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因、源泉或动力在它自身固有的矛盾。从人类社会的诸种矛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基本矛盾这样一个范畴,是对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贡献。按照列宁的说法,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哲学笔记》第90页)人类社会的其它诸种矛盾是基本矛盾产生的;它规定了人类社会这  相似文献   

2.
范畴在一切科学概念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说,它是为表达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定律的内容所必需的、内容最为广泛、意义异常重大的基本概念。按照列宁的说法,“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的讨论中,许多同志注意到了物质范畴对哲学史的继承。但是,人们只看到物质范畴同哲学史上“物质(质料)”范畴的关系,这很容易重复历史上片面的物质观。认真地研究哲学史,人们会发现,欧洲哲学史上回答世界本原问题的范畴是实体。物质(质料)只是实体的一个方面,物质(质料)范畴的认识成果是包含在实体范畴的内容中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按照传统的价值学说之规定,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①经过如是规定的价值范畴,对于人们认识商品经济关系,确实发挥了“网上纽结”的作用。然而,当我们把眼光扩大到商品关系范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中有两个相当流行的哲学命题,一是“哲学史就是认识史”,二是“哲学就是认识论”。达两个命题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的。它们直接牵涉到哲学科学和哲学史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关系到达两门学科的科学概念的全局性问题。因而,是非得失,不可不分辨清楚。本文就第一个命题谈一点粗浅的见解,对哲学史和认识史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争论。“哲学史就是认识史”这个提法,始见于1978年芜湖召开的全国西方哲学讨论会。为了批判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有的同志提出了这个新的提法。他们还根据它出自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句话,“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哲学笔记》  相似文献   

6.
王廷相和徐敬德分别是15世纪中国和朝鲜哲学史上气论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虽然“气”是王、徐二人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但由于所处文化背景的差异,两人对一些哲学基本范畴的认识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少差别,这些认识上的异同处正反映了当时东亚气论哲学发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合著的《希腊哲学史》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全书共四卷 ,三千余万字。该书的主要特色为 :1 注重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史。全书以阐述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史作为主要内容 ,重点说明各主要范畴的最初含义以及它们后来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作者试图主要通过这些范畴的逻辑发展过程来说明古希腊哲学的发展 ,从而确认这一阶段人类认识的成果 ,揭示历史发展和逻辑发展的内在统一。 2 重视引用哲学史料。作者提倡“论从史出” ,反对“以论带史”。全书以较多的篇幅大量地引用哲学家本人的言论和著作 (包括残篇 …  相似文献   

8.
按照列宁的观点,范畴或概念是人类认识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本能人和野蛮人面前的自然界是一团不可分别的浑沌,自觉的人和文明人则运用范畴概念把自然现象区分开来了。因此,范畴概念的形成直接来之于人们向周围世界“询问什么”以及“以何种形式询问”,也就是人们把“什么”作为对象从浑沌的自然现象中提升概括出来。所以,关于范畴或概念的限界规定,将内在地包涵一个民族哲学思维的全部秘密。  相似文献   

9.
哲学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大圆圈”,古代和中世纪着重在研究客体,到近代初期转化为着重研究主体,而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夕则达到着重研究客体与主体统一的阶段。当然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小的阶段,其中同样也包含着“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统一”的“小圆圈”。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则认识主体问题应该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近代初期这个阶段哲学最着重的问题。不管怎样,这一时期的哲学,既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哲  相似文献   

10.
<正> 所谓哲学史,是通过一系列普遍性的概念、范畴表现出来的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认识的发展史。如何确定哲学史的逻辑开端,是建立一个科学哲学史体系所必需解决的课题。但我国的哲学史界对这个问题研究得还很不充分,当前流行的一些西方哲学史教科书对此交待得很少。在马克思以前,黑格尔是对这个问题作过深刻研究的少  相似文献   

11.
哲学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看成“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的统一”这样三个大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大圆圈”,古代和中世纪着重在研究客体,到近代初期转化为着重研究主体,而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夕则达到着重研究客体与主体统一的阶段。当然每个阶段又包含着小的阶段,其中同样也包含着“客体——主体——客体与主体统一”的“小圆圈”。如果按照这种观点,则认识主体问题应该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近代初期这个阶段哲学最着重的问题。不管怎样,这一时期的哲学,既以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派哲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在中国哲学史还是中国美学史上,“气”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有着独特地位.揭示“气”作为美学范畴的形成过程,对于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美学体系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拟就“气”这一美学范畴的形成做一点粗浅的分析,试图揭示“气”从哲学范畴转化为美学范畴的内在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3.
“韵”、“势”、“味”、“趣”是汉语口语的四个审美范畴,它们涉及到了汉语口语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为诉诸于人的感性形式的口语,其形式上的美肯定是占主要的,因而从口语审美的静态和微观表现上,取“韵”范畴作为代表;从口语审美的动态和宏观表现上,取“势”范畴作为代表.“韵”的基础上构成了更加富有整体性和节奏感的“势”;从口语审美的内涵上,取“味”范畴作为代表,“势”是“味”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汉语口语的内外结合上,用“趣”范畴来表达汉语口语与其他口语的区别.这四个范畴相互联系、共同依存,组成了认识汉语口语美学现象的网络上的纽结.  相似文献   

14.
范畴是人的思维反映现实中最一般、最本质的联系和关系的逻辑概念,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是人类认识之网上的网上纽结。人们的认识从个别推进到一般,从具体推进到抽象,从事物的外部现象推进到事物的本质,从繁复的偶然性推进到必然的规律性,只有借助于范畴才能够实现。也就是说,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只有依靠范畴,才能在思维中把握住事物的部分、方面或本质。范畴既是人类认识的工具,又是人类认识的结晶,它既表现出人类认识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人类认识的规定  相似文献   

15.
单一、特殊、普遍的范畴,是唯物辩证法的关系范畴。这是人类以往全部认识的思维结晶,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纽结,也是帮助人们进一步取得新知识的认识工具。因此,把握这些范畴,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锻炼和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这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分为三”作为一个客观规律 ,其辩证范畴可分为 3类 1 2组。一是与事物存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 :“左—中—右” ;“过分—适度—不及” ;“个别—特殊—普遍” ;“前进—静止—倒退”。二是与事物运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 :“肯定—否定—肯定 (否定之否定 )” ;“量变—质变—量变” ;“矛盾斗争—协调统一—矛盾斗争” ;“起始阶段—中间阶段—终结阶段”。三是与事物相互作用相关的辩证范畴 :“正—反—和” ;“同一—交叉—并列” ;“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 ;“决策—执行—监督”。  相似文献   

17.
我国哲学界经过几年的讨论,在哲学史的定义问题上已逐渐取得了一致意见。近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教科书,基本上都采用了“认识史加斗争史”的提法。如,“说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与说哲学史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这两对矛盾运动发展的历史,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①;又如,“哲学史也就是认识的发展史……也可以说哲学史就是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错误认识、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互斗争的历史”②。这样的定义的确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重要线索,然而并不全  相似文献   

18.
“事实”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认识基础和出发点的只能在意识领域内 ,这就是事实。事实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呈现 ;事实在内容上与客观事物直接同一。哲学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于认识到底是从经验出发还是从理念出发之争 ,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史上就表现为 ,认识到底是从事实出发还是从教条或“本本”出发的争论。如果说“尊重事实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对事实的态度 ,那么“从事实中求是”就是认识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事实包括客体事实和价值事实 ,从事实中求是的认识活动就包括认知活动和评价活动。从事实中求是本身具有解放思想的作用。从事实中求是内含着创新  相似文献   

19.
冯契认为作为认识论范畴的意见是个别主体对问题所作出的未经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是非界限不明的主观性认识;意见争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意见争论的根源是个别主体都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意见的争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是达到一致的认识,进而把握真理;群已之辩是认识过程中的基本事实和必经环节, 认识过程就是“己”之意见转化为“群”之共识、再经实践检验的过程;探讨意见范畴的意义在于防止经学独断论的重演。  相似文献   

20.
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在欧洲哲学史上,不少哲学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积极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吸取了前人关于认识过程的优秀成果,克服了他们在理论上的缺陷,把认识发展过程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毛泽东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认识发展中“两个飞跃”的理论;对于一个客体认识的全过程,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要经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由于世界的无限性及客体运动的无限发展,认识运动也是无限的,具体表现为“实践──认识──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每一循环的内容和形式,都使认识进到了高一级的阶段。这就是辩证运动的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