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列宁的因果性学说以及余应时对《红楼梦》两个世界的划分,无疑是解读《红楼梦》悲剧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最佳切点。根据自然与社会的因果性以及因果制约、互变原理,大观园理想世界的诞生有其原因,它诞生后又变成影响大观园内外世界的一种新的因素,但由于大观园理想世界中新的生命、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既脆弱,又不自觉,尚未形成合力,故最终本能冲决封建道统结构的质变线而归于失败,从而酿成大观园理想世界的毁灭,这也就是《红楼梦》悲剧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丫环袭人、晴雯、紫鹃这三个人物中,袭人有一般意义上忠心耿耿的一面,但在忠心之中又包含自私、冷酷和虚伪的因素。晴雯则热情、泼辣、爽直,最后只有在抗争中死去。紫鹃天真无邪、光明磊落、侠骨柔肠,在宝黛爱情的发展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三个女奴形象反映了大观园中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所构建的大观园既是宝玉心中纯洁的女儿国,同时也不乏女性之间的种种龃龉,它反映了传统闺阁中的某种生存状态。在对《红楼梦》学习的同时,张爱玲更注重的是对它的生发,从她对门内女性境遇的书写、对男性"去势"状况的描绘、对大门内"鬼气"的偏爱等三个方面探讨她对《红楼梦》的自觉承继和生发。  相似文献   

4.
论黛玉之俗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这就决定了人们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其性格必然具有某种多样性和矛盾性,而不可能那么简单和单一。现实主义的伟大巨著《红楼梦》,它在如实描写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方面是很成功的。在《红楼梦》中,黛玉是个著名的“清高自许”、“孤标傲世”的角色,然而,她却曾被妙玉抢白为  相似文献   

5.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提出了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两个范式--大观园中的干净世界与大观园外的肮脏世界.余英时认为,只要证明"宝玉园中生活是干净的",那么也就证明了<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为此,余英时以"夜间同房照应宝玉"的晴雯始终与宝玉保持着纯洁的关系这一点,来证明"宝玉园中的生活是干净的"以及大观园这一理想世界是纯洁的.余英时的这一证明有如下三点缺陷:其一,在大观园里"夜间同房照应宝玉"除了晴雯外还有袭人;其二,宝玉曾要求与晴雯同洗鸳鸯浴;其三,在大观园里,既有司棋与其表哥的偷情,又有藕官与菂官的同性恋.可见,余英时对于<红楼梦>理想世界的纯洁性的考证是缺乏材料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正> 一《红楼梦》是一个多面体:它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出种种不同的分析,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红楼梦》的中心和重心在写大观园的“女儿世界”。我们将作品中宁、荣二府的作者略为写出的男人们活动的世界划分在外,单从大观园女儿世界的整体来看的话,可以划成下列的四个不同的生活圈子:以贾母、王夫  相似文献   

7.
一、《红楼梦》的象征是否隐藏着揭示该书主题的重大意义 《红楼梦》向读者是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大观园为中心的写实世界,在这个精雕细凿的世界里,一切都象“事实上可能发生”的那样发生着;另一个世界却令人费解;那里的一切不仅事实上不可能发生,而且使读者难以把握其若有若无的关系,可以用“扑朔迷离”“变幻莫测”来形容这个世界给人的印象,捕捉到这么一些东西:青梗峰下的石头,太虚幻境,把这两者与大观园世界联系起来的一僧一道,此外,还有那个要了贾瑞性命的风月宝鉴。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  相似文献   

9.
神游大观园     
三种不同的大观园外地来京的朋友,都希望到北京有名的大观园游览一番,我自然要满足他们的要求。虽然他们大多是读过《红楼梦》的人,但却缺乏对大观园的具体了解。于是在他们游览之前,我对他们说:被人们常常提起的“大观园”至少已经有了三种。一种是《红楼梦》中描写的那个大观  相似文献   

10.
曹雪芹通过现实世界、理想世界和神话世界亦即大观园、太虚幻境和大荒山三重世界的彼此交融,错乱其年代,虚拟其时空,实现小说的虚化,将一连串极具表意性的审美意象序列凝聚起来,又辐射开去,富有诗意地上演了《红楼梦》的三重悲剧。对这些具有浓郁的象征性、甚至神秘色彩的审美构体——水、石、花、花园及其一系列变体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三重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原有"石头记"等几个题名,但最终却由"新制《红楼梦》十二支"这一歌曲意象取而代之,升格为通名。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红楼梦"题名所从出的第五回为全书结构上之枢纽,二是"红楼梦"作为题名确有"石头记"等所不及的优点。从"红楼+梦"所包蕴的意义出发,小说展示了生命的消逝、繁华的褪尽和世事的萧条,即一切红楼事物的梦之宿命。这是小说的核心意涵,也是作者的情志所在,而皆能凝结于"红楼梦"这一题名中。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成书于满汉文化大融会的乾隆时代。曹雪芹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巨著《红楼梦》带有浓郁的萨满色彩。萨满“三界”、“三魂”说,“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等观念在《红楼梦》文本中得到了艺术渗透和升华。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自诞生以来,被当成各种属性的文本,它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被接受,而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红楼梦》的阅读现象都呈现出一种边界性。这根源于文本《红楼梦》的边界性,它本身具有小说学、经学、朴学的因素。这种边界性正是红学的生机之所在。边界性不等于混乱与无充,从方法论看,红学具有两个世界;事实还原的世界和意义诠释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当前红学研究中不少人误入歧途的现状,重评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深入地讨论了其所取得的学术成就,高度肯定了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第一次用文学、美学和哲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红楼梦》的态度、方法和方向,并着重指出,王国维从文学、美学的视角切入,排除掉种种“红外线”式的谬误,抓住了它的根本性特征,在今天来说,依然是高屋建瓴、胜人一筹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史与20世纪的世界文化思潮是互相呼应的。出现在20世纪红学史上的学术思想、方法是当时的文化界、学术界所提供的,是中国文化界、学术界依据现实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选择、对西方文化进行中国化而获得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现象。20世纪以前,对于《红楼梦》中“矛盾”现象的探索,大都停留在指出“矛盾”的阶段,即使涉及“矛盾”的成因,也都认为是作者的疏漏或失误等。20世纪初至60年代以前,似乎仍然停留在前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从成书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但大都侧重于将“矛盾”的成因归结为作者没有最后修改好而留下的痕迹,或是两书合成而留下的痕迹。这从大的方面来说,仍属于作者疏漏或失误的范畴。而从多角度探讨“矛盾”现象的成因,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出路。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时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时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相似文献   

19.
渺渺青云外,滚滚红尘中--《红楼梦》的两个宗教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描写了两个宗教世界一个是以"大荒山无稽崖"、"太虚幻境"及相关人物为代表的理想世界;一个是以"铁槛寺"、"清虚观"及相关人物为代表的流俗世界.这两个世界都与佛、道两教有关.但理想的世界具有"虚"、"雅"、"真"的特点,而流俗的世界则显得"实"俗"、"假".这两个世界都是人追求无限性这一内在倾向的外在体现,不过作者对前者表示了赞美与向往,对后者则表示了嘲弄与贬抑.而在理想的世界之中,似乎又更钟意于佛教一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笔者的阅读体验为中心,从《红楼梦》对"真假""显隐"的设置,以及红学研究中映射机制的建立两方面入手,分析"红楼梦魇"的产生原因,涉及《红楼梦》文本在小说史上的独特性以及多元阅读命运等问题,以期对红学研究方法进行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