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邹海贵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1-4
中国现代性道德教化是一项未竟的事业。革命道德教化理念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以现代性道德价值理念来分析,革命道德是一种“信念伦理”,革命道德教化作为“非常时期”的道德教化活动,不能实现对启蒙道德教化的超越,与之形成了现代性道德教化的某种断裂。透析革命道德教化的现代性断裂现象,对当代道德教化有着重要启示。“和谐社会”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是当代道德教化的核心理念,是对革命道德教化理念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发达国家的社会道德教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它的良好效果得益于两种机制和多个途径、载体的综合运作。文章区分了他系统与自系统机制在道德教化中的相辅作用,探讨了道德社会化的不同途径,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道德教化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它可以提高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茂水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道德教化是实现道德之社会功能的重要环节。当前的道德教化体系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社会背景的变迁、道德教化的内容、方法等着手,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揭示和探讨道德教化走出困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4.
刘艳华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道德教化就是教人做人、处事,使政治原则内化为人的自觉行为,养成道德习惯,形成稳定的道德心理,从而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本文从分析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涵义出发,分析了道德教化的作用和方法。通过分析,希望找到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5.
李为香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3):46-55
忠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精神信仰。孝,本为一种家庭伦理,在秦汉以后大一统皇权体制之下被拓展为君臣上下之忠。忠孝一方面是作为汉代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国家用政治、法律、教育、教化等手段在全社会推广忠孝伦理准则,忠孝伦理成为家国同构或家国一体化的内在支柱,在国家层面与社会(主要以家族和宗族为表现形态)层面得到有效的推行。忠孝在国家教化层面之外还有一个发展的空间,即在民间信仰空间中忠孝是一种当世的善行,是作为人死后升仙的必备条件存在的。在汉代流行的神仙信仰系统里,忠孝是现实道德考评与死后升仙品格的重要标准。在国家意识与民间信仰的共同影响下,汉代的忠孝画像石,既体现着国家的教化职能,又鲜活地描绘出墓主一生尽行忠孝之善而升仙的生命信仰。 相似文献
6.
7.
儒家传统家训中蕴含不少生态伦理教化思想,如取用有度,珍惜资源;爱惜物命,乐善好生;随顺自然,不违自然之法等。在具体实践上采取了规范引导与严格践行相结合、填写"功过格"知非改过、注重家风的熏陶、通过家庭聚谈会以及福报、因果劝喻等不少卓有成效的途径和手段。儒家传统家训的生态伦理教化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生态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伦理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8.
范春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214-217
在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如何将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青少年良好的内在品德,形成个体的道德人格,已成为德育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德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近20年来,道德内化的问题逐渐成为国内伦理学、道德发展心理学和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道德内化的含义、过程、心理机制、途径及促进策略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相关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陈强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4)
儿童的道德内化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是社会道德准则被个体掌握的过程,也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相结合形成道德动机或道德信念的过程。本文在简要介绍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归因理论等学派对道德内化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基础上,从道德内化的成分、过程、标准、心理障碍等方面分析了儿童道德内化的内在机制,讨论了成人的教导方式在儿童道德内化中的作用,并介绍了影响儿童道德内化的三种教导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2-34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其道德行为失范势必会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由于旅游者自身德性修养的欠缺,旅游从业人员道德导引的缺失及旅游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破坏目的地环境资源、不尊重目的地民俗文化和过度旅游消费等行为。针对旅游者道德失范问题,旅游发展中应加强旅游者道德教育,建立健全旅游监督管理机制,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孝字从教、从学。孝的涵义有三个层次:养、敬、顺。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做到奉养,核心的内容是敬,高层次、高境界是顺。《孝经》认为,孝对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地位高、权势大的人,其孝的外延更大一些,对社会所负的责任更重一些,“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相似文献
12.
杨振华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9,11(2):205-209
<孝经>论述了世俗之孝;<孝论>不仅论述世俗之孝,而且论述了出世之孝.<孝经>遵循礼的规范,主张孝有差等;<孝论>要求众生平等,主张孝无差等.<孝经>将孝从社会伦理发展为政治伦理,主张"移忠于孝";<孝论>则把孝与戒结合起来,认为孝与戒为一体,主张"移孝于戒".<孝经>的孝侧重在确立人的立身之道,怎样才能显亲扬名;<孝论>的孝则侧重在告诉人们守身之道,怎样才不违戒,怎样才能积善. 相似文献
13.
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海春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18-22
从中国“孝”文化传统的主流来看,父权主义的主体原则、强势原则、血缘亲情的核心性原则、道德行动选择原则化的解释路向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解释学的视野看,“孝”还可以是一个认识论的范畴,其伦理内容要靠其他道德范畴来补充说明;“孝”范畴主要功能在于构建社会纵向关系和天人关系的意义内涵,孔子对“孝”的行动指令的说明是服务于这一意义内涵的。 相似文献
14.
刘忠世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43-46
对于孝道的实现,礼品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这种“孝道礼品”包括死后和生前的不同形式。礼品的厚薄之分并非不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所传达的亲情。在普通人家,“孝道礼品”偏重实用,随着生活的变化,也向象征性演变。实用性礼品符合养亲的需求。在子女赠送礼品的过程中,也存在物质交换和精神、情感交换,这些交换对加深亲情是有积极意义的。近些年,商家借孝道以推销商品,以道德包装的商业化,反而对真正的孝心和亲情带来许多伤害。 相似文献
15.
舒晓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5):101-107
传统孝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延续和积淀,良莠杂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孝敬父母,奉养以诚,敬爱他人等合理方面我们要给予肯定,其子辈与父辈地位的不平等、移忠于孝等消极腐朽方面我们要坚决剔除。我们应该汲取传统孝文化的精华,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孝道。对此,本文提出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和激励措施、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教育、对传统孝道的现代"改铸"等途径构建新型孝道。 相似文献
16.
李景林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12
孝和仁是儒家两个核心的德目.孝是德的根本,是教化的开端,孝以“能养”前提,其本质内涵则是爱和敬.儒家的孝道思想,还包涵着一种通过“慎终追远”以追寻人的生命本原的形上学意义.仁是全德之名,是德的总称,是一个关于为人之本和理想人格的概念.行仁,是人最本己的可能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忠恕为行仁之方,忠恕工夫所成就的,是人我、外内一体相通的境界.孝与仁两个概念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孝悌为仁之本;同时,孝悌亦必经由忠恕的途径推扩而至于“仁”,才能实现其所本有的道德价值.儒家在强调孝为德之本的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又特别注重内外公私领域的区分,这两方面的结合,对中国当代价值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统孝道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慧明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1):65-67
作为中国古代伦理规范的核心内容,传统孝道虽然具有时代性局限,但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可资借鉴的价值,即养亲、敬亲和祭亲.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由于道德观念削弱、孝道教育缺位、经济压力增大、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产生了许多老龄化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除了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之外,还必须重视传统孝道教育,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代忠孝问题探讨——以官僚士大夫阶层为中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海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3)
唐代对于官僚士大夫阶层在孝的方面有着完备的伦理要求、制度约束和行为规范 ,这一阶层在孝的实践上大多能做到“善事父母”。同时 ,唐人也重视为国建功立业 ,官员们力图做到忠孝两全。一旦忠孝不可兼得 ,他们可以依照不同的情况有所选择。忠先于孝 ,“死事一君”的忠节观念在唐代尚非主流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宋代孝文化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修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119-126
孝文化作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伦理根基 ,其本质核心是“孝治” ,即以孝治国安民。宋统治者推崇孝道教化 ,奉行尊老国策 ,旌表孝德孝行 ,并通过制订缜密完备的法律条文遏制、打击各种不孝犯罪以及在官场人事制度中以孝悌品行举人选官、黜陟迁转官吏等等 ,都是“孝治”施政的具体实践内容。宋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治”的结果 ,不仅形成了宋代民间社会讲孝行孝的浓厚气氛 ,而且把中国古代孝道文化的发展 ,推向了明清时代的鼎盛高峰 相似文献
20.
王璠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6-38
儒家文化中孝文化是其重要成分,其内涵主要从赡养父母、尊敬父母、劝谏父母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如何让其继承、发展下去,同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