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元好问全集》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元好问诗文总集。新增补元好问诗三十首,但其中误收宋诗、明诗各二首。一、误收苏轼诗二首《元好问全集》卷十四据民国二十三年《冠氏县志》卷九补入《送郑户曹赋席上果》:“彼美玉山果  相似文献   

2.
《元好问全集》点校之失误除因形近、音近而讹及衍、脱、倒等外,主要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校勘目标、措施等方面,尤其是只列异文,不根究是非,遂导致偏离元著原貌之失。今将前40卷之失误作穷尽性网罗订正,这对《元好问全集》及《全元文》《全辽金文》之元好问文将来修订时力求为学界提供最接近元著原貌的文本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元好问《诗文自警》发微詹杭伦《诗文自警》是元好问的一部重要文论著作。大抵散佚于明朝。近年,孔凡礼先生从明人唐之淳编辑的《文断》和翟佑的《归田诗话》中,辑出《诗文自警》佚文15则(见姚奠中先生主编《元好问全集》附录,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这寥寥...  相似文献   

4.
元好问是雄跨金、元两朝的文化代表、学术泰斗,诗、词、文、论、史,无不名列前茅。然而,文革前与文革中,学术界对他研究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5年9月间,在元好问家乡—山西省忻州市召开了首届全国元好问学术讨论会,会后组建了元好问研究会,创办了会刊《元好问研究信息》,联络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开创了元好问研究的新局面,造成了从文学、史学到哲学、篇有、教育思想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全面研究的新潮。短短五年间,据知,在国内发表的研究文章百美学余,出版了山四省古典文学学会、元好问研究会所编的《元好问研究文集》(山西人民山版社出版)降大任所著的《元好问新论》(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贺新辉辑注的《元好问诗词集》(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三本著作.朱东润先生的《元好问传》中部分章节于《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2期发表。此外,尚有姚奠中主持点校的《元遗山全集》,郝树候、杨国勇合作的《元好问评传》,贺新辉的《元好问诗词研究》,赵兴勤、孔繁华的《中州乐府笺注》等专著正在排印,将于近期问世。现就近五年来的元好问研究成果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元好问的文章,收集在《元遗山先生全集》中的,共26卷244篇,其中碑记文章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篇数来看,碑记文章144篇,占全部文章的近百分之六十;从卷数来看,在26卷中有20卷,占全集的四分之三。更为可贵的是,在这些文章中,元好问  相似文献   

6.
以王新英辑校的《全金石刻文辑校》和姚奠中主编的《元好问全集》两书作为蓝本,从中辑录出有关金代汉制封爵史料82条,以供研究金史的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全集》卷二有《继愚轩和党承旨雪诗四首》,施国祁《无遗山诗集笺注》和缪钺《无遗山年谱汇纂》均未系年。而通过考证不仅能明确它的写作时间,还能解决一些比较重要的相关问题。题中的党承旨指党怀英(1134-1211),是金代中期著名诗人,生平见《金史》卷一二五和《中州集》卷三,他的四首《雪》诗亦见《中州集》卷三。元好问这四首诗与党诗同韵,当是其和作。愚轩是元好问的朋友赵元的号,《中州集》卷五有其小传和诗歌,他的《书怀继元弟裕之韵》四首题目与元好问的诗题有矛盾,而且其中仅有后两首与党诗、元诗同韵,前…  相似文献   

8.
在十三世纪的中国大地上,继南宋陆游、辛弃疾之后崛起为大诗人的,毫无疑义应推生活于金、元之际的元好问为第一;但如果就文学理论(主要是诗歌理论)而言,则他和南京的严羽大致同时,其建树虽各有不同,而成就差可比肩,宛似双峰竞秀,并峙于南、北。元好问的诗论主要表述在他的代表性著作《论诗三十首》中。它写于三乡(今河南宜阳县西),时在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如果我们对照一下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就可发现它的写成竟早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先驱者但丁的《论俗语》近一个世纪;这便足够表明:我国文学理论的历史确乎是源远流长的。元好问著作中涉及到诗歌理论的还有诗、文多篇。这里不一一列举。它和《论诗三十首》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元好问诗歌理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论诗三十首》理所当然地居于首要地位。因此,我们将以《论诗三十首》为主要部件,适当添用些其它材料,从中勾勒出元好问诗论的大致轮廓来。  相似文献   

9.
一、《雁丘词》展开的话题 "走马黄河"一路,不断看到金元两代交替时期一代宗师元好问的诗词。在山西代州南楼,看到元好问《辛丑代州南楼》;在山西浑源县龙山,看到元好问的《游龙山》;在山西平陆虞板道上,看到元好问的《虞板行》;在黄河三门峡,又看到他的《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  相似文献   

10.
刘达科 《殷都学刊》2001,(2):112-112
清代人所编元好问年谱,以翁方纲《元遗山先生年谱》、凌廷堪《元遗山先生年谱》、施国祁《元遗山先生年谱》、李光廷《广元遗山年谱》等影响较著。今人罢铖《元遗山年谱汇纂》比勘清人诸谱,兼采众家之长,广征博引,对谱主的生平交游、作品系年甚至文学思想都进行了精审详密的考辨,在整体水平上大大超过前人。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几种年谱,如日本小栗英一《元好问年谱》、陈斋《元好问年谱简编》、降大任《元遗山年谱要编》、郝树候和杨国勇《元好问年表》、李正民《元好问活动、著述与金蒙时政、文化大事对照表》等,或以简驭繁…  相似文献   

11.
元好问外家在阳曲补证刘泽,狄宝心元好问诗文中多次提到其外家。外家在何处,清施国祁《元遗山诗集笺注》曾云遗山之母张夫人或即唐时祁县张道源后裔,系推测之辞,不足为据。元好问《外家南寺》诗题下自注:“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郝树侯《元好问诗选》引《阳曲...  相似文献   

12.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代七言律诗选本,关于其选者,至今却无定论。一般认为是金末元初大诗人元好问所选,但明杨慎、清沈德潜、罗汝怀等认为选诗不佳,故否定选者为元好问;清施国祁则认为是元好问之师郝天挺所选;《四库全书总目》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认为“不著编辑者姓名,据赵孟序称为金元好问所编,其门人中书左丞郝天挺所注”。笔者对这些说法加以辨析,基本论定《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晚年所选。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名冠金元两代的诗星。他的诗,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柔靡雕琢,崇尚清淳天然,运用雄健的笔力,描绘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写出了亡国乱世的衰思。胸襟恢宏,想像高奇,意味醇厚,语言通俗,千百年来,深得人们的喜爱。元好问的诗,过去只有过几种版本,存诗最多的是清代施国祁编辑的《元遗山诗集笺注》,共存诗一千三百六十一首。建国三十八年来,广大读者都热切期望能编辑、出版一部较完全的诗集。中国展望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元好问诗词集》,正是为满足和适应广大读者的期求而编注的。  相似文献   

14.
《中州集》文化意义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州集》文化意义再评价胡传志[编者按:1993年11月1日至6日,第三次全国无好问研讨会在河南开封市隆重举行。本刊特遴选3篇参会论文,以享读者。]一在金王朝行将灭亡之际,身为文坛盟主的元好问毅然担当起保护一代文化的重任。他先是冒着名节亏损、遭人诉病...  相似文献   

15.
近年一些出版物关于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介绍中,存在不少错讹,有属因袭前人之误,有属编著者的粗心。这里仅就所见,作一些订正。一、元好问登第年代。《金史·文艺志》与郝经《遗山先生墓铭》都称:登“兴定五年”(1221)进士第。这在元好问  相似文献   

16.
奠定元好问在中国文论史上地位的是他在河南居留期间的论著。元好问主要的文论著作可以说都是这一时期写成的。这些论著体现了元好问文艺思想的主要内涵,研读这些作品对于理解把握元好问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 元好问在河南居留近20年,创作了大量诗文,也写下了不朽的文论著作。 继杜甫论诗诗《戏为六绝句》后,中国文论史上最著名的论诗诗是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写作时年二十八岁,在三乡(今河南宜阳县)。当时,他结识了不少文友,也有机会研讨创作。  相似文献   

17.
元好问是金代词坛的圣手哲匠。清·佚名《静居绪言》谓:“金元之际,要惟元遗山骚坛一旅,驰骋其间,摩盾横槊,英姿飒爽,可入东坡之垒,张放翁之军。”(《清诗话续编》<三>)所言极是。元好问“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力图熔“豪放”与“婉约”为一炉,将陶诗的冲淡、李诗的俊逸、杜诗的沉郁、苏词的旷朗、辛词的雄放巧妙地融合,铸入伟词,形成其清雄顿挫的特有词风。  相似文献   

18.
元好问写过一首《外家南寺》诗和一篇《外家别业上梁文》。这个“外家”在什么地方呢?《外家南寺》自注说:“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郝树侯先生在《元好问诗选》《外家南寺》诗的题注中说:“清道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与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元好问是金代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史学家。他晚年主要从事史学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他对金朝的研究可与《归潜志》作者刘祁并称。现就与元好问史学有关方面的问题进行研讨。一、元好问的经历与史学元好问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卒于元宪宗七年(1257年),有二  相似文献   

20.
小栗英一是日本知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家,任日本国立静冈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他于1963年参与《中国诗人选》的编译工作,主编其中第九种《元好问》一书。此文系该书“说明”部分的节译,供我国元好问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