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八九二年二月二十五日,阵阵寒风把辽宁锦州城侵袭得格外冷清。在一所失修的旧宅里,一位靠当卖借贷糊口、客居此地的蒙古族中年人停止了呼吸。他就是近代蒙古族文学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尹湛纳希。他以五十六岁的年令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创作与生活,对当时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不  相似文献   

2.
针对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创意产品的问题,以四川绵竹年画为例,归纳绵竹年画的艺术性和审美意蕴,提出绵竹年画的创意服饰产品设计开发的基础要素和思路。开拓非遗资源的物质产品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服务于更多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3.
夏天见宝瑞,着中国白衫白裤,大额拔眉,鬓腮梳缨,画中人般。他盘腿端坐时,脸上淡远的神情,教人体察着北国雪野中的无边沉静。 20多年前,宝瑞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修时,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历经8年正规化深造,国画、油画、雕塑、壁画、素描于宝瑞一身展开。宝瑞主攻素描5年。每日早中晚各画一张,不怠不滞,舒吐铅华。吴冠中先生平生头回与人当模特,就是为宝瑞。众人随画。画成后,吴先生拿来过目,竟激动得泪泉如注。他大声宣布:“素描向宝瑞学习!”吴先生曾鼓励宝瑞追随张仃院长和黄永玉先生。年轻的宝瑞福厚,天然地成为一颗嵌在星座近旁的小星,光芒烁烁。  相似文献   

4.
我是个裱画工人,曾经很郑重地叩头拜齐白石为师学过画,所以,也能抹几笔虾。齐白石对我们裱画工人很尊重,因为他自己也是穷苦人出身。1948年的春节,我陪徐悲鸿先生去看望齐白石老人,徐先生推荐我给他裱画,老人高兴地答应了。他说:"我也是裱画的,我跟师傅学了好几年裱画。我不但会裱新画,还会裱旧画。"说着,他就叫夏文珠女士取来两张画,一幅是他早年画的山水,一幅是乌鸦  相似文献   

5.
绘画本是用墨油彩在画纸上创作的一门艺术,但是,在有“画乡”美誉的古城凤凰,却有一个人突破了绘画传统,创造出了一种既不用笔,也不用纸,而是用口在玻璃上吹墨成画的新画种。他就是1995年9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的著名画家、玻璃吹画大师田儒龙先生。(一)  田儒龙1938年9月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土家族,字秋生,号云田主人。  田儒龙的父亲是个木匠,在给人做家俱时经常要雕些花鸟虫鱼作点缀,以求美观大方。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研习绘画。1957年,19岁的田…  相似文献   

6.
一、杨华福是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大街公社戛基大队柴林生产队苗族贫农社员。他一贯热爱集体,公而忘私。一九六五年,为抢救集体牲畜而光荣牺牲。‘~~~~-~‘涅~-~--二‘二‘~~ 二、杨华福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十几岁时,租种地主的一块瘦地,受尽了条」削,到后来,连仅有的一头牛也被地主抢走了。┌─┐│曝│└─┘ 三、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激起了杨华福的强烈反抗。有一次,恶霸地主陶永忠要霸占他三叔家的一匹马,他就同儿个穷兄弟跟陶永忠进行斗争。 四、解放了,杨华福积极协助解放军搜捕残匪。他在放牧时碰上了漏网惯匪何小庚,就把何引…  相似文献   

7.
韩乐然同志,于1898年生于吉林省延吉县(今龙井县)龙井村六道沟朝鲜族聚居的山村。六岁进乡村学堂读汉文。九岁时,他的父亲积劳成疾,离开人世,由母亲供他念小学。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能画出一笔好画,经常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赞誉。 1912年,韩乐然当上了话务员,用业余时间自修中学课程,同时继续研习绘画。1914  相似文献   

8.
丹青不随年华老蜜蜂终于在画室见到了许继善先生。他身材魁梧、两鬓斑白,正俯案作画。墙上有一幅杭州国立艺专时的同学洪仁教授为他画的肖像,背景是一帧兰竹立轴。许先生今年66岁,是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会员、省离休老干部美协理事、丽水地区美协主席。1927年,他出...  相似文献   

9.
毛难族小画家阿西,今年才七岁,但却已是中外闻名了。阿西,又名谭文西。阿西的父亲是广西灵川县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在父亲的影响下,阿西四岁时就开始学画了。孩子对画竟迷到这种程度:一个闷热的夏夜,阿西发烧三十九度,仍旧画画。开始他伏在桌子上画,蚊子叮得厉害,就躲进蚊帐趴在枕头上画呀描的,把病痛的折磨全忘了。五岁时,父亲带他外出写生,泛舟漓江。百里漓江似百里画廊,一幅幅瑰丽的画面,深深印在阿西的脑海中。这段时间,他画了一百七十多幅山水国画,  相似文献   

10.
2004年3月10日,首届四川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组委会迎来了首位旅游形象大使候选人。这位来自四川绵竹的青年名叫赵华,他已用近4年时间,单车骑行了大半个中国。小伙子周游全国的目的很奇特,是为了收集全国56个民族的形形色色的鞋子。如今,赵华已经寻访了43个民族,收集了200余双形态各异的鞋子。他计划用5年时间骑遍中国,实现收集56个民族鞋子的梦想……24岁青年惊人之举:辞职后全国寻鞋  相似文献   

11.
28岁的美国小伙子辛维上大学时,学的是物理专业,成天在实验室里做试验,与冷冰冰的仪器仪表打交道。他寻思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真正影响他抉择的那件事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研究生院。那时候他学的已是语言专业了。有一门课是讲印欧语系以外的“少数民族语言的”。不久,一个中国人闯进了他的生活,于是改变了他的学习道路。 1988年秋天,中国中央民族学院的一位侗族教授作为访问学者应邀到得州大学讲学。他讲授的是他的母语——壮侗语系的壮语。这是辛维第一次接触中国的少数民族学者,并了解到除蒙古族、维吾尔族和藏族之外的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情况。他开始着迷了。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单从语言学角度观察,就非常复杂  相似文献   

12.
吴冠中:为"母亲"画像佳峻1995年2月4日,农历乙亥年正月初五,是立春。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乔十光家里,我见到当代中国艺术大师吴冠中。怎么能是75岁呢?他的画正似他在很多画上要写的一个"荼"字,如火如荼,总是美得青春似火般的热烈;眼前他的微笑、他...  相似文献   

13.
孔嘎嘉措是位很有才华的青年画家。在藏族画家中,他头一个举办了个人画展。这些年,西藏成了艺术家的“淘金”之地。内地画家被西藏雄奇的山川、粗犷的民情和神秘的宗教所吸引,冒着各种风险前来写生、创作。他们画寺庙、画雷山、画康巴汉子……这些画让人对遥远的雪域高原遐想不已。嘉措的画却全然不同,画面纯净、凝重、寂静,没有热烈躁动的情绪,也没有神秘莫测的气氛,几乎没有人的活动。作为藏族人,嘉措比内地艺术家更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但他没有直接表现自己同胞的生活,或者去画一些宗  相似文献   

14.
易只 《民族论坛》2004,(2):44-45
如今这位年届&&岁的老人已只身走过将近)'个省$市+区%的村村寨寨#画下了('余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片断*其事迹在许多谋体上有报道#民族论坛*'*年第一期也曾报道#画家认为我们的那篇报道为他的湘西之行作好了铺垫#特关照我们发表该组素描#以对故乡的父老乡亲&对热心帮助他的各级故乡干部作个交待*~~行万里路 画千幅画——湘籍画家易只“祖国万里行民族风情考察写生”湘西站作品选@易只$贵州省美术家协会  相似文献   

15.
1937年,日寇侵占北京后,齐白石毅然辞去北平艺专的职务,宁愿在家过着清苦的生活,不愿为敌伪政权服务。一天上午,两个日寇带着一个翻译,来到齐白石的寓所,以买画为名,妄图诱使他到日本去定居加入日本国籍。齐白石一听,火冒三丈,愤怒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齐白石的  相似文献   

16.
厄运与幸运从来都是生活的挛生姐妹,如同白昼总是伴随着黑夜。 厄运曾残酷地在王刚19岁那年降临,在一次边境作战中,他失去了宝贵的双眼。幸运也接踵而至,柔美的傅春香来到了他身边,使他拥有了“第二双眼睛”。  相似文献   

17.
年届古稀的壮族画家罗鼎华先生,博采众长、独辟蹊径,画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生活气息浓郁。他擅长画山水花鸟,尤长于画鱼,作品驰誉中外。其子罗巧宝、罗巧贵及十一岁的孙女罗蔚云,都先后走上绘画艺术的道路。小蔚云五岁学画,七岁发表作品,她画的《葡萄》,曾获一九八二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儿童艺术展览会银质奖。  相似文献   

18.
在永定区沙堤乡党员花名册上,有这样一个统计:卢中和,男1927年生,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担任氽水溪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氽水溪村1400多老百姓心中,有这样一本帐:卢老书记是咱贴心人。卢中和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种田人,一年到头,他辛劳耕耘的果实在交租后,竟难养活自家的三个儿女。作为家里的老大,卢中和从5岁起便开始给人放牛,13岁到地主家当长工,15岁随阳戏班子外出糊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渴望拥有一个家,一份土。在卢中和的记忆中,有两件事使他终生难忘。一件事发生在1934年,那年他刚满7岁。贺龙、任弼时率领的…  相似文献   

19.
<正>在法国生活,费用高得吓人,特别是在巴黎。我从家里带的钱永远是杯水车薪,只有自己再想点办法,靠以前在学校学习的小技法——画头像来增加收入,因此也认识了一些常年在巴黎靠画头像为生的人。VELO是阿尔巴尼亚人,本名不叫VELO,应该是VELOTEET,但为了大家好记,也为了有幽默感,他让大家叫他VELO。“VELO”在法语里面是“自行车”  相似文献   

20.
魂系大山     
层层云雾锁深山,大山深处一草房。茅草盖的顶,茅草夹的墙,茅草钉的门。茅草丛中,住着一位膘悍的瑶民。他,51岁,黧黑的脸膛,油亮的肌肤。雨点沾不上他的身,刺芒扎不进他的手。他在这茫茫大山挖山造林已经十年。3600多个日日夜夜,小溪叮咚给他作伴,山鸟啁啾与他谈讲。他把一腔情爱献给了大山。这位被人赞誉为“当代愚公”的,就是共产党员,宁远县慕投乡大圹漯村瑶族农民冯桥仔。冯桥仔有两儿三女,都已长大成人。1980年他建了一栋五间堂新房,宽敞明亮,全家人男耕女织,辛勤劳作,仓里有谷,缸里有酒,一家人欢欢乐乐,亲亲热热,虽没有大鱼大肉下饭,却也是过着青菜白饭红光的田园生活。他妻子红红的脸上,时常堆着笑。儿女们扛着锄头回家,小溪里洗罢手脚,人还未进屋,清亮的歌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