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和社会团体共同构成现代社会基本的制度框架。除民主政治的刚性约束外,市场经济和社会团体表现为更具张力的制度安排而相互支撑。市场经济的制度需求成为社会团体发展的动力机制,促使公民社会的成长与发展。而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团体又发挥着内在的制度功能,共同构建市场运行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大量社会团体的产生和发展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他们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当前 ,保持社会团体的健康发展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积极作用 ,可以不断提高人们的政治思想意识并扩大人们有序的政治参与 ,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制度化、法治化进程 ,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在思考中国政治建设问题时,反复提到"政治无办法"、"政治消极无力"、"缺乏政治"等。团体生活的发达程度决定了国家政治建设水平,而中国由于缺乏团体生活、阶级对抗,国家无法对社会实现有效控制,这是中国政治建设的一大困境。继而,梁漱溟以新儒学的思考方式提出搞乡村组织建设,寻求解决方案。然而,梁氏观念里的团体生活与今天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别,在公共生活与政治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必须重新进行反思,进而对近代中国政治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可能的破解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温勇 《山东社会科学》2007,1(4):144-146
从政党形成与发展的角度对清末立宪团体和革命团体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就社会基础而论,两类政治团体联合起了除农民之外的中国社会所有反封建力量,因而具有一致性;就政治纲领而论,双方尽管有分歧,但在“兴民权”这一关键点上具有近似性;就组织结构而论,双方在民主程度和领导体制上存在差别;就活动方式而论,双方存在重大差别。一致性和近似性决定了两类团体都以现代政党为发展目标;差异性决定了两类政治团体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政党模式。  相似文献   

5.
日本财界与大陆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界作为日本对外经济活动的主体,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其经济参与和政治参与。甲午战争前,财界实际上是从外部施加压力,影响政策,具有政治压力团体的性质。但是,中日甲午战争后,由于财界的实力大增,社会地位提高,开始正式地加入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它...  相似文献   

6.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   总被引:144,自引:0,他引:144  
中国的社会团体在近 2 0年的发展中表现出与秩序的复杂关系。本文从韦伯和哈贝马斯等人关于合法性的理论引申出一组分析社团兴起和运作的操作概念 ,分别从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的层面解释社团何以能够在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况下“正常”地存在并开展活动 ,最后探讨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法律合法性作为核心整合社会合法性、行政合法性和政治合法性以便要求社团具备充分合法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婷 《北方论丛》2005,(2):135-13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导致了社会利益的高度分化。新的社会差异、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不断出现。在社会高度分化的条件下,社会团体成为政府和市场之外整合多元社会利益,扩大民众政治参与的重要政治机制,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为社会团体的理性运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原则和充分的自治空间,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公正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社会团体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相对于政府机构和社会的自主性和嵌入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获得社会、行政和政治方面的合法性是民间社会团体发展的保障,更是民间社会团体得以发展壮大的策略性手段。因此,民间社会团体要在发挥组织自身的自主性、推进组织自身发展壮大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程度地嵌入政府管理体系之中,以嵌入性为手段推进制度环境更加优化,破除社会组织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清末教育会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金林 《船山学刊》2003,(1):130-133
迄今为止 ,学术界对清末教育会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力图管见所及 ,对其发展概况作一初步的探讨 ,以求教于学界同仁。一清朝前期 ,朝廷实行严厉的党禁政策。除秘密结社以外 ,公开的社会团体特别是政治团体很难有立足之地 ,更不用说开展活动了。戊戌维新时期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全国曾经出现了一些社会团体 ,但短暂的维新活动之后则大都消于无形。 1 90 1年以后 ,随着清末新政的不断深入 ,对结社的限制逐渐放松 ,各种教育团体应运而生。各地教育团体的出现与新式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以及日益高涨的留学热潮是密不可分的。新式学…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各种社会团体在我国大量涌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看待这一社会现象以及采取什么相应的对策,是关系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件大事。 一、社会团体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活逐步民主化的一种标志 社会团体如同国家一样,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随着社会生活民主化的进步而发展。社会团体从奴隶社会末期产生,经过封建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直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才  相似文献   

11.
政治冷漠已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来自体制方面的就是其中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一诱因主要包括:政治体制过分集权、参与制度缺陷明显、社会团体缺乏自主、国家宪法作用不力、政治目标模糊不清等。  相似文献   

12.
论利益集团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市场经济带来社会利益的多元化,为了追求本团体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集团向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施加影响,利益集团的影响力与他们的所掌握的资源及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密切相关.利益集团通过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公共舆论、说服和诱导等手段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参与将会对政治体系带来一系列的后果,一方面促进了公民的利益表达,促进了公共政策的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能给政治体系带来威胁,特别是在利益集团竞争失衡的社会中,一是进一步拉大了不同团体的政治不平等,二是可能会降低政府的政治权威,损害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林海玉 《南方论刊》2013,(Z1):24-25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和重要的社会政治团体,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履行社会职责的群众组织。面对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医院工会要积极地深入职工之中,找准工作切入点,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团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时期,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日趋完善,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正在朝着“小政府,大社会”方向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民间组织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截止目前,全国社会团体已达到2...  相似文献   

15.
经营机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黄勇一、经营机构社会责任的决定性经营机构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组织日趋繁多,其中除行政机构、政治组织、社会团体和事业性单位外,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获得经济收益,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杨晓敏 《理论界》2007,1(12):46-47
20世纪末以来,结社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我国的社会团体数量亦是激增。社团的基本范围以及结社权的具体内容问题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探讨。结社权之所以形成如此广泛的权利要求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结社权是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二元分离的必然产物,也是适应人的交往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内在要求的。  相似文献   

17.
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需要重视对人民团体民主协商功能的研究。我国的人民团体从一般意义上可归于群众团体或社会团体,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群众团体或社会团体,它具有政治性、群众性、组织性和统一战线的功能与属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民主实践中的一种创造,是党的统一战线政治实践发展的结晶,主要是一种实体性民主,具有人民性。当前,发挥好人民团体的民主协商功能,应当明确人民团体的政治功能;加强人民团体的社会服务性建设;丰富人民团体进行民主协商的内容,拓宽民主协商的渠道。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不同行业间的竞争和游说政府、房地产问题中的多方博弈等一系列事件显示:中国的利益团体现象已经跨越潜伏期,成为一种事实.虽然,目前利益团体还处于初始阶段,与西方国家的压力团体有明显的区别,但它们以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形式参与并影响社会政治生活.利益团体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需要明确对待利益团体的基本思路,并制定相应对策,以消除、制约其负面影响,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政治宽容是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核,也是政治民主的内在要求与本质特点。现代多元异质化社会使政治宽容日益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价值理念和取向,因为任何一种政治共同体的存在和稳定,都要求其成员具有基本的政治共识。转型期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协调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民主协商和平等对话广泛包容不同社会政治力量,最终实现各政党、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平衡、团结与合作,其本身就是现代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特殊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在“次级社会团体”缺位的背景下,运用亲戚、朋友、同乡等私人性的关系网络资源,托庇于政治权力而非经由制度化、组织化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和整合是当前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重要特征。总体而言,这是一场主要在政策执行领域发生的基于力量博弈的利益政治战争,也是私营企业主与地方官员关系性合意的建立过程。社会权利的均衡配置与依法保护,利益组织化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制度化社会生活的重建是建构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理想图景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