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艺术的创作一直以来就注重审美效果,这一重视发展到极致就是西方上个世纪的接受美学。在艺术领域里,接受的重要性在电影、电视剧中就更加的重要,因为其高额的投资最终需要观众来买单。如此的高风险就要求影视的创作者深入把握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特别是民族性,努力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另一方面,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威胁,民族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影视的创作,而且成了衡量影视剧好坏的一个潜在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探讨观众的审美文化心理就有了双重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诸民族一千多年以来曾经数度入主中原,为中国留下了鲜明的北方民族印记。这些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森林、大漠、丘陵地区,形成了十分接近的地域文化心理。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东北民族坚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爽朗的性格,也给他们的文化带来了一种雄健磊落、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从而为北雄南秀、气象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文化心理为视角,论述了丁玲的意识构成、人格构建、审美选择及其对创伤的影响。文章认为:自我意识、群体意识、阶级意识是丁玲的主要意识,多种意识的消长形成丁玲创作的景观;丁玲既有女性的阴柔气质,又有男性的阳刚之气,形成其创作的刚柔并济的特色;现代性、主体性、开放性是丁玲的审美选择。诸种文化心理,构成丁玲创作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4.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3,(3):107-119
本文从闽台在历史上都曾是移民社会这一特定背景出发 ,指出在闽台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移民的“原乡”和“本土”认同、移民的拓殖性格、移民的社会组合方式 ,以及闽台的特殊历史遭遇和现代化发展等 ,是闽台特殊社会心理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这些主要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来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态 ,对当前现实仍然潜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对闽台社会心理的历史、文化分析 ,是进一步深入认识闽台社会 ,把握社会行为的一项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现代基督教文化是林语堂人格构成中的根基性元素 ,因此林语堂将“人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作为自己的终极关切 ,并赋予“上帝”现代人文的涵义。信仰人格影响了林语堂的理性人格、道德人格、审美人格等 ,在他的文化人格中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现代基督教文化中的价值理念成了林语堂品评中国文化的潜在标准 ,从而造成了东西文化在他人格构成中的不同地位 :西方文化属于价值根基层面 ,中国文化属于审美情趣层面。  相似文献   

6.
一 所谓"潇湘情结"指的是文人们对潇湘的那种植根于心底的缠绵不断、欲罢不能的特殊情感.自古以来的文人滋生这种不寻常的"情结"的原因是复杂的,分析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秉承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人心态的稳定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的传承性等特征,宋词中的“时间书写”也以对光阴易逝的焦虑和对生命永恒的渴望为主旋律,其文化蕴涵与审美心理,既有对前代文学与文化的传承和绵延,又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及文体特性。宋词中的时间书写既珍重个人的现世时日而弱化政治和社会生活,也因“彻悟”而愈发清醒深刻,由此生发出诸多富有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8.
王船山美学中有独具火辣湖湘文化特色的“率性火辣美”现象,表现为审美标准上的强悍火辣美,审美情趣上的率性爽辣美,审美批评上的倔拗冲辣美。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说明人离不开社会环境 ,特别是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是塑造女性性别角色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进步 ,女性的社会解放和发展前景也日趋光明 ,男女关系正日趋向着现代的“伙伴关系模式”(艾斯勒 )前进  相似文献   

10.
论京派小说家的文化心理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统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京派小说家在心灵深处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烈的依恋情感 ;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导致了京派小说家中庸、和谐、节制的文化心态 ,形成了“入世”和“出世”既对立又统一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1.
12.
陈秋萍 《学术论坛》2006,(5):171-174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经济是没有边界的。广告作为一种商业行为,也是没有边界的。广告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受众阅听广告的不自觉情状,在特有的广告认知心理的作用下,受众便会程度不同地从心理到行为回应广告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样的心理认同和行为模仿使得广告具备了有别于“广而告之产品和服务”的现实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乃至社会风气,从而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收藏可以丰富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本文旨在分析收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收藏可以丰富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本文旨在分析收藏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从鲁迅反映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来看,他对生存困境中知识分子灵魂进行了审视,对人性弱点进行了反思,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6.
孙雅南 《中州学刊》2012,(2):129-131
任何道德观念和伦理体系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培育起来的。诚信作为一种伦理现象,依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而存在。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突出,正确认识社会诚信的目标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关注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诚信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是人际关系相处的需要,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村一些地区集体械斗、抗税抗法等恶性团伙犯罪比较突出。几千年来我国农村的小生产方式 ,造就了农民松散的组织特点 ,但在犯罪上却能结成团伙 ,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 :非法宗教文化、血缘宗族文化、地缘文化及封建行帮文化。因此 ,必须注重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法制教育及基层政权建设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防范体系 ,消除不良文化对农民的影响 ,预防农民团伙犯罪  相似文献   

18.
庞进 《人文杂志》2000,(1):73-78
龙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作为一种"神物",龙必然具备种种神性.本文探讨和揭示了龙的七种基本神性.作为一种贯穿古今、广渗华夏的文化现象,龙的神性必然要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发生关系,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阐述了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罗靖 《船山学刊》2004,(2):161-164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一切活动都具有审美性质,都是人在感性形式中对自己的本质进行的自我确认和自我肯定,因而或多或少都包含着审美因素,显示着某种程度的审美意义.文学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质特征就是审美,是一种使创作者和欣赏者心灵获得愉悦的情感活动.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现象能动的艺术反映,是作家按照艺术美的规律来构建的,是作家对社会生活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认为,在美学研究中不存在哲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困惑,因为美学研究已放弃了对诸如"美是什么"的终极问题的追问,而转向研究更为具体实际的问题,如"艺术品是什么"的问题.的确,对艺术品的理性把握构成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对艺术品作出了科学的全面的认识.本文将表达笔者对文学作品的美学思考及实现审美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20.
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文化心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每一种语言的称谓系统中都沉淀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与汉民族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基于“泛伦理化”和家国同构的意识形态及传统文化会引导出亲属称谓的泛化。情感原则是人与人相互称呼时,讲究亲疏远近、注重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交流,从“情感”、“关系”的角度选择称谓词来称呼对方,它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重视人伦、重视人际关系和谐的文化心理。汉语称谓中,最能凸显情感原则的恐怕就是亲属称谓的泛化了。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用法与亲属称谓词的常态用法相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