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兼谈大学的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的本质概括,它主要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学习和研究和合所包含的哲学智慧有利于大学自身建设与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需要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与市场经济活力的契合、需要文化引领下的普遍社会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支持以及需要中国人共有的精神信仰、理想信念、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诸多思想资源值得传承,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值得挖掘。建议通过继承发展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传承创新系统思想和发扬光大包容精神等措施,以谋求新形势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生性资源,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辩证世界观、"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中和"的方法论原则以及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强调人的内心和谐的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从传统和合文化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构建符合时代特点和中国国情的和谐哲学;其次,要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则,以和谐哲学作为方法论指导,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生、人与社会的和立、人与人的和处;再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内心和谐.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古时就提出了传统和合文化,其中一些观点对我们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仍具有很大的启迪意义。传统和合文化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这与我们和谐社会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从古代和谐思想中发掘一些对当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性的闪光之处,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6.
"和合"是中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精髓,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积极成果,是华夏民族特有的哲学词汇和价值观念。归纳起来,中原文化的"和合"特征共计有四:即确认事物间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前提的包容性;强调事物间的差序性和主导性;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以及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译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研究在对中国传统译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和合翻译学的设想。作者指出,和合翻译学提供了一个区别于西方翻译研究的独特视角,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翻译现象、更好地从事翻译实践或研究。  相似文献   

8.
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它内蕴中和之道,追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和合相生的人文精神。和合思想融入教学场域生成“和合教学文化”,“和合教学文化”是基于多元教学文化融合,生成一种整体性、尊重差异、和而不同、和合相生的教学生活方式。建构“和合教学文化”可以化解教学文化冲突,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师生的教学需要。“和合教学文化”建构具有内在的运行机制,它包括选择与积累机制、传播与渗透机制、冲突与融合机制、反思与批判机制,充分发挥这些机制的效能,“和合教学文化”建构才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实践本体论哲学,但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仅从物质本体这个意义去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很大的局限性。造成这种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根源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史实根源和物质本体论局限的方法论根源。传统教科书的物质本体论局限对从理论层面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对实践层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和教育都有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管理学视角下人的和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有效和合是组织管理的一项永恒主题,人的和合性体现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能力趋向的有限理性与行为趋向的和合性三个方面。和合是经济人理性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人内在的心理趋向,是自我实现人追求的一种生存方式。承认人的和合性既是客观的也是实际的。  相似文献   

11.
小说作为一种后起的文体,它首先应被理解为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和体式,即“世界感”,然后才是我们通常所说作为叙事的小说文体。前者之于后者是先在的,这是小说的本体论。在中国古代,“小说”一开始就是作为与正统文体之世界感相对立的文体而出现的,并受到正统文体意识的排斥或“拉拢”。而小说的幻想性叙事遵循自己的行动逻辑,它要表达的各种观念也在其自身的叙事框架中逻辑性地生成。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讨论了和谐社会视角下传统生产力定义的缺陷;指出了和谐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论证了和谐具有生产力功能的作用机理。文章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对传统生产力观进行变革,树立和谐生产力观。  相似文献   

13.
对和谐发展观的再阐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迄今为止,人类大抵经历了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谋生性发展、工业文明的增长性发展以及工业文明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革命———从可持续发展到和谐发展》一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谐发展观。由谋生性发展、增长性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再到万物互动共生的和谐发展,是发展理念的根本性变革,由此必将引发一场发展的革命。为了使这一发展观更科学,有必要进一步厘清事关和谐发展的如下十个问题:一、万有存在何以必须并可能和谐发展?二、万有存在的和谐发展路径各是什么?三、和谐发展与其他发展观的根本区别何在?四、和谐发展的生产力基础是工具生产力,还是和谐生产力?五、人本主义伦理观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伦理基础吗?六、和谐发展的力量之源在哪里?七、是发展乌托邦,还是实实在在的发展指归?八、和谐发展与何种文明型式兼容?九、和谐发展需要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十、是终极结果,还是无限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界定和谐心理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和谐心理是一种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的健康心理。和谐心理是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全面和谐的精神诉求。和谐心理的建设路径应包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与保健等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哲学角度对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行解读,得到以下3个主要结论:①和谐社会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前提;②和谐社会能够有效协调各种差异,使差异和多样得以共生;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同时和谐社会也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因而需要以生态性的思维、行为方式为指导。当前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主要障碍就在于社会的反生态性,诸如社会体制的失范、社会心理的失衡等。因此,在生态化视角下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问题也就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野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即:要建设以人为本、职能有限、廉价、民主参与和自我创新型政府;需要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执政能力,转变行政职能,推行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