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远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对于远古神话的理解有利于探究民族文化间精神的渊源及发展轨迹;而对于当今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又有益于我们理解古代神话.古代希腊神话、希伯莱神话和中国神话在"神与自然、神与人、神与神"的关系上既表现出神话的某些共有特性,又表现出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又孕育、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2.
中国神话的流传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神话的独特模式,这种神话模式的形成与传播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构成一种共生关系。中国神话模式从来就不是一个一贯的独立统一体,也从来没有游离于中国文化体系之外,更没有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消失过,它始终都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而神话对中国文化精神的构建,对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也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神话与中国文化相互交流渗透、转换,融合,共生共存,对中国神话流传模式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神话与民族共同体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透过盘瓠神话的畲族叙述,可以窥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脉络与文化逻辑:盘瓠神话的出现是古代中国“大一统”思想实践的文化成果,蕴含着“华夏共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各民族在叙述盘瓠神话时形成不同的文本,既投射出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也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而神话得以延续的动力正是源于各民族对神话蕴藏的精神进行的自我解构与合理实践,这一过程实质上就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构建,最终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转化。  相似文献   

4.
旅游商品化与长阳土家族廪君神话的复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民族旅游语境中,商品化经常带有贬义色彩。本文通过一个土家族神话廪君神话在旅游发展中重新复活的个案研究,表明商品化对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的影响非常复杂。如果旅游商品化的过程是在当地人的掌控之中,民族旅游可以通向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5.
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学。世界各民族神话的起源都有着相类似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遵循着由零散到系统、由野蛮到文明的基本方向,但其发展却有着时序上的不平衡、形态上的不平衡以及速度上的不平衡,因而构成千姿百态的神话表象世界。中西方神话因各自特征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中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在民族属性与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满族神话以其特殊的民族文化特质伴随并参与了民族的历史发展与族群建构。通过对满族神话发生学与叙事学视阈的追根溯源,在历史碎片中可以努力寻找满族神话的叙事内涵与历史踪迹。在满族神话中,不论是口传神话还是文本神话,都影响着族群成员的内在精神塑造,也成为凝聚族群共同体、建构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的文化表征。基于这样的考察,不但有助于我们了解满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轨迹,更有助于我们探究满族共同体族群精神认知的建构与本体意识的文化想象。  相似文献   

7.
古希伯来神话无不例外地涉及到世界各民族神话都会涉及的三大起源问题,即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文化的起源。而这三类神话都有从巴比伦神话中借鉴的痕迹,但希伯来根据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需要对其作了改造。所以神话中表现出了比巴比伦神话更强烈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这种改动是由希伯来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以及民族性格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原始文化的角度视察中国神话,充分运用现代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来阐述洪水神话的生成机制;首次提出"陨石神话"的分类概念,认为"女娲补天"是一则典型的陨石神话。文章认为,神话是原始文化的长子,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海洋文化和草原文化孕育了不同伦理意蕴的神话:以海洋文化为依托的古希腊神话和以草原文化为依托的蒙古族神话由于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文明底蕴不同,在民族精神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现为古希腊神话对智慧与理性的崇尚与追求,造就了西方人勇于冒险和探索、追求个性、崇尚英雄、但对神的道德品质却并不苛求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而古代蒙古族神话,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即尚德与求善的伦理倾向,又不乏古希腊人勇于冒险、崇尚英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浓郁的草原文化气息和游牧文明特质:开放、商贸、流动、诚信等。蒙古族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源于万物有灵论,但是却具有操守自然和僭越自然两种不同的伦理旨趣。  相似文献   

10.
在蒙古文献记载和民间口头流传的创世神话的诸类型,颇受佛教神话或信仰佛教的印度等跨国民族和藏族等国内兄弟民族神话影响。这是因为蒙古族在皈依藏传佛教过程中,佛教或上述信仰佛教民族神话影响了蒙古神话,从而蒙古族创世神话蒙上佛教或信仰佛教诸民族神话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以“XX门”形式构词的一些词语异军突起,并且频频见诸报端。与以往以“门”字构词的词语有所不同的是,这些词语的语素构成存在强烈的语境差。其实,正是语境赋予“门”字以临时意义。这种临时意义随着语境差的消失最终升级为固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破冰之旅"到"融冰之旅"不仅需要中国人民不计前嫌的博大胸襟、中国政治领袖非常的政治智慧和诚意,更需要日本政府的诚意、日本政府和人民的"热量"。  相似文献   

19.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