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史论结合"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事物已经过去了的发展过程、当前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发展过程及相关事实的总和的全面研究,全面把握事物的历史发展实际,并进一步发现相关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性,提出更加科学的理论及指导事物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科学观点。教育研究中实行"史论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它能够极大地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助于教育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教育研究者要很好地在教育研究中实行"史论结合",除了要具备"史论结合"的意识外,还需要达到多方面的要求和具备多方面的素养。  相似文献   

2.
当今时代出现的迅速而剧烈的新发展状况,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世界的方式,探索如何实现对事物的预见性认识。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除了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事物自身还存在一种重要的联系:间部联系。间部联系的提出,能够让我们 从可持续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洞察事物的导源与归宿,用“认识链”应对“问题串”和“矛盾群”。  相似文献   

3.
线性科学与非线性科学哲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线性科学的科学基础、科学方法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上,研究了非线性科学的科学基础、科学方法和哲学思想,其中较为详细地探讨了非线性科学的哲学范畴和哲学思想,认为要多角度观察事物,要从变化中认识主要矛盾,事物的发展是多元竞争与协同的统一,这一结果将对非线性科学的哲学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学习《马克思数学手稿》热潮中,大家对微分概念的本质展开了热烈讨论。讨论的焦点,归根到底是如何理解微分和零的辨证关系。毛主席教导我们:“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矛盾论》)因此,孤立地片面地  相似文献   

5.
自然、社会和人类思唯中任何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从它们对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来分析,都可以分为三大类,即根本矛盾、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根本矛盾是在某一事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始终起作用的决定此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的矛盾。此事物中所包含的其他矛盾的斗争和发展都受根本矛盾的制约。基本矛盾是在某一事物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些方面所构成的诸矛盾。一事物的基本矛盾常常不止一个,它们的斗争和发展受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制约和影  相似文献   

6.
《延边大学学报》八○年第四期刊载的郭建乐同志的文章《内因外因关系之我见》(下简称《我见》),对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读后有所启发,但我认为该文的主要论点很难令人信服。在此谈一点看法,与郭建乐同志商榷。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过程中观察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但是,唯物辩证法并不限于一般的承认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的原则,而是从普遍联系的多样性中揭示事物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从事物的运动中揭示事物的“自己运动”,唯如此,才能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危机和危机意识始终隐约出现。对危机的认识和把握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有必要对危机意识及其把握作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以期有助于人们对社会整体发展中出现的曲折与困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危机,是指潜伏的祸机,也是指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和事物可能发生质变的转折阶段。具体地说,危机既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挫折、失败的危险和困境,同时也是事物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是事物在原质的基础上发生质变,向更高阶段迈进的前奏。在现实生活中,危机则具体表现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人口危机、民族危机等等。  相似文献   

8.
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是古希腊文明的骄傲,他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提出了一些自发的,但十分明确的辩证法思想。他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中认识到事物对立面的统一和相互转化,并由此提出“斗争”这个被认为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源泉的概念,从而肯定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性“逻各斯”。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城镇个体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学术界就城镇个体经济的性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我也谈谈自己对城镇个体经济性质的看法。 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我们判断一种经济形式的性质,应当首先从它的内部矛盾,从它  相似文献   

10.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全过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这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本质特征,也是哲学教学中的难题之一。现行的哲学教材大都局限于论述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以及事物发展为什么会呈现出周期性,但对周期性本身缺乏说明。我认为,在讲述这个规律时,不能限于说明事物发展是自己发展自己,事物经过两度否定和三个阶段,呈现出一个发展周期,还应进一步对周期性作一科学考察,尤其是考察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入手,从"名与实"、"规定与描写"、"和谐与征服"、"暗示与明确"几方面评价了中西翻译理论,主张在属于象形表意的汉语和属于拼音文字的西语间的翻译转换没有必要全盘引进,而应该中西合璧,采取描写多元的翻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于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婚姻家庭部分中 ,有关父母子女、祖孙和兄弟姐妹关系一章在 2 0 0 1年婚姻法修正案的基础上 ,主要增加了反歧视原则、子女亲生否认、认领子女、强制认领、父母的亲权责任、禁止使用对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有害的惩罚手段 ,以及收养关系的有关规定。将收养法并入婚姻家庭法编 ,单立一章。祖孙和兄弟姐妹作为重要的家庭成员在父母子女关系一章里专立了一节 ,并增加了有关扶养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 ,统一“赡养”“抚养”“扶养”为“扶养” ;增加了扶养的程度、方式、争议处理办法的原则规定 ,弥补了我国婚姻法缺少系统的扶养制度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历史地表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立于古典与现代的接壤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4.
回首往昔岁月描摹松江旧梦,潜入隐秘王国探照历史人物,聚焦都市病相刻画精神生态,施蛰存致力于挖掘人的本真生命形态,引领我们探查深藏于灵魂中的潜隐世界。在古与今、中与西、城与乡的合力浇铸下,他似一棵根系发达的植物——站在乡村与都市的边缘眺望两边的风景,游移古典与现代的时空吸纳两处的营养,跳出左与右的阵营聆听双方的讯息。走进施蛰存的文学世界,我们会发现,他穿梭于建构和解构之间,其文学枝叶是如此鲜亮而新异。  相似文献   

15.
典雇妻女现象作为古代中国独有风俗,从其产生开始就受到官方文化的否定,并逐渐被纳入法律禁止的范围.可是,严历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这种行为,典雇妻女反而作为一种民间的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明令禁止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典雇妻女之风俗普遍存在而法律却显得苍白无力?这涉及到儒家传统道德的影响力,中国古代立法的价值取向,国家法律实施的效果,风俗习惯的沉积和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用法律去禁止人们为了生计而被迫采取的行为,固然会起到一定的功效,但法律的权威性必然要受到挑战,而有禁不止所带来的副作用,更会使法律的尊严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是进行课程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提高课程教学实效性是根本目标。以此为价值尺度进行评价,可以得知,思想政治课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几个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文件与实践”的关系、“模式与特色”的关系、“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乞丐和乞讨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但其形成原因、现实表现、社会处理方法在国内外有所不同.在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乞丐和乞讨行为进行分类处理:对于真正贫困的乞讨者要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互助体系来消除;对于职业乞讨者,则要更多地给以正面教育,使其能自食其力;对于"恶抢恶夺"的行乞者则需通过法律手段给予严厉打击.  相似文献   

18.
大学校园里的“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为读书人的必修科目并没有被列为早期教育的专门学问。现代大学制度确立以后,大学“文学”状况变得复杂起来,出现了“专业”与“趣味”之分,“文学”已经成为大学里的重要专业或者主干课程。但大学文学教育不是要造出专门文学家,相反却要有利于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9.
深入了解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状况,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高校体育场馆面临形势进行分析,总结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利弊影响,旨在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笔墨饱蘸深情,抒写亲友离别时的感伤与慰勉,诗中常常以景寄情,借外物来烘托和渲染其内心情感。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既吐露对送别之人深沉真挚的情谊,也借赠答送别诗展现个人的襟抱情怀,通过其赠答送别之作,使人从中可以感知、体察到诗人内心的情思意绪。晁补之的赠答送别诗不仅是作者社会交际的生动记录,也是其内心思想的折光和投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