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运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模式分析侗族传统社会形态,使侗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缺陷。侗族传统社会形态独具特色,可按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层面思路,对侗族传统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进行再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运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模式分析侗族传统社会形态,使侗学研究具有较大的缺陷。侗族传统社会形态独具特色,可按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关系形态、社会政治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四个自下而上层面思路,对侗族传统社会形态和历史分期进行再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有两种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社会发展阶段上,不复存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应该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和"三形态"中的第三社会形态.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它不属于"五形态"中的第五社会形态,而属于"三形态"中的第二社会形态.现实的社会主义是第一形态的社会主义,以商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与资本主义"同时态"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第二形态的社会主义,以产品经济为基础性经济关系,是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唯物史观对社会形态变革所做的论断是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它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形成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而为新的社会形态出现奠定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变革理论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形态变革的"临界点",即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节点。把握和研究社会形态变革"临界点"的形成、发展及其作用对于我们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作为国家治理手段,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建设成"法主德辅”的法治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趋势的分析,研究侗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因素及生态影响。研究表明:侗族总人口的快速增长及其结构的多样性使得民居建筑在数量、形态和功能需求上产生变化;物质流和信息流的变化使得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由此导致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而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对民居的生态系统影响则表现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失衡危险和对民居社会生态系统中"款"组织形态这一核心因子的破坏。二者之间有着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侗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善于利用当地各种优势媒体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掘弘扬侗族和谐文化,尽量减少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媒介内容.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从瓦解侗族文化赖以存活的社会土壤、消解和取代其社会功能等方面,对侗族文化传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其传承、发展带来了诸多新的手段和机遇,尤其是侗族网站等网络媒体的兴起,为侗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广阔的接受空间,使其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在传播交流上有望摆脱"二八定律"宿命,看到了由长尾理论所展示的"长尾"前景.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经济的社会形态”概念真实内容一直被误译的“社会经济形态”遮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是 :非经济的社会形态——经济的社会形态——非经济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侗族及其先民在历史上曾以种植糯稻为主,在此基础上所建构起来的文化体系是侗族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然而,历史上,自从中央王朝的统治逐渐深入,侗族及其先民的糯稻种植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尤其是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政府一系列"糯改籼"政策的实施,侗族的糯稻种植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由此使侗族的传统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发生转向,许多民间传统育种方式和糯稻品种也此过程中消失,侗族完全被裹协至现代性的发展轨迹。在环境人类学的理论范式下,对侗族糯稻种植演变的这一历史过程进行梳理,旨在说明知识与权利对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代侗族择偶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侗族民间信仰具有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以及调节信众心理、加强文化传承、促进信众交往娱乐等社会功能,是建设和谐侗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之一。侗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加强引导、合理干预,既充分利用其正向功能,又合理规避其负向功能。  相似文献   

12.
侗族传统婚姻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较为自由的恋爱形式,如“行歌坐月”、“玩山”等,但恋爱的自由并不等于婚姻选择的自由。侗族传统的恋爱文化、婚姻文化均是具有规则的,受自身文化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严格限制,如“同房族不婚”、姑舅表婚与姨表不婚、婚姻圈限制和层级婚亲规约。任何文化均具有功能。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使之正常运转。侗族传统婚姻选择即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资源配置中长期博弈的结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视界是从关注"思辨理性"或"抽象自然"回归到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它的本体论形态就是"社会存在论".在"社会存在论"中,设定评价尺度的内在根据获得了本体论解释,这种解释本身展示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解释的新的解路,同时也形成了一个超越于"理性存在论"的崭新的解释模式.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对评价尺度的"社会存在论"解释是一种反历史非决定论的解释或一种尚历史决定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侗族大歌"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构框架浑然有趣,多声形态绚丽多彩,合唱技艺出神入化。作为植入民间的多声部歌曲,能够完整保存,这与侗族地区特定的歌师、歌头、歌班、歌俗等传统制度的人类学背景有密切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侗族大歌"又是侗族传统社区整体"文化场"的记录和再现,是活态流动的存在,作为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而成的音乐文化遗产,它呈现出的非物质性,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与侗族传统社区人群的存在与发展紧密联系,互动互存,从而形成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的独自特点。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侗族大歌"传统内部的传承保护机制,分析在社会文化生境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生代作家韩东的小说创作试图在对传统话语形态的破坏中探索一条新的文学创作之路,实现文学在本体意义上对政治、社会的彻底叛逃而回归自我本身。阅读韩东你会发现一条回归文学的第三条道路,即叙述策略上的无为而有为。韩东的小说创作坚持边缘化的立场,以对历史呈现的多种可能性、无姿态的私人叙述策略和荒诞中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写作的实验性开拓,为新时期文学多样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侗语与侗族的历史、文化一样,源源流长而绵延不绝,侗家人通过侗语来表达情感,实现社会交际,亦通过侗语来保存民族优秀灿烂的传统文化,从而促进其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繁荣。因此,回顾侗语研究的历程,总结侗语研究的经验与成果,展望21世纪的侗语研究,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从广东传至广西三江侗族地区并与当地侗族文化相融合且完整保留至今的抢花炮文化仪式,已流传500多年之久,它已成为三江地区侗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功能,承载着当地侗族群众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期望和梦想,构筑着三江侗族群体的精神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追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分层结构 ,以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相对应和相适应。西方社会自近代发生产业革命以后 ,劳动者的层次结构伴随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完成了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劳动者层次结构的变化 ,反过来巩固了产业革命的成果 ,推动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入 ,推动了社会文化进步。对这一历史过程分析 ,可以看到 ,劳动者层次结构由传统的固定僵化模式向现代的非固定的灵活模式转变 ,从“属性模式”向“业绩模式”的转变 ,成为人类社会步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我国目前也只有根本上实现这种模式的转变 ,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薄葬思想的出现,既有来自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思想变化的原因.从社会环境看,东汉末年以来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困窘,物质极度匮乏,盗墓现象严重;从社会思想看,儒家传统名教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厚葬思想也受到怀疑和冲击.人们冲破儒家礼法的束缚,反对厚葬,以薄葬来展示反传统观念,薄葬思想理论也因之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