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显一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55-60
道教养生是以与生命过程相反的程序使人复归于“朴”,而道教的审美则注重让人认识俗世生活之丑而感受超现实的神仙生活的“真—美”;道教养生经历了从“养生”到“长生”、从肉体的养护到精神的超脱变化,而道教审美也经历了从追求“道—美”的绝对,到借鉴现实美甚至引领现实美的过程。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2.
3.
杨亮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53-155
文章重点分析道教养生文化、养生旅游的内涵与发展、道教养生观对养生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启示,赋予养生旅游以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为促进养生旅游健康发展,发挥道教文化新的功能提供借鉴。继而以岭南道教发源地——罗浮山为案例,分析其道教文化特质、演变以及养生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李汉源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87-88
重视老年保健,提高生活质量,是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健康之要在于养生,养生集成之精华首推道教养生。道教养生是道教继承和汲取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养生理论和综合技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一、道教养生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自我保健意识的集合。 相似文献
5.
道教内丹派的养生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孝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66-68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正统宗教 ,源远流长。道教倡导“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思想 ,探求长生不老、超越自然之道 ,这些都为内丹学派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道教内丹学派的修炼方法给中国传统养生法增添了极其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南都学坛》2016,(3):18-26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勃兴,玄学盛行,汉代遗留下来的谶纬思想屡禁不绝,各种思想潮流异彩纷呈,互为交融,蔚为大观。著名术士王嘉就生活在这一时代,并深受这一时代精神的影响。他隐居山谷,潜修道术,兼通纬书,善作谶言,著有《牵三歌谶》(又名《王子年歌》)和《拾遗记》等作品。王嘉的道教信仰、谶纬思想在其传世著作《拾遗记》中有清晰地展现。《拾遗记》"记事多诡怪",从中可以发现大量的道教意象和符号,同时也能看到很多谶纬言论,王嘉在文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描述多种纬书中出现的符瑞现象,同时又引用道家的说法进行解释。其他文献也记载了著名道教预言家王嘉"事过皆验"的诸多事迹,这反映出魏晋以降,谶纬虽失失去了官定正统地位,但在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并未失去其影响力,并以新谶言的表达形式出现。王嘉和他的作品《拾遗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谶纬话语、意象共生和相互渗透的极佳例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观察这一时期谶纬、方术、道教、史学各种思潮互动整合过程的窗口。 相似文献
7.
"斋"的养生意蕴浓厚而直接,要求克制欲望,遵守生活和修行禁忌,心斋、坐忘、存思等内斋,本就是通过心灵作用调节生理机能进行养生的过程;"醮"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道教特色的养生思维。从施咒者大多祈求被咒者健康平安的出发点来看,施咒和咒语本身都具有很浓厚的养生意图。符箓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可以用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既体现着道教养生重生思想,又有着道教医学层面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8.
詹石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16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这三大形态的道教都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养生理论,开展养生实践。其代表性的养生体式有:斋醮养生、金丹养生、伦理养生、治世养生、文艺养生、环境养生。 相似文献
9.
盖建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31-39
三元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术语和思想概念。道教三元思想渊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说,三元并列是道教构建其庞大教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对道教养生思想与理论的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三元延寿”养生思想。“三元延寿”养生思想集中体现在元代道教养生著作《三元延寿参赞书》中。“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和理法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不但将天元房中养生、地元起居养生、人元饮食养生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强调养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注重以德养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操作性,有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8,(5)
生死是人的大事,凡是正常的人莫不爱生而恶死。但人一生必有一死,这是生理自然演变的规律,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人生在世,往往希望尽量多活几年、几十年,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我国先民的一种传统观念。《尚书·洪范篇》有所谓“五福”和“六极”,五福的第一项叫“寿”,即延年长寿;六极的第一项叫“凶短折”,就是短命早死。这里已经提出生死吉凶的问题,但只是认为长寿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并没有长生不死的思想。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齐景公乐于饮酒,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这是现存的历史材料中,提出古人不死的想法的较早文献。值得注意的是:齐景公作为一国氏族贵族的首脑,过着人间荣华富贵的极乐生活,但他潜存着乐 相似文献
11.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中韩道教交流可分为官方和民间两种交流方式。官方交流通常夹杂着明显的政治意图,民间交流则是纯粹的宗教文化互动。就现存文献记录来看,中韩道教交流以官方交流为主,民间交流为辅,但实际上民间交流也非常活跃。在两国之间的道教交流中,道教文化因素主要是由中国单向输入韩国,基本上没有出现从韩国回流中国的情况。道教传入韩国后虽未能发展成制度化宗教,却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许抗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3)
葛洪,字雅川,丹阳句容人,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卒于东晋穆帝永和元年(公元345年)。祖父葛系为吴大鸿胪,父葛悌初亦仕于吴,后为晋邵陵太守。葛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广览众书,以儒学知名,尤好神仙导养之术。从祖父葛玄,吴时学道,号为葛仙公,以其炼丹秘术授弟子郑隐。葛洪先就隐学。后又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鲍玄亦为神仙家,据说能“逆占将来”。葛洪传玄业,并兼综医术。晋太安中、石冰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葛洪又随吴兴太守顾秘参与军事,为将兵都尉,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迁伏波将军”,“赐爵关内侯”。后又入罗浮山,炼丹终生。葛洪既是一位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又是一位宣扬神仙道教的宗教家,在他身上牧师与刽子手的两项职能是兼而有之的。葛洪更是道教的理论家,著有《抱朴子》、《神仙传》、《隐逸传》等书,为宣传长生不死的神仙学提供了一套理论根据,是道教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养生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力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和身心修养,强调炼就强健的体魄和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主张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并提出修身养心、仁寿相兼的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林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19-23,41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使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由此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状况也随之发生变化 ,产生了新的特点。新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认识这些变化和特点的基础上 ,在原则、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更新。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说服力 ,真正做到把青少年的思想统一到社会主义主旋律上来 相似文献
15.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逵夫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1-8
《老子》一书中的重生思想上承容成子,而下开杨朱、秦失、南郭子綦一派.据考杨朱、秦失等本是秦人.春秋战国之时中原一带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秦地相对稳定,故一些避世之士向秦地流徙.这当中也反映出一部分知识分子和旧贵族对西周时代相对安定社会的憧憬.《汉书·地理志》中对秦地的评说,实反映了秦汉以前人的普遍看法.同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原人至秦地寻求建功立业的现象比起来,为避世全生而至秦地的是一股潜流.但正是这类人的增多,养生、重生的思想在秦地滋长起来.春秋战国时的几位名医产生于秦地,也反映了这个事实.老子因周王室的种种事变使他对当时的社会失去了信心,故西入秦;而杨朱、秦失这些本生于秦地,又受过老子思想影响的人则东至宋、鲁之地,传播具有道家色彩的重生思想,以求以此救世.秦地重生、养生思想同燕齐神仙家思想的结合,孕育了道教,也形成了道家中重生、养生思想向道教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潘显一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3)
道教美学思想是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从三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民族宗教的美学思想:一是它的神性美具有“此岸”化特点,它的宗教最高美具有“朦胧”倾向,二是它的宗教美学—伦理思想,以“忠”、“孝”为中心,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精神,三是它美学人性“内省”要求的基点和内驱力,因“承负”、“即身成仙”而更富吸引力。这使道教美学思想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特点,因而更有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莉华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女冠和女冠诗人是唐代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李季兰作为一名女冠诗人,毋庸置疑,也成为人们褒贬评论的
对象。她虽然存诗不多,但这些为数不多的诗歌是她整个人生的写照,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李季兰的人生历程中对道教思
想文化的吸收与冲击,同时也可以看到她的凡人-女仙-凡人心路历程,从而为我们展现一个具有生命的李季兰形象。 相似文献
18.
19.
业余体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牢牢把握“业余”和“青少年”的特点。要根据学员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和学员自身的实际,帮助学员勇于面对挫折、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从培养学员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精神入手,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论王道渊的南宗道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40-144
王道渊是元末明初全真道道士中留存著作颇多的代表人物 ,他的这些著作为我们了解他本人和当时全真道士的思想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主要对其思想中的两个方面———内丹性命双修及三教合一作了介绍 ,从中看出其思想以继承南宗为主 ,同时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后者体现在其对南北丹道的融合、对儒释道三教的糅合以及对内丹术语的明朗化和修真枢要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