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从社会现代化转型认识民间组织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耀虹 《天府新论》2006,(1):103-108
民间组织(国际社会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即NGO)是当今国际社会中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间组织致力于提供社会服务与代表一定阶层利益的组织,以其自身优势和影响力,为推动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日益受到重视,被当作是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一些重要的政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它作为理论领域的最高形态 ,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近代欧洲哲学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 ,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实现 :第一 ,通过对人的思想解放作用为社会变革开辟道路 ;第二 ,通过对科学的作用促进生产方式的进步 ;第三 ,通过其社会政治学说直接为资本主义制度提供理论上的证明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社会面临着急剧衰退的危机.与传统时代的乡村危机相比,近代中国的乡村危机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相和时代特征,探讨近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与乡村危机的内在关联,可为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鉴借.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模式,比照当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蕴,无论是对中国城市地区发展,还是对农村社会转型,都不乏启迪.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以及村民自治的兴起,农村社会逐渐呈现出市民社会的诸多特征并彰显了自身特色.农村民间组织既是社会自治力量发展的客观产物,也是村民自治政策的内在要素,更是推动国家与农村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因此,在市民社会语境下探讨农村问题,可为农村社会的平稳转型提供新的理论路径,也为拓展市民社会理论提供新的研究范例.  相似文献   

5.
从1840-1949,是中国现代化艰难破生和崎岖发展的历史。这段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的发展速度非常缓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现代化缓慢发展的历史进行一番全面的分析:一、国际视野中的比较审视;二、现代政治理念和实践的艰难破生;三、生产力水平的缓慢进展;四、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滞缓之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阿尔蒙德的结构一功能框架和派伊的命题式框架(即通过若干命题进行因果关系的论证)可谓是具有突破性的范式,此范式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种假设之上,即社会在整体上可分为“传统”与“现代化”两个部分,现代化过程就是现代化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也就是两者非此即彼、此消彼长。与此相对应,传统中国现代化研究也经历了从“冲击-回应”模式到“中国-中心”模式回,前者着重于现代化,后者关注于传统性,厚此薄彼、各执一端。诚然,这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和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彼此的参照系统,  相似文献   

7.
市民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再检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市民社会”概念大体上有两种含义 :一是独立于国家的私人领域 (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领域 ,表现为经济和政治的分离 ) ;二是独立于经济和政治的公共领域 (社会文化生活领域 ,表现为经济、政治、社会的分离 )。中国的市民社会是现代化肇始以来开始艰难发育的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中国的市民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在现代化进程中 ,中国的市民社会应以政府培育为主、以市场经济拉动和民间力量的自然生长为辅 ,同时 ,应积极培育社会中间层和社团组织 ,不断提升社会理性和法治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微观社会资本在民间组织的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这种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建构"过程中。建构主要包括民间组织无条件的获利和有条件的获利两种,有条件的利用社会资本会带来组织的改变。民间组织合理对待社会资本将成为组织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韩克庆 《社会科学》2023,(6):159-169
社会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制度内容。以现代化理论为视角,从政策体系、覆盖对象、待遇水平、财政投入四个方面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社会政策的发展进行系统梳理可以发现:首先,我国社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表现为顶层设计不断优化、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风险应对能力不断增强。其次,社会政策的覆盖对象不断扩大,主要表现为对象识别更加精准、新的覆盖对象逐步被纳入。再次,社会政策的待遇水平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社会救助水平持续提高、特殊群体的福利补贴逐年增加。最后,社会政策的财政投入稳中有增,主要表现为财政投入总额持续加大、福利服务机构和设施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政策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城乡统筹、流动人口等诸多挑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社会政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会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0.
刘春兰 《理论界》2004,(3):95-96
民间组织对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大意义。民间组织健康发展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构建新型公共治理结构,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体制基础;它是政治参与沟通的重要渠道,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市民认同,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先进的政治文化;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公共职能系统发挥优势,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1.
孟宪浦 《天府新论》2008,1(3):126-130
无论我们在理论上将"失语"与"转换"概括为"以古救今",还是"化古疗今",其实都脱不了"古为今用"的老调,也摆脱不掉"古"与"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古、今的问题之所以在生存论的视域中才能达到视域融合,是因为在生存论的视野中,没有古与今之间二元的截然对立.只有在生存论的视野中,才能通达古代文论研究现代转型的超越之路,这种超越其实却是生存论根基处的还原.  相似文献   

12.
试论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艳 《天府新论》2005,1(6):91-94
近代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兴起,与洋务运动休戚相关。首先,洋务运动产生了对民族保险业的强烈需求,推动了民族保险业登上历史舞台;其次,民族保险业也是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第三,民族保险业兴起以后,也给洋务运动以很大的支持和推动。  相似文献   

13.
试析文化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洁 《天府新论》2005,1(2):108-111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类历史现象 ,既有相对性的特质 ,又有绝对性的因子。文化的民族性、多元性、稳定性可看作其相对性特质 ,而普遍性、一元性、流动性可看作其绝对性特质。文化的相对性中寓含着绝对性 ,文化的绝对性通过文化的相对性而得以展现。文化就是在其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张力中发展前行的。只承认文化的相对性会走向文化相对主义 ,取消了文化比较、文化对话、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只承认文化的绝对性又会陷入文化绝对主义的偏执 ,导致某种民族中心主义 ,取消多样文化存在的可能性。文化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不可偏执一端 ,惟其如此 ,才能促进人类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百九十四条规定:所谓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指组织、领导和积极参加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手段,有组织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称霸一方,为非作歹,欺压、残害群众,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行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其中国化和当代化是题中之义。哲学视界中的当代起始于 2 0世纪中后期 ,一直延续至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 ,即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其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应用和发展 ,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理论都是行之有效的当代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化和中国化 ,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道教的身体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天府新论》2009,(6):33-40
道教对于人的身体产生和孕育的过程,予以特别的关注,在儒释道三教中首屈一指。道教如此关心人体的奥秘,和其终极关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道教讲“形神俱妙”,认定只有这样才能超凡入圣,才能与道合真。在道教看来,人能成仙是人的身体发生质变、人体变为仙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阎春新 《天府新论》2003,(4):108-112
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最终成因大都归于《三国演义》的创作及其以此为素材的三国戏的传播。从新的角度看 ,以魏晋士人的诸葛亮评价为切入点 ,从这一时期的人物评赞中发掘出孔明在魏晋士人心中的形象 ,并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历史考察由学界的明清小说及其民间戏剧转向魏晋时期士大夫的人物论、赞、评、议 ,从而对诸葛亮文化现象的成因提出新的观点 :诸葛亮“智慧”和“忠贞”的文化形象在魏晋尤其是东晋时期就已定型。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的制度作为规范共产党及其成员行为的原则和规程,是共产党党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简要回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前提下,从四个方面阐述邓小平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并指出其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视野中的“交往”理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春阳 《天府新论》2005,1(3):16-18
交往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历史的起点,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交往"是一个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科学概念.哲学上的"交往"概念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具有整合功能、沟通协调功能和人的全面发展功能.全球化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应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建设性的姿态来迎接全球化,也应该理性地分析和理解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辜明安 《天府新论》2007,3(4):77-82
物权保护采侵权责任的立法模式抑或物权请求权模式,在学界有不同看法。前者虽有其合理性,但弊端更为显著,不仅可能模糊侵权行为法的功能,更有颠覆侵权行为法价值的危险,在立法上不足采。对后者来说,物权请求权使民法的性格得以彰显,符合请求权作为权利的内在逻辑。因此,物权请求权模式也具有更充分的存在理由,为立法所采实为理性选择之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