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初恋失败的咏叹调──读徐志摩《再别康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的说法是:《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因物而发抒写了再别康桥时的依恋之情。事实上.这种说法见物不见人,于诗的理解有些隔膜,只有将诗与作者独特的生活道路联系在一起理解.才会把握住感情的脉络,彻底弄清诗的底蕴;《再别康桥》与诗作者同林徽因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首爱情诗而非咏物诗。  相似文献   

2.
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创作了他的第一批诗歌,他还以剑桥自然物景为题材创作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再别康桥》。他的剑桥诗受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影响,歌唱诗人的创造、爱欲,抒发政治理想;写剑桥自然美景的诗有田园牧歌风,表达了对剑桥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再别康桥》之美,在于它精炼、提纯、节制的功夫,以及异国情调与古典意境的完美统一。徐志摩为了刻意追求古典意境,甚至不惜在意象的选用上作伪。剑桥把徐志摩培养成一位杰出的诗人,也让他写了自己最好的诗。  相似文献   

3.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对徐志摩的认识是从这首诗开始的,是在初中的课本上。但对他总就没什么了解,所以与他的“初识”也就随着《再别康桥》的结束戛然而止了。  相似文献   

4.
诗化人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回答.诗化人生的价值在于精神自由、彼此相爱、人与自然浑然一体.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诗化人生的求索、感悟和体验.诗歌以诗人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为开端,随后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最后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而结束.全诗各节基本上都是逗号、分号和句号,但有两处使用了感叹号,一处使用了问号.  相似文献   

5.
无法潇洒的“再别”──《再别康桥》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再”字入手,通过作者前后两次去英国剑桥大学的不同经历,分析比较两次“来”,两次“在”,进而体味两次“别”的完全不同心态,力图穿透诗行表层的滞洒、飘逸,揭示全诗内涵的无措、无望、无奈情绪,进而以诗人郁闷,迷茫,孤寂的创作心理,从一视角展示本世纪20年代置身于东西方文化追求冲撞中的中国知识者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6.
《再别康桥》艺术特色的层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其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及独具匠心的押韵使<再别康桥>在音乐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同时,其语言优美华丽、内涵丰富,并且富有歧义,使这首诗在意义单元层面上极富表现力.诗中拥有大量神奇的想象、精美的比喻、动人的意象,这也就最终构成了诗的象征意义一种执着却又茫然的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感与惆怅.全诗在声音、意义与象征三个层面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8.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是徐志摩四首康桥“情歌”中最优秀的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表面来看的确是抒写作者故地重游又将再度别离的不舍与依恋,诗人用明丽柔和与易生惆怅的夕照晚景做衬底,渲染了作者重回母校的喜悦与再别母校的伤感与无奈,但伤感与无奈仅限于这一层面,该诗就会停滞于肤浅,而以此为基础所做的剖析与认识也将误导读者而使其永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因此,我们在欣赏诗歌时绝不应机械地从字面意义出发简单地对其进行认识与  相似文献   

9.
分析徐志摩诗歌景物描写的创新意识,论述徐志摩自然观的中西文化根源及其景物诗的现代诗美特征:表现强烈的自我存在,取景造境富于绘画感和音乐感,诗歌风格富于现代的灵动感。  相似文献   

10.
哈代诗对徐志摩诗的影响关系仍有可细挖的空间.更细的对读揭示出更多影响痕迹,再将这些痕迹与徐译介哈代的事实、徐的生平归并至一条时间轴上梳理,即可发现1923—1924年之交、1926年、1928年的徐接受哈代诗影响的三个高峰期及其成因;同时可发现徐选译哈代特定的诗、接受哈代特定的某首/某类诗之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诗歌的生存空间已经相当狭小,这既有社会的、经济的、价值的因素,也有诗歌创作、诗歌理论方面的偏颇。通过对徐志摩诗歌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创作特色的分析,认为诗歌所具有的内在韵律是诗人生命的轨迹和节奏,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要强调诗歌的音乐性特质,但是,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其音乐特质已经发生了相当的变化,远远不是过去一般意义上的押韵和节奏,而必须提升到新的理念和高度。  相似文献   

12.
美丑对照原则是法国作家雨果提出的一种美学思想。以美丑对照原则观徐志摩与陆小曼合作的一部戏剧,也是徐志摩创作的唯一一部戏剧《卞昆冈》,可以看出,徐志摩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地体现了这种美与丑的对照。首先表现在人物自身的美丑对照上,具体体现在卞昆冈外在的强壮与内在的懦弱之对照、李七妹表面上的贤良与暗地里的毒辣之对照;同时还表现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美与丑对照,具体体现在卞昆冈对爱情的执着与李七妹对感情的放纵、严老敢的正义与搴七妹和尤桂生的邪恶、阿明的善良与李七妹和尤桂生的歹毒的鲜明对照上。  相似文献   

13.
徐志摩酷爱“墓庭的光景”.这类关涉着生命和死亡的“终极性意象”,显露出诗人灵魂深处发生的断裂.写诗的徐志摩,与读社会学的徐志摩,扦格柢牾,使他感受到一种走不出的巨大悖谬.苏珊·朗格睿智地指出艺术形式与人的生命形式之间的“同构”性,这与诗人生命“同构”,且由此可洞悉诗人灵魂隐秘的意象,对徐志摩来说,就是坟墓.  相似文献   

14.
谈中国新诗浪漫主义诗潮重要代表--徐志摩的诗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摩的诗歌以浪漫主义特有的创作手法个性的、主观的抒写,创造性的异想神思,浓烈的理想化色彩,炽热缠绵的情感,艺术至上的唯美倾向,创作了大量的浪漫主义诗篇;这同时体现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浪漫主义诗潮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代表 ,他突出的贡献是对新诗体制的改革和实践 ,对诗的形式感与内在精神的执著追求。形式上 ,他注重音节的谐和 ,传统意象的运用和句式的现代品格 ;内容上重视诗的精神和人格的展现。因此 ,他的诗总能给人以轻盈、流丽、甜蜜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传记文学作为一种兼具历史性与文学性的文体,成为读者的新宠。本文认为,在传记中复活传主形象是传记文学写作的起码要求,并以《新月下的夜莺——徐志摩传》为例,对传记文学的写作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报纸和出版社往往成为文学社团的生命线。通过对1925年10月至1926年10月间徐志摩所执掌的《晨报副刊》的考察,这个时期的《晨报副刊》对新月派自身的发展及其在整个文学史格局中的位置的影响是很大的,徐志摩为二三十年代的新月派在现代文学地图上寻找了一个坐标,确立了它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爱眉小札》体现了徐志摩的理想爱情观:爱情是神圣的,是光明正大的,是具有感召功能的。本文由此阐述了徐志摩理想爱情观念形成的原因并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吴经熊是20世纪的法学大家;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坛优秀的诗人、散文家.两人不仅是推心置腹的知己,更是一生至交.这是一段拥有迥异个性的两位先生之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不仅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还终生保持着对政治的关注和热情。徐志摩对政治产生兴趣,是在少年时期打下的基础;而徐志摩政治倾向的真正形成,则是在他留学期间打下的基础。徐志摩的政治活动主要表现在主编《晨报副刊》,声援现代评论派,参与创办新月社和平社等。由于其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徐志摩的政治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