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锐 《齐鲁学刊》2008,(1):11-15
《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是研究孔子对于君民关系思想的重要篇章。但是此语太短,又失却具体语境,历来得不到很好的解释。在新出郭店简《尊德义》篇中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一语与其相近,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根据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对于《尊德义》所作考释、研究,可以认为《论语.泰伯》篇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含义为"民可使导之,不可使管之"。  相似文献   

2.
郭店简《尊德义》等相关文献为我们理解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的本真内涵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方向.近年的相关研究,略偏重和纠结于“知”与“强”的对应关系,多从单纯治术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在古汉语中为一典型的兼语句式.这两个使令动词后加兼语、加谓词性词组构成的兼语句子所表示出的,乃是两种不同的教化方式.“知”与“强”二字亦并非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民可使由之”之“之”,既非指“民”,亦非指“王”,而是指“王教”、礼乐或“道”.此道、礼乐,是统治者和天下百姓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而王与民当共由之.旧注理解“民可使由之”的“王教”论域,更接近于问题的本真.《尊德义》通过“道”的本体义与随从、引导诸义间的内在意义关联性,揭示出了其德教原则的形上学根据.“使由之”或“使道之”这种为政、教化的方式,其精神本质就是要把“民”先天所本有的“道”在民自身中实现出来,而其实现的途径,则是“德教”.儒家反对使民“知之”,此“知”应读如字;其所拒斥的正是人主以强力推行其政令那种愚民的暴政.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绝非一种单纯为人君谋的统治之术.其将人先天固有之道“还”给人自身,导民由乎自己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政治理念,体现出了一种高远的政治理想和切实的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3.
周克庸 《晋阳学刊》2001,(4):105-106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章的句读 ,笔者所见者有四式 :1、“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此乃传统句读。程、朱及郭沫若等人认为该章是说 ,能够使民遵由正道却没办法使民知其所以然 ;郑玄明赵纪彬等人则认为该章是说 ,只可使民顺从正道去做而不可使民知其所以然。尽管对文章理解不尽相同 ,但对该章句读的认定却是一致的。 2、“民可 ,使由之 ;不可 ,使知之”。梁启超曾主张此式 ,认为该章是说 ,民众认可则立即实行之 ,民众尚未认可则开发民智创造条件以准备实行之。 3、“民可使 ,由之不可 ,使知之”。此式见孔德明《离经辩志与孔子研…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严复以及宦懋庸等人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都做过诠释。但是他们的诠释各有偏颇。我们认为,要对该章作出较为接近原意的解释,有两点应考虑:一是根据同时代的古汉语中句型相近的语句的句读通例,准确断句;二是认识孔子对“民”的看法、对“民”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使民”思想──关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解释吴丕1孔子所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历来有不同的解释,至今众说纷纭。其原因在于《论语》没有对这句话提供特定的背景条件。迄今为止,人们对这段话的各种解释,都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在孔子治国为政的整体思想脉络和义理旨归的意义架构中来理解,而理解孔子所言之义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才是可使民由之而不可使民知之的。圣人之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如天德之流行化育,故百姓在其治化之下生生不息(由之)而不知其善、不识其德(不知之),在此意义上,圣人之治实则蕴涵着一种不必甚或不可使民知其善、识其德的高远境界,正如古人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正唯不使民知之,故圣人之治才真正成其为美政善治。  相似文献   

7.
从语言学的文本分析的角度,考察《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六种句读,通过对《论语》一书中不与可,可和使是否连用的问题,可……不可对举的问题以及可单独使用的问题等加以研究,指出该句句读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并对围绕此句读的诸种观点如愚民说、民愚说、圣道深远不易知说和权谋说等一一加以辩驳,指出可表能力而非意愿,使表致使而非使用,之表示抽象意义上的仁或道,即主张仁可由而难知说。  相似文献   

8.
孔子所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旧注或从中读出愚民的含义。当代学者或不满旧注,作出各种改读。由于新出竹书《尊德义》含有对这句话的句读理解,可知改变句读的诠释路径是走不通的。但《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的释读是新的难题。本文对有关竹书的文句提出新的解释,依据郑玄注所包含的语法定位以及对新出竹书例句的理解,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有一隐藏主语王,之指代王而不是指代民,句意是说:王可以使民跟从他,不能使民认知他。  相似文献   

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儒家愚民思想的经典依据,而一些现代学者却力图借助一种牵强的解读方式予以回护.然而,<论语>词义研究不支持孔子没有愚民思想说,思想体系分析不利于愚民违背孔学宗旨说,儒家文献不支持"不可使,知之"的句读方式,政治过程分析有利于采用传统句读的一方.探究导致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助于端正学风,改进方法,深化认识.而尊重历史才是对孔子最大的尊重.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近世最为人诟病的一句话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此语出诸《论语.泰伯》,汉儒郑玄注云:"民,冥也,其见人道远。由,从也。言王者设教,务使人从之。若皆知其本末,则愚者或轻而不行。"[1]宋儒朱熹注云:"民可使  相似文献   

11.
吴丕 《齐鲁学刊》2001,(4):55-63
近年来,有些学者利用考古发现的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儒家文献,对《论语》中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章做了新的探讨,提出了新的解释。这些解释可以分别称为“强制说”、“身教说”与“反智说”。他们对于探讨孔子这一条语录的确切含义做出了各自的努力。但是这些解释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将郭店楚墓竹简《尊德义》等儒家文献的内容,同孔子的思想进行比较,完全可以进一步证实本文作者于1994年提出的“使民说”的解释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冯浩菲 《文史哲》2003,(3):87-90
由于对《论语 .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理解不同 ,自东汉以来 ,一派学者认为孔子有愚民思想 ,另一派却认为没有愚民思想 ,两者针锋相对 ,沿续至今。据对孔子的身世、经历、终生事业、相关言行及先秦学者的理解等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可知 ,前一种看法是错误的 ,而后一种是正确的 ,即孔子没有愚民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条列学术界对<论语·泰伯>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标点论说,结合郭店楚简<尊德义>全文进行对读比较,提出了更为可信的标点看法,指出了更符合该句原意的释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条列学术界对《论语&#183;泰伯》第九章"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的标点论说,结合郭店楚简《尊德义》全文进行对读比较,提出了更为可信的标点看法,指出了更符合该句原意的释义。  相似文献   

15.
“逻辑学”与“独立思考”──识时务者为俊杰(香港)黄展骥历代皇帝喜爱搞愚民政策,把人民当作牛、马、羊,牵着他们鼻子走。二千多年前我国的至圣孔夫子便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当然并非全无道理。因为社会落伍,知识和道德的教育远未普及。如果让民众一...  相似文献   

16.
孙边达 《兰州学刊》1998,(1):56-58,44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精华之根基。任何一位务实的思想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向民本思想靠拢。事实上,孔子、孟子都是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对“苛政猛于虎”的抨击,孟子王道理想和井田制之设想,其实已具备民本思想之雏形。中国封建制社会中有更多的自耕农及佃农,构成了封建生产力之主体,是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一点连古人都看得很清楚,所谓“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18.
孔子“德治”思想的基础是“以民为本”。他认为 ,民众乃一国之本。要“为政以德” ,必须以民为本。要以民为本 ,必须“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样才能使“民信之”。  相似文献   

19.
张祥龙 《河北学刊》2006,26(3):14-22
海德格尔与孔子都意识到终极真实无法被述谓式地表达,但他们都不认为这种“不可言”穷尽了语言的所有可能。对于他们,艺术、特别是诗,有一种原发的言说能力,或者说是开启真理和显示前述谓的含义的功能。本文先从分析哲学家对于海德格尔的看法讲起,以展示“语言的界限”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不同含义。然后分别分析海德格尔与孔子如何从“终极不可被言”的认知进展到“诗为言之源头”的观点,其中特别着重“无”或“敞开处”对于海德格尔、“兴”对于孔子的关键意义。最后是两者的直接对比。  相似文献   

20.
在意识形态的视野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三种先在的愚民政策说、一声叹惜说及民主精神说.这让"人"和"民"、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巨大张力充分显露,使得人生在世的有限性结构和意识形态问题的复杂性根源能够有机会得到展示.由区分而来的是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它是美的,有其普适性,鼓励人们在自己独特的个性生存中不断超越,以通达无限,追梦美好生活.或许,由之我们可以走出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