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3月14日我国《选举法》进行了修改,从此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城乡人大代表将按相同比例进行选举。从我国《选举法》对该问题的历年规定看,分别经历了8∶1、4∶1,直至今日的1∶1。通过《选举法》制定时我国的国情的分析和对宪法平等原则的阐释,作者认为不同比例到相同比例的规定是历史的必然,而且并不违反宪法的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2.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及选举实践,全国人大通过了新《<选举法>修改决定》。新《<选举法>修改决定》从实现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增设"选举机构"专章、改进代表候选人的介绍方式、明确代表的任职资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选举制度。选举制度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选举法》还在法律名称、基本原则、选举委员会制度、代表候选人的主体资格、选举程序违法的法律责任等方面留下了继续探索和进一步修改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八亿多公民在农村,村民选举关系着我国的政治发展进程。村民选举是村民享有的一项政治权利,但实践中村民选举存在很多问题,有许多现实案例,不仅侵犯了我国村民这项基本的民主政治权利,而且大大阻碍了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村民选举的条款过于原则和抽象。为此,必须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制定《村委会选举法》,保障村民选举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八亿多公民在农村,村民选举关系着我国的政治发展进程。村民选举是村民享有的一项政治权利,但实践中村民选举存在很多问题,有许多现实案例,不仅侵犯了我国村民这项基本的民主政治权利,而且大大阻碍了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村民选举的条款过于原则和抽象。为此,必须完善村委会选举制度,制定《村委会选举法》,保障村民选举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村委会选举已经进行了二十几年,实践中问题颇多,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较完善的选举规则。通过运用社会选择理论比较多种选择规则,得出一个高效、公正的选举方法,可以为未来我国的《村民委员会选举法》的完善,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6.
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现行的选举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公民的民主参与、直接选举的范围、选举组织机构的运行、候选人的提名确定程序、竞选机制和投票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更好地选出具有人民性和广泛性的人大代表,更好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7.
"王春立等诉民族饭店案"与"梁广镇身兼两地人大代表事件"是有关我国选举制度与选举法适用的比较典型的案件.两起案件明显反映出在救济公民政治权利、选举中的选民登记程序、对人大代表提名候选人的监督方面,原选举法的规定存在不足.本次选举法修改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在选举服务机构、禁止人大代表两地兼职、代表身份的真实公开等方面作出相应规定,部分解决了两起案件中存在的问题,但在如何救济公民政治权利等方面未作改善,解决这些问题应成为未来选举法修改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选举委员会是处理选举事务的法定监管机构,是选举机构的主要组织形式。选举委员会的临时性设置,破坏了选举事务管理权力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要求,不利于选举委员会职能履行和责任追究,影响选举委员会功能的良好发挥。在各级人大权力框架下,整合相关机构组织资源,恢复建立各级选举委员会并作常设化改制,对于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具有助推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态是制度展开的宏大叙事背景,制度依凭社会生态的烘托而充盈生气,离开社会生态的制度只是一具"空皮囊".因此,考察我国选举平等权的流变是应契合着社会生态的演绎过程的. 一、国情理由:道德主导下的身份规范 无论是在1953年选举法的"八分之一条款",还是在1995年选举法的"四分之一条款"问题上,国情理由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各地《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基础上,对村民委员会选举选民资格争议的救济途径作了变通,由此出现各省救济方式不同的局面。现有村民委员会选举选民资格纠纷解决机制在实践运行中出现三重矛盾,即立法差异与法制统一之矛盾、司法需求、司法能动与法律规范之矛盾、村民自治能力与纠纷解决之矛盾。为此,村民委员会选举选民资格争议的救济机制应在统一立法、贯彻村民自治的基础上,融合内部自决与外部司法力量。简言之,通过提升村选举委员会公信力、将争议纳入《民事诉讼法》选民资格争议并限缩适格当事人主体、设置换届选举选民临时巡回法庭的方式,向当事人提供合理、高效、公正的纠纷解决资源。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公布与施行,一个大规模的选举运动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展开。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它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产生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选举制度包括人大代表选举、各级政权机关选举和村委会居委会选举<宪法>、<选举法>与相关<组织法>等法律规范构建了现行选举制度的框架,它具有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结合、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并存、平等原则与差别条款互补和国家权力与自由选举权利融和的特点.在坚持现行制度的基础上,目前选举中出现了一些改革动态,它表明充分开发我国选举制度内的资源、激活选举制度的竞争性和活力是我国选举制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宜运用“修订”的方式进行修改,最优的选择是制定《村民自治法》,次优的选择是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选举制度的修订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村民委员会内涵以宪法为标准处理,修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选举”,立法确认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法律地位。修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必须坚持村民自治属于直接民主形式的自治和村民自治的法律主要属于行为法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居民委员会成员。”“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需要委托居委会承办的事项,应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选举居民委员会应当召开选举大会,由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户的代表或居民小组选出的代表过半数投票,选举有效。”……这些条款是最近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新增加的内容。草案共32条,分别针对社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居务公开以及居委会与有关组织的关系问题作了修订和完善。2004年12月17日,民政部又针对此草案专门召开了听证会,邀请了一些社区居民、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选举制度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考察了1979年选举法与1982年及其后诸选举法修正案的差别,分析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若干缺失与不足,总结当代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田霜月  刘洲 《金陵瞭望》2006,(11):16-17
人大代表直接选举中,候选人的确定如何避免“暗箱操作”?候选人可以用何种方式“推销”自己?需要多少人才能联名提出罢免代表的要求?贿选应该怎样界定?近日,提交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修订草案)》对以上问题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7.
选举法是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在既定的政治框架下"互相塑造"的产物.运用何种路径建构选举法内嵌着政治体系的基本价值选择,这种价值选择规定着选举法反映民意的深度和广度,并成为人们判断选举法是否具有充分的政治公信力的可靠标准.要切实保障我国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就必须不断优化我国选举法的建构路径,在建构主体、建构依据、建构目的、建构方式以及建构策略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做出必要的努力.这是一个既需要价值理性作保障以切实澄清选举法的立法目的,又需要工具理性作保障以不断完善选举法的操作程序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陈怡 《社区》2003,(3):24-25
依法推动城市基层民主应是未来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要实现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最重要的起点就在于选举制度的改革上。 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委会成员由本居住地区全体有选举权的居民或者由每户派代表选举产生,或者由居民小组派代表选举产生。但是,在很长时间内,居委会的产生办法是由街道办事处提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然后由居委会的居  相似文献   

19.
要闻     
<正>我国城乡居民选举首次实现同票同权选举法30年来的第五次修改完成,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3月14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该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根据选举法,城乡居民选举首  相似文献   

20.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施行一年半来,由于缺少配套的司法解释,其立法目的未能通过司法救济的途径得以保障有效实现。2009年1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政府信息公开案件的受案范围;确定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的原告和被告范围;对政府信息做了区分,协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与《档案法》的关系等。但其内容也存在被政府作为据以拒绝公开口实的可能、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人成本、庭审方式不能满足新型案件的要求等问题;因此,增加政府举证责任,借鉴日本《信息公开法》所确立的"屏蔽审查原则",在其中确立屏蔽审查程序等修改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