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探析社会价值观念的内涵出发,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路径,进一步挖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互动范式,最后剖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嬗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关对策。研究社会价值观念的嬗变问题对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湖北苗族移民族群的心理嬗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今天的湖北苗族大体都是清代乾嘉前后由湘黔等地外迁而来的苗族移民,他们实际代表着苗族整体的一个往往被忽视的重要部分。本文充分利用田野材料,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由此形成的心理特征进行横向的剖析和纵向的勾勒,以期引起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民众的法治心理是法治最广泛和坚实的基础 ,民众的法治心理发展到哪一步 ,一个国家的法治就可以现实地达到相应水平。其中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本位心理发展程度如何是最重要的因素。民众权利本位心理与社会法治具有直接相关性 ,并与法治发展程度上具有同步性 ,民众权利本位心理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基本保障 ,通过增加权力滥用成本和风险予以防范 ,民众权利本位心理形成发展需要社会条件和法律条件  相似文献   

4.
5.
“权威”是个复杂的学术概念,从权力和合法性两个要素的视角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村庄权威的嬗变过程可以概括为去权威化。在近些年村庄整体去权威化的大趋势下,一些具有结构和价值内涵的村庄内生性知识及其操持者,虽然权威正当性也有所消解,但却依然保留并再生着权威的合法属性。内生性权威的存在与延续彰显的是本体性价值的丧而不失。乡村振兴不仅仅意味着农民的富裕、村庄的治理有效,它还内含着一套价值体系,关乎中国人基本的生存观念。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民众社会心理建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建构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扩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力的现实迫切的需要;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社会心理,用浸透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社会心理回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中国化,为国人构建起一个具有时代感的新的社会心理氛围,是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美国华裔文化心理成长的演绎史。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经历了一个由全中化到倾美化,再到中美融合的发展演变过程,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从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时期第一批移民大批进入美国,到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推出,再到20世纪下半叶中美关系的推进,中国的实力及中美之间的交流都对美国华裔文化心理的形成和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使其文化心理在相互对立的矛盾冲突中趋于融合。  相似文献   

8.
1978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年代 ,真理标准问题由此展开讨论。至 1999年 ,其间跨度 2 1个年头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经了四个波浪起伏点。青年 ,特别是大学生群体 ,其人生观在这期间经历了四个比较大的嬗变。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动观 ,紧扣时代脉搏 ,对大学生人生观在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作了充分的阐述与说明。指出其人生观嬗变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并就在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而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观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1978~200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期,中国民间文学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也迎来了繁荣期.作为民间文艺研究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小戏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主体地位得到初步确认;研究者对民间小戏的概念范围、起源发展、文本特征、音乐唱腔、表演形态展开全方位的本体研究;民间小戏研究的重心从以文学艺术为主转向以文化研究为主;文学、美学、戏剧学、音乐学、民俗学、人类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民间小戏研究中广泛运用,民间小戏的社会性、民俗性、生活性、仪式性、审美性等特质呈现出来.这一时期的民间小戏研究走向更开阔的学术视野、更深刻的理论阐释、更精微的实践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不仅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而且民众的社会心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从思想僵化到思想空前解放;从依赖、求稳转向敢于竞争和承担风险;从等级观念转向平等观念;从务虚转向务实;从夜郎自大意识转向“与世界接轨”意识。  相似文献   

12.
唐赋研究三十年述评 (1978~2008)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30年来,唐赋研究不仅在观念上得到了重视,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更为可喜的是,在赋学会议与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中,唐以后的赋尤其唐赋所占份量日益增多,这无疑标示着唐赋研究良好的势头.汉赋与唐诗研究的某些视角与手法可以成为唐赋研究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主要源于儒家及佛家宣扬的慈善观念,基于这种理念的救济活动源远流长,体现出慈善恩赐、重养轻教、济贫救困的明显特色,但终究不能将社会救济事业导入法制化轨道.晚清以降,受到西方社会救济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开始向近代嬗变,慈善观念演进为国家责任观念,重养轻教的消极救济观念演进为教养并重的积极救济观念,道德色彩浓厚的济贫救困观念演进为"全民救济"观念.理念的嬗变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并进而在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社会救济法规中化为国家的立法诉求.  相似文献   

14.
杜平 《南都学坛》2002,22(2):40-43
雅典由盛而衰转折时期的农民社会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要求报复 ,主张战争 ;不再尊神 ,违法乱纪 ;反对战争 ,渴望和平 ;为了糊口 ,充当工具 ;投身党争 ,崇尚民主 ;厌恶城市 ,幻想公有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中国大陆城市公民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抽样调查了中国大陆城市公民1400人。结果分析表明:(1)中国大陆公民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存在类型差异,即公民对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刺激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水平有一定的差异;(2)中国大陆公民对经济体制变革的接受程度最高,对文化体制变革不能接受程度最低,对政治体制变革接受程度居中;(3)中国大陆公民对社会事件变革的接受程度受该事件与自身利益的关联程度的影响,关联程度高接受程度亦高,关联程度低接受程度亦低;(4)中国大陆公民预期的政治参与方式、经济参与方式与现实的参与活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对道德活动参与方式的接受程度较高,对文化活动方式接受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心理和谐量表和自编有效的社会心态问卷,随机分层抽取重庆市13个区县1 544名民众进行调查,以检测民众社会心态对其心理和谐的影响.结果发现失地民众和移民的心理和谐水平显著低于普通民众,他们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生活满意感都显著低于普通民众;公务员或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和谐水平高于其他民众,他们在生活满意感、社会公平感、社会安全感和政府信任感上显著高于农民、农民工和无职业者;高收入者的满意感最大,低收入者压力感最大,中等收入者问题感最大,高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的社会公平感和安全感都较低,且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城市、城郊、乡镇与农村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社会公平感和安全感都较低,且四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社会心态是心理和谐的显著预测变量,而其中民众的生活满意感、对政府的信任感和社会问题感是影响心理和谐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17.
无可避讳的事实是,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进入转型期的阵痛阶段,社会群体心理纠结着失望与期望、兴奋与失落的“骚动”.以经济为轴心旋转起来的社会机制乃至文化机制,使社会心理相应地产生某种失重感.每一个体现实存在的“危机感”已不再是以纯粹理性可以悬搁的命题,“困惑”成为弥漫社会的心理氛围,“失重”是参与改革进程的“集体感觉”.正是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驳杂而仓促地吸收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后现代文化理论乃至义本的解构主义,成为文学界继之而起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当代审美文化作为社会心理的表征,显示出当代社会心理的变迁。探究下来,目前社会心理有了四种变化:从重理性到重感性;从重集体到以个人为中心;从单一唯美到求新求变;强调身份符号的代言作用。这些变化对构建当代审美文化的精神特质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 ,民间宗教异常活跃 ,其原因在于苦难的社会现实和封闭的生存环境使乡土民众在教门内满足了多层次的心理需求 ,尤为重要的是 ,“入教避劫”成为他们化解身心压力的一种方式。于是利益相近 ,认知相当的人便以“扮演教首角色”的人为核心 ,形成一个信仰共同体 ,将“真空家乡 ,无生老母”作为共同的信仰。这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对“颠倒了的世界”的反应。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催生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嬗变。基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的文献解读和数据分析,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五大嬗变: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演变为供求失衡;人才筛选标准由惟"学历论"向"能力论"演化;就业歧视呈上升趋势;专业冷热不均;就业取向由一元转变为多元。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缓解就业矛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