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眉山县汉武阳县南境,晋末被僚族占据,南齐为齐通左郡。《隋志》云:“旧置齐通郡及青州。西魏改曰眉州。开皇初郡废,改齐通曰广通。仁寿元年,改为通义。大业初,州废”,是说大业二年废州,为眉山郡也。唐武德二年(619),分嘉州之通义、丹棱、洪雅、青神、南安五县置眉州(这时的南安县在夹江千佛崖西之木城坝)。天宝元年,改为通义郡。乾元元年,复为眉州。宋太平兴国初(976)改通义县为眉山县。元以眉州属嘉定府路,至元二十年(1283),省县入眉州。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眉县。十三年,复升为眉州,领彭山、青神、丹棱三县。清因之。民国二年废府州,仍为眉山县。因隋唐眉山郡旧  相似文献   

2.
一祺州,是辽代东京道所属的一个州。《辽史·地理志》记载:“祺州,祐顺军,下,刺史。本渤海蒙州地。太祖以檀州俘于此建州,后更名。隶弘义宫,兵事属女真兵马司。统县一。”又“庆云县。太祖俘密云民,于此建密云县,后更名。”州县同治一城,为辽州支郡。《金史·地理志》记载:“咸平府统八县”庆云为其一,“庆云,辽祺州祐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檀州,密云,后更名。有辽河。”金王寂《辽东行部志》云:“戊午早,解鞅于庆云县。县本辽之祺州,皇统间始更今名。”《辽东志》卷一《地理古迹门》载:“庆云县开原城西八十里,有塔存焉。”  相似文献   

3.
“别乘”一词 ,在唐宋文献中频繁出现 ,据笔者考察 ,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职官别名出现的 ,在唐代代指“别驾” ,在宋代则代指“通判”。然而检索龚延明《宋代官制辞典》 ,该著在“通判”下列“州郡”、“监郡”等十数种别名 ,而不及“别乘” ;《汉语大词典》“别乘”条释为“别驾的别称” ,所举仅此一端。鉴于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别乘”涵义之演变作一梳理。“别乘”一词 ,见杜佑《通典》卷三二《职官》一四“总论州佐”条引《庾亮集·答郭豫书》 :“别驾旧与刺史别乘同流 ,宣王化于万里 ,其任居刺史之半。”《通典》曰 :“别驾从事…  相似文献   

4.
绵阳地区所辖十九县,解放前为剑阁专区与遂宁专区,解放后,并为一区。现将各县的地名考释如下:一、绵阳县(附涪县、潼州、巴西与罗江)绵阳县在汉为涪县,属广汉郡,因城外涪江得名。涪水,发源于松潘县东界的雪宝鼎(海拔五千五百五十五公尺的大雪山),经平武县流入江油县界,三百里间海拔降落四千公尺左右,奔湍喷沫,浮沤腾泛。蜀人谓沤沫为涪,故曰涪水。(《集韵》涪,“蒲侯切”。音桴。今人谓浮沤曰“泡沫”,即古涪沫音变。)涪县故城原在涪江东岸,直到唐代,县城仍在东岸。《元和志》云:“依山作固,东据天池,西临涪水。”又云“天池山,在州东北二十余步”。刘备得蜀,立梓潼郡,治梓潼县。刘宋孝武帝徙郡治于此(天池山下)。西魏取蜀,在这里建立潼州。又改郡名巴西,县名巴中,缘左思《蜀都赋))有“于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之语,西魏因改涪县为巴中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广西最早的县在哪里?这是研究广西郡县沿革的学者尚未解决的问题。按一般常识,谈论广西郡县沿革之始,都以《史记》和《汉书》为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今广西的大部分属桂林郡,小部分属象郡。但是这些文献略而不详,郡下辖哪些县,无从推考。《汉书·地理志》较之《史记》显然详细得多,郡下都注出了所辖县名和郡县设置的年代。据统计,今广西属当时的苍梧、郁林、合浦等郡,桂北部分县属零陵郡,桂西边区属群牁郡。但《汉书·地理志》所反映的只是西汉晚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郡县情况,在广西各郡下虽都注明“武帝元鼎六年开”,如可信,也只能上推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仍无法与秦时郡县比较。经过对贵县罗泊湾西汉初期墓出土的漆器铭文“布山”  相似文献   

6.
明代募兵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募兵制是明代的重要军制。但多年来,在明史研究中,对这一问题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本文对此问题试作初步探讨。一、卫所军的衰朽和世军制度的崩溃明帝国建立伊始,创设了卫所制度。《明史·兵志》序云:“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为。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此为卫所制度之大纲。卫所军的编制是:一郡者设所,连郡  相似文献   

7.
吾粤众多书院中,能与省垣书院媲美、并列之府、州、县地方书院,当推肇庆府之端溪书院,《续会典事例》所载中国各省大书院谓“广东曰端溪,曰粵秀”可证此言不虚,所以,考察这样一所位于地方治所却有着较高地位的书院,对认识广东书院及书院教育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隋唐五代时期,又回复到秦汉的郡、县两级制。 隋文帝为改变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于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裁并郡县,取消郡一级建制。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又改州为郡,恢复郡统县的两级制。郡的长官仍称太守,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这一时期,甘肃境设十六郡、七十六县。 安定郡,治安定(故治在今泾川县北),统七县:安定、鹑觚(今灵台县)、阴盘(故治在今平凉市今东)、朝那(故治在今平凉市西北)、良原(故治在今灵台县西北)、临泾(今镇原县)、华亭(今华亭县)。 北地郡(北魏置豳州,西魏改宁州),统六县:定安(郡治,今宁县)、罗川(隋开皇初改阳周为罗川今正宁县)、彭原(故治在今镇原县东)、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三水(故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  相似文献   

9.
辽代安德州今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德州是辽代中京道所属渚州之一。按《辽史·地理志》载:“安德州,化平军,下,刺史。以霸州安德县置,来属。统县一:安德县。统和八年析霸城东南龙山徒河境户置。初隶乾州,更属霸州,置州来属”。①按其方位在霸州(今辽宁省朝阳市)东南是无可置疑的。可是这座辽代重要州城,其故址所在至今还没有得出明确结论。有些历史文献,根据不同资料和不同的理解,却作出不同的推测。如《热河府志》说:“安德州郡城在柏山之巅,灵岩寺之侧”;《朝阳县志》则说:  相似文献   

10.
茂州州叙 :“隋汶山郡。武德元年 ,改为会川 ,领汶山、北山、汶川、左封、通化、翼针、交川、翼水八县 (原文作“九县” ,据“校勘记”改 )。其年 ,割翼针、左封、翼水三县置翼州 ,以交川属松州。……贞观八年 ,改为茂州 ,以郡界茂湿山为名。仍置石泉县。……旧领县四。”(《旧唐书》卷四一、16 88页 )这段叙文 ,三处有误。第一 ,武德元年所领之八县中有“北山” ,误。武德元年所领八县 ,皆为隋县 ,据《隋书》卷二九、82 3页 ,汶山郡领县中有“北川”而无“北山” ;《新唐书》卷四二、10 84页亦载茂州曾有“北川” ,显然 ,叙文中的“北山”…  相似文献   

11.
兰州在唐代是陇右所属的重要州郡之一。唐初魏王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主编的《括地志·序略》中所列贞观十三年唐朝三百五十八个州郡中,即有兰州都督府。 兰州始名于隋代。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通典》卷二七四《州郡四》曰:“兰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地,后汉、魏、晋因之,魏以为重镇。前凉张寔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疆域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建立了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元代的疆域,较之汉唐盛世更加广阔。《元史》“地理志”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代中央设中书省统管全国行政,地方设行中书省,下有路、府州、县等行政机构。全国有十一个行中书省,一百八十五路,三十一府,三百五十九州,一千一百二十七县。据明末清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元代州域形势”所载,全国的疆域范围是:  相似文献   

13.
《新唐书·渤海传》记载:“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府,……;曰长岭府,领瑕、河二州。”“长岭,营州道也。”贾耽《道里记》(《新唐书·地理志》七下引)记载:“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一般公认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由私人捐田助学由来已久,入明之后尤为盛行,它是古代兴学育人的一种有效方式。一、郡县学之盛所引发出的突出问题明代的学校有二:一日国学(即国子监),一曰府、州、县学(亦称“郡县之学”)。对于这两种学校,明朝统治者无论是在统一全国以前的干戈百战之中,还是在皇朝建立以后的承业治国之时,都是颇为重视的。  相似文献   

15.
《后汉书·光武帝纪》:“大司徒邓禹及冯异与赤眉战于回溪,禹、异败绩。”李贤注曰:“溪名也,俗名回坑,在今洛州永宁县东。”余按:《后汉书·冯异传》“异弃马步走上回阪”,注曰:“回,今俗所谓回,在今洛州永宁县东北。”《通鉴》卷四一:“异弃马奔走,上回阪”,注引杜佑《通典》曰:“回在河南永宁县东北,俗名回坑,长四里,阔二丈,深二丈五尺,自汉以前,道皆由此。”检《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河南郡,本洛州,开元元年为府。”据此,知本纪注“永宁县东”,当为“永宁县东北”。《后汉书·光武帝纪》:“交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  相似文献   

16.
唐庭州置有西海县。仅见于《新唐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新志》),谓该县为“下,宝应元年置”。其他文献诸如《通典》、《元和郡县图志》(以下省称《元和志》)、《旧唐书·地理志》 (以下略称《旧志》)等并未志及。因此对其建置由来及地望,以往学界难以作深入研讨。日本学者松田寿男氏于《论唐朝庭州之领县》一文中,论及此西海县时,审慎地比拟于清海军,即旧名“镇城镇”之地,并疑西海县也许  相似文献   

17.
周处早年除三害故事,初见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原当出自幕客传闻,唐人且将此段文字写进《晋书·周处传》:“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胁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邪!’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  相似文献   

18.
曹家齐 《学术研究》2012,(7):105-114
两宋时期,州(府)县城周围四通八达的道路,首先有官路与私路之分,私路不唯不如官路宽广平坦,更在于没有商税之征;官路之中,大概又有驿路和县路之别。驿路乃邮传和人员往来之剧道,所以不是连通所有州(府)县,而是自京师向全国辐射,联通重要州(府)县。不通驿路之州县,则是依靠县路一类的官路与驿路连接,从而联通与中央的信息往来。因此,单就驿路布局情况看,许多州(府)县的情况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康熙帝平定台湾后,诏令在江南省设立海关,而史学界对于江海关的始设地点却有四种不同观点。一是“淮安府云台山”;二是“松江府上海县”;三是“镇江府云台山”;四是“先设于云台山,后迁上海”。笔者认为,江南省海关始设于两地,除松江府上海县设有海关外,另一处在淮安府庙湾镇;淮安府云台山和镇江府云台山均未设立海关。根据有四:其一,《阜宁县志·关榷》记载:“庙湾(雍正九年改为阜宁县)本无榷政,明万历间,倭警方剧,创筑庙湾城,乃设关榷商税……我朝康熙二十四年,诏弛海禁,部议以庙湾通大洋,海艘出入,宜自内差督察。由是专差部员为上海监督…  相似文献   

20.
翼州州叙 :“隋汶山郡之翼针县。武德元年 ,分置翼州。六年 ,自左封移州治于翼针。咸亨三年 ,置都督府 ,移就悉州城内……旧领县三……天宝领县二。”(卷四一第 16 89页 )这段叙文 ,有几处脱漏。第一 ,“分置翼州” ,语义不明。分何州何县置翼州不明确。若仅是分翼针县置翼州 ,则紧接下文“六年 ,自左封移州治于翼针”就不可理解。左封何来 ?本卷 16 88页茂州州叙 :“其年 (武德元年 )割翼针、左封、翼水三县置翼州” ,据此 ,则“分置翼州”当为“分茂州之翼针、左封、翼水三县置翼州”。第二 ,依州叙 ,翼州领县当有左封 ,然本卷下文记翼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