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是高职院校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措施,也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大城市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齐心  梅松 《统计研究》2007,24(7):17-21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突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地位。为了加快推进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能反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要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谐社会是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社会,是公平正义、稳定有序、充满活力、治理良好、意识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据此,我们构造了一个由6个方面25个具体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对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社会和谐程度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发挥出相互推进的作用,构建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耦合机制,对于推进二者实现协同发展提升高职院校育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工作的必要性、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系统耦合性作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工匠精神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系统耦合机制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苏景萍  金秋 《山东统计》2006,(3):44-44,23
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中,医院作为社会的特殊行业,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虽然对医院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没有标准的量化指标,笔者从统计的角度认为,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加大投入,推进医院的诚信、管理、技术、设施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时期是内蒙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内蒙古的关键时期.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内蒙古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统计工作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努力构建“和谐统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统计”包含着“内创和谐,外树信誉,优质服务”“;和谐统计”包含着“领导放心、群众满意、国际认可”“;和谐统计”还包含着同心协力,共建统计人的美好家园。“和谐统计”是统计工作者努…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建设实力资阳、文明资阳、绿色资阳、和谐资阳,坚持"两强立市",精心谋划和推进"三大战略",奋力实施"三千工程",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8.
贺铿 《中国统计》2007,(1):13-14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7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但工作力度不能减弱,同时还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9.
"管理科学"是和谐企业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企业建设向纵深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然而,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尚处于从传统的经营管理向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转型期。观念、制度及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郭静 《青海统计》2008,(4):10-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自然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西宁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所做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并把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社会建设与人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人与自然,首先与法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以人本为,激发人们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知和自觉性,从道德、法制、文化等方面,以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思维指导行为,使人人都成为和谐社会构建的参与者和热心人,最近,笔者对欧美一些国家进行考察与研究,从中感悟到异国他乡的们有着许多关爱社会、重视自身的义务与权利、独到的社会完美服务和技术先进和谐企业等别样思维和做法,推动着经济和社会行为与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设步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从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提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在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提出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近几年来,内蒙古各地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深入实施、强力推进。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使全区县域经济逐步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实现男女两性的和谐发展是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制约着和谐新灵武的建设步伐,应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为掌握商洛市“一村一品”发展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研究探索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们为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中,特别是把推进信息化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为我们进一步加快内蒙古的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一五"时期以来,内蒙古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信息化应用广泛、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改善民生为方向,建设环境友好性和资源节约性社会,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发展机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家园,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青海省委十届六次全委会确立了“和谐青海”的发展战略目标。扎实推进构建“和谐青海”,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青海实际,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广大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深人研究和解决居民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对于完成青海省委提出的“两大历史任务和构建和谐青海”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玉玺 《青海统计》2005,(12):34-35
地方统计局作为地方政府组成部门,承担着地方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及为当地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工作,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职责。新的形势决定了地方统计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统计制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统计优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统计适应能力,营造和谐统计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充分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和谐社会的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斌 《统计与决策》2005,(19):16-18
一、和谐社会提出的背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提出的.这一思想,在此前的十六大报告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已有体现,其中有两处比较明显:一是报告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将要实现的小康社会比2000年有六个"更加",而第五个"更加"就是"社会更加和谐";二是报告第二部分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提出,随着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努力建立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