚守.学衡派从学术研究的规律出发,秉持精审精神,以“正名”为武器梳理问题的来龙去脉,以中正的态度评价是非,这是《学衡》办刊宗旨的内在精神,也是学衡派学术研究践行的原则,更是融入了学衡派教书育人的实践.他们的思考、选择和实践值得当今学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吴宓诗论浅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宓(字雨僧,1895——1978)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颇有影响的知名学者。他不仅是诗人、教授、中西文学专家,而且是文学理论家、教育家和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早在二十年代就创办了《学衡》杂志,主编过《大公报》文学副刊。吴先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并积极吸取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以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正如《学衡》宗旨所言:“论究学术,阐述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  相似文献   

7.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关于“学衡派”的性质,没有引起过怎样的争论,但论述这个派别的性质和表现的具体说法却是不一致的。一九五一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在提到这个派别时是这么说的:他们“是标准的封建文化与买办文化相结合的代表”。然而在具体论述这个派别的表现时,却只提到一点他们如何反对白话、提倡文言的事,并没有以足够的论据来证明“学衡派”的反动性质。稍后出版的《中国现代  相似文献   

8.
以历史演变来看,《新青年》呈现出多重奏、多面相的历史态,其中所刊广告的编辑也存在着嬗变,并表现出独特的路向。《新青年》的广告编辑大致分为群益时代的商业平台广告时期、“同仁”杂志广告与政党倾向并存时期、完全政党化的“同志”广告时期三个阶段。在广告编辑的形式上,群益时代形成的北京编辑部与上海发行部二元结构,发行部掌控着广告权;“同仁”杂志广告时期《新青年》也分编辑部和发行部,但都在上海,编辑部负责广告;“同志”杂志时期,编辑部则承担着编辑广告权。从《新青年》的广告编辑实务中,可以索隐其背后的商业关系、文化互动和政治宣传等内涵。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学衡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前,鲁迅针对《学衡》杂志第一期作出了对学衡派的评价,虽然学衡派并未正式对鲁迅言论进行反驳,但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今天,重新反思这场论争,可以看到鲁迅与学衡派的分歧决非私人恩怨,而是分别代表了文化转折期相反相成的两种思想倾向以及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前者站在全盘反传统基础上,希望通过引入西方现代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革新,创造新文化;后者以中国文化为本位,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准绳,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西文化的融合,促进中国文化的转型。站在21世纪的开端,思考这两种文化选择的意义与局限,对于我们今后的研究,将会提供可贵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学衡》主要人物的研究中常常忽视柳诒徵,或是将其在文化保守主义角度上等同起来。事实上,柳诒徵是除吴宓之外唯一一位《学衡》自始至终的支持者,但同时他在学衡社中处境特殊,思想主张也与《学衡》主流有很大差异。仔细梳理柳诒徵与《学衡》的关系,探讨其间异同,对于更全面地了解《学衡》,了解20世纪20年代丰富多彩的思想世界,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书刊编辑中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然而怎样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与出版编辑工作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两者能够运用得更加自如,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解释的问题。结合个人多年来的实践工作经验,就计算机在书刊编辑中的运用技术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科技期刊的迅速发展和编辑人才管理需求的提升,期刊社越来越广泛地认识到编辑人才资源的重要性。编辑人才资源管理的目的是激发编辑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编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期刊社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推动中国科技进步。而开发、利用好编辑人才资源,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良好的编辑人才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读者需要、作者需要、编者需要存在的形式.通过分析三种需要的特点、区别与联系以及各自在组稿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三种需要有其各自相对的独立性,但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且三者都根植于社会,有机地统一于出版物之中.认为以出版宗旨为原则、稿件价值为基础、作者需要为动力、读者需要为依据、编者需要为准绳,达到三种需要的有机统一,是组稿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即组稿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讨论钱谦益于《列朝诗集小传》(以下简称《小传》)中,对于明代诗坛主要潮流的代表人物李梦阳、何景明、王世贞、李攀龙,以及公安三袁、竟陵钟、谭的批评,并由此进一步探讨这些批评背后可能隐含的用意。全文共分两部分:《小传》对明代诗坛主要潮流的批评;《小传》臧否明代诗人的用意(或成书意图)。本文认为,钱氏通过《小传》的编撰,全面否定明代李、何、王、李及其追随者,并以此为标准,褒贬明代弘治以后诗人。通过这一褒贬,旨在削弱或消除四子及竟陵诗人的文学影响,从而增强自己在明末清初文坛上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出发,分析了高校学报出现困境的原因,认为高校学报要生存发展,还必须从高校学报的特殊性和功能出发,创新办刊理念,科学准确定位,在办刊模式,管理模式,编辑出版模式上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视图像编辑的意义.目的和任务。作者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概括了如何才能使电视节目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相似文献   

17.
基于学报编辑工作的特殊性、编辑业绩的潜隐性、编辑需求的高层次性以及编辑的劳动难以量化的特点,对学报编辑实施柔性管理很有必要。组织管理者对学报编辑实施柔性管理,是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渗透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其目的是更好地激发编辑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内在潜能。学报编辑柔性管理的途径有:实行弹性坐班制、实施柔性的目标管理、制定动态的业绩考核机制、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8.
信息载体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时期:甲骨时期、简帛时期、纸质时期、电子时期。中国的编辑活动从有文字记录的文献产生就已经开始了。甲骨时期的编辑活动主要是从事文献材料的收集、分类编序,使其便于收藏和流传;简帛时期是中国编辑业务的奠基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书籍编辑活动;纸质时期编辑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职业,而且其分工也越来越细,出现了不同专业的编辑业务;电子时期为编辑业务的内容和形式又开辟了新的领域。信息载体的演变与社会对信息存储、交流及传承需求之间是辩证关系。编辑活动的历史表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为信息载体演变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信息载体的演变决定着编辑活动的发展,反之,编辑活动的需求又加快了信息载体演变的进程。中国的编辑活动经历了收藏编辑、著述编辑、出版编辑和电子编辑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霍克海默的核心编辑理念是其社会批判理论所彰显的批判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的继承,也是他编辑实践中的立场、方法和理论。其核心编辑理念的启示意义在于:有助于恪守坚定的编辑信念和原则;有助于在编辑实践中既抓住现实热点,又把握深刻的理论识度;有助于立足社会现实并坚守道德评判尺度,弘扬社会责任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编辑学的理论体系是编辑学基本原理之间内在联系的表现,是编辑学基本概念的逻辑展开。“编辑”是编辑学最基本的概念。编辑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编辑学的理论体系就是依据这个定义或基本命题构建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