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儒学是生活类型的学问,这主要表现在儒学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公共生活的重视和追求。因此,儒学并不是抽象空洞的,更不是远离或损害生活的,而是丰富、追求、提升生活的思想体系;因此,儒学展开的方向自然是生活。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也成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对生活方式的内涵、类型和结构还未有统一的认识,但普遍认为生活方式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复杂的概念,对其测量大多采用《生活方式量表》和《生活方式自评量表》。国外对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色人群的生活方式、肥胖与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病的治疗和预防、生活质量等。国内主要关注学生体质及生活方式的影响、生活方式对成年人体质状况的影响、体育生活方式与体质和健康的影响、亚健康问题、健康生活方式与身心健康的关系等。但目前还存在着实证研究少、研究对象和工具局限、心理学视角研究较少等不足。应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生活方式与体质或健康的关系、健全人格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关系、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和健身条件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3.
作文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应该指导学生关注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只有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在生活中寻找灵感的"火花",才能围绕生活做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一、教学生学会关注生活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平凡事,关注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具体表现为居住状况、工作状况和权益保护、消费状况、婚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闲暇生活、健康状况7个方面,主观生活质量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城市农民工的居住环境较差、收入偏低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高、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闲暇生活单调、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城市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以生活内容诸项排列,从高到底依次为:婚姻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闲暇生活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尽管城市农民工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有一定差别,但总体上感到比较满意。导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排斥是其中之一。城市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后,遭遇了城市对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方面的排斥。要提高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须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积极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城市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教学生活是教师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以及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而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结构特征,是由生活目的、生活实体、生活时间、生活空间、生活关系、生活意义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教学生活结构研究有助于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转换,也有利于教师教学生活的“现象学探究”。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关注生活的人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科学发展观,给我们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它扑面而来的、浓郁的生活气息。人们感到科学发展观亲切、实在、管用,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是生活观的人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归根结底就是要以人的生活为本。科学发展观要落到实处,就必须真正落实到人的生活层面。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生活观是全面的生活观、协调的生活观和可持续的生活观。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生活观应确立新的生活方式:第一,应当破除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确立全面发展的生活方式;第二,破除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确立低碳生活方式;第三,破除透支健康的生活方式,确立享受生活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中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素材,联系生活学数学,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通过明确"生活"范畴的真义,从而确立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即是"生活哲学"。文章主要从生活的内涵、生活的结构、生活的主体、生活的内容与生活的形式五个层面对马克思"生活"予以了分析,强调马克思哲学"生活"的原立场性,从而有别于其他哲学,凸显出马克思哲学的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生活美学以感性的生活为根基,以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旨在提升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品格和幸福感。生活需要美,教育呼唤美。生活美学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弘扬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健康的娱乐方式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生活美学于教师而言,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教师的生活包括了感性的日常生活、理性的精神生活和专业性的教育生活。借助生活美学理论探索教师审美素养的意蕴和表征,可以帮助教师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教育生活等多个层面提升其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另外,丰富教师日常生活审美感知、拓展教师日常生活审美内容、提升教师日常生活审美趣味,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以及将审美素养转化为教书育人的能力,从而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代小说中寄生词曲为明代社会生活之镜像。寄生词曲中最为常见而又特色突出的社会生活描写主要在服饰生活、饮食生活、居住生活、娱乐生活等方面,以此可以窥明代社会生活之全貌。探讨明代小说中寄生词曲与社会生活之关系,有助于深化明代词曲和明代社会生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艺术创作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形成社会精神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是形成社会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术创作在形式上是丰富生活的文化娱乐,但深层含义却是人们探索生活发展、探索生活方式、创造生活产品的设想交流活动。在社会生产活动的设计劳动中,酝酿、讨论、交流对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劳动工具的探讨,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展示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想象、思考和意见。生存方式的改善促成对生活感受的探索,凝聚人民的创造的智慧成为美术创作的主要任务,以感受启动创造生活的热情,美术的形式及审美爱好是极其明确的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达到生活建设和生活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构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包括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渐进富裕、高度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理论的内在规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和精神动力。当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精神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的挑战。为了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从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提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容质量、创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供给方式、健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共享机制五个方面发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生活简论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和领域内,不断展示生命力量,体验生命价值,满足生命需要,实现自我及其与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过程。教育生活可根本地划分为摄取性专业教育生活、展示性专业教育生活、工具性专业教育生活和非专业教育生活等几个基本类型。教育生活是连接社会生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桥梁,只有不断地参与、创造和享有教育生活,人类才能把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转化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内容和动力;只有从根本上明确教育的生活目的和价值,实现教育社会实体环境和内容的生活化,不断开发和满足学习者的教育需要,人们才能不断参与、创造和再现教育-社会生活并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包括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和信仰生活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心理生活的重要基石,能够纾解中心失焦、心理失序和心态失衡等心理陷阱,进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作为文化生活的价值标尺,能够调节文化供给、文化享有与文化交往的内在矛盾与瓶颈问题,从而确保文化生活的充实丰盈、和谐有序和自信状态;作为信仰生活的意义支撑,能够回应社会转型期中的信仰问题,继而形塑信仰生活的理性认知、精神自觉和惯习图式。  相似文献   

15.
对心理生活的经典探索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关于人的心理生活的不同的探索,这其中包括宗教揭示的心理生活、文学描绘的心理生活、常识引导的心理生活、哲学思辨的心理生活。这些不同的学识门类都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侧面、层次、问题、方式、技术等揭示了人的心理生活。这成为科学探索人的心理生活的重要的学术资源。对心理生活的科学理解和认识必须考察那些经典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美好生活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好生活理论属于德性伦理学的内容,历史悠久。从理论上来说,美好生活是好生活,是值得人们追求的生活。现实中,人们关心使生活美好的因素、事物,如人的自主性、安全环境、良好秩序;美好生活的内容有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感受的评价,也包含生活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人们是否乐意?具体而言它涵括基本需求的无忧、明智愿望的满足与合理目标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以人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生活方式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调适和对生活资源的有效配置 ,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的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生活方式指标体系 ,加强对社会生活的监测和引导 ,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生活方式指标体系应该包括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行为指标三个子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  相似文献   

19.
M:你是怎么理解"居住改变生活"这句话?Z:生活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等,住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居住直接影响着物质生活的质量;另一个是精神生活,通过居住,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继而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我们的思维模式,最后沉淀为文化。所以居住改变生活,通过住房的改变,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传统生活的一个理想得到了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形态、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