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志安 《学术交流》2006,(11):23-28
马克斯.韦伯(M axW eber)在其引起强烈反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提出并验证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设:透过任何一项事业的表象,可以在其背后发现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以社会精神气质为表现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动力分析相对应的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对于中国社会和宗教所作的出色研究。韦伯的论点为:中国自秦代以来拥有统一帝国式的持久和平,人民有广泛的迁徙自由,货币经济也十分发达,远古时代就出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理性化的经济秩序并未在这片国土上产生出来,原因在于中国特有的家产制的官僚制及其掠夺性的政治资本主义;其二是儒教和道教的精神特质阻碍了包括信任关系在内的经济理性化的发展,使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胎死中。韦伯的分析认为:受儒教和道教浸淫的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气质使得制度创新和理性化丧失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韦伯的观点对我们是富有启迪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套理性化的规则体系,法律只能规范人的外部行为。但是,每一个人都是有着独特意志和思想的存在,其行为必定有着精神上的根源。因此,法律必定与规范人类内心的伦理和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在“诸神纷争”的多元主义时代,国民基于一套统一的信仰体  相似文献   

3.
梁永佳 《社会》2015,35(1):161-183
中国农村宗教复兴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出人意料”的现象之一。对此,学界提出了“传统的发明”、“国家-社会关系”、“宗教市场”三种解释模式。本文认为,解释中国农村宗教复兴,不能将宗教现象还原为“政治”或“经济”等其他范畴,而应将之视为一种自成一类的事实,一种人的基本条件,同时应充分理解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对 “宗教”的塑造过程。中国农村的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这一塑造过程之外,因此,可能存在着尚不为学界所充分认识的社会机制,有着提供本土理论的潜力。本文认为,在世俗化理论和市场理论之外,应该尝试使用“礼物模式”探索这一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为何不能发展及获得成功,国内外学术界有种种说法。马克斯·韦伯的“儒教伦理阻碍论”是西方很有代表性的一派。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书中。本文作者认为,韦伯的伦理比较理论中有不少不尽合理和自相矛盾之处,并认定中、西伦理是相通的,而并不是如韦伯所言:其差异是绝对的,是无法沟通的。  相似文献   

5.
1912年,布洛赫和卢卡奇开始崭露头角,尽管当时他们还不是正式讲师,但他们与人广泛接触中阐述的不同观点,在当时德国精神的首都——海德堡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他们为这个广泛接受新鲜事物与现代化精神、精神生活丰富多采的城市抹上了一种清新的色调。在乐于认识和接受一切的气氛下,各种流派的新兴代表人物和“令人感兴趣的人物”,以及作为犹太人天主教徒的布洛赫及其当时的崇拜者卢卡奇都成了人们议论的对象。霍尼希斯海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有些不乐意地承认,布洛赫和卢卡奇的出现在马克斯·韦伯及其周围的人中引起了极大的注意。而韦伯与这两位不同人物在一个不引人注目的时刻会晤所引起的反响比谈话内容本身还大。  相似文献   

6.
M.韦伯晚年曾应学生之请,发表了题为《作为职业的科学研究》的报告.最近的研究查明该报告是在1917年做的.报告一开始就对德国和美国的大学制度作了比较.通过报告他想要说明下列问题:在整个人类社会,科研的使命是什么?其价值何在?以科研为职业的人应当怎样生活.他认为,每个人在认识自己职业的意义上不能脱离自己所置身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他说:"从最近德国的大学制度来看,有逐渐靠近美国的趋势." "医学或自然科学系统的大研究所,都成了‘国家资本主义的’事业.必须通过经营  相似文献   

7.
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庆堃眼中的中国社会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耀基  范丽珠 《社会》2007,27(1):1-1
摘要:本文通过杨庆堃教授对中国宗教极其卓越和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来审视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杨氏的《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一部堪称现代经典的华丽巨著,是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的典范之作,是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宗教的重要参考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相对于西方宗教的制度性,杨氏提出发散性宗教的概念,指出散开宗教的信仰和仪式有机会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体系,同时它是作为社会组织模式整体的一部分,在散开的形式中,宗教发挥着多样的功能,以组织的方式出现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杨氏是第一个从宽阔的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以及历史传统的华裔学者,对于其后学者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志成  思竹 《浙江学刊》2002,(4):102-109
本文对宗教多元论与宗教对话的关系作了系统梳理。认为三类不同的宗教多元论可以在三个层面促进宗教对话混合多元论适用于人性层面的宗教对话;理性多元论适用于理性层面的对话;灵性多元论适用于灵性层面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的日本宗教研究呈现出不平衡的趋势,即对日本佛教和神道相对比较关注,而对日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新兴宗教的研究则不足,且缺少结合各种宗教而进行的总论性的成果.此外,日本宗教学者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及其消化、整理西方宗教学成果的情况目前在国内也是个空白.本文将从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神道及新兴宗教五个方面来回顾这三十年来我国大陆学者在日本宗教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宗教研究四十年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宗教工作,制定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断贯彻落实和完善这些政策;但是,在当代宗教研究方面却始终是一块空白,根本谈不上有计划、有系统、有深度的学术研究。非但如此,在不短的时期内,宗教研究,特别是当代中国宗教研究,无形之中竟然成为一个禁区。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严格说来,是在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以后才开始的。1961年1月23日,毛泽东明确提出:“我赞成有些共产主义者研究各种宗教的经典,研究佛教、伊斯兰教、耶稣教等等的经典。因为这是个群众问题,群众有那样多人信教,我们…  相似文献   

11.
12.
史书 《学术交流》2012,(7):24-27
五四期间,中国对科学可以说达到了全国一致的崇信。而在1922年发起的非基督教运动中,科学主义成为这场运动的主力军,其两大先锋就是进化论与实证主义。进化论认为宗教只是人类理智不够发达之时主观情感的投射与幻想的产物,随着人类的进化,终究会被科学所取代;而实证主义则强调宗教的一切从理性角度和用科学的方法来审视,都经不起检验。与此同时,科学主义也同样遭到了质疑,尤其是科学万能说被批判为同样具有宗教式的盲目崇拜。而关于科学是否能够完全替代宗教解决人生观和价值体系方面的问题,在学界却一直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3.
高力克 《浙江学刊》2002,2(2):47-53
人文宗教是中国宗教独异于世界诸大宗教的基本特点。儒教即一种以人文世界和伦理道德为信仰中心的人文宗教 ,或一种以圣贤为中心形象的哲人宗教。三不朽论代表了中国圣贤型人文宗教的精神传统。胡适的社会不朽论新信仰 ,对三不朽论作了社会转化的现代阐释 ,旨在使其适应后儒教时代的现代公民社会。胡适的新信仰可谓中国思想传统之现代转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李步云教授指出,宗教信仰自由问题是人权自由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与宗教问题是很有前途的课题,应该大力开展研究。第二届法律与宗教学术研究会取得丰硕成果:在法律与宗教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督教对近代宪政的重要作用、圣经神学人格到宪法上的人格权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与宗教的关系、部门法中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以及我国当前的宗教政策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如何进一步从法治层面保障公民的宗教自由,开放宗教市场,并与国际规则接轨,是我国在今后进一步改革开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何蓉 《社会理论》2008,(1):66-82
宗教社会学的研究者已经注意到,尽管马克斯·韦伯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有关宗教的定义,但是,当他将宗教描述为一些成功地吸引大量信徒的调节人类生存的体系时,实际上给出了一个功能性的定义,注重宗教在社会中的角色或作用(希普里阿尼和费拉罗迪,2005:2~3)。而且,这一功能性的取向,并没有妨碍韦伯以开阔的视野与雄心,将世界诸文明形态纳入其宗教研究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17.
李向平 《创新》2012,6(3):17-23,126
中国宗教与信仰近30年的变迁,始终围绕着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宗教危机"的社会意义、私人信仰与中国法制建设、宗教消费方式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民族主义"的抬头"、执政党信仰"的建构与认同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使"宗教危机"转为"宗教转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钰 《社会》2005,1(6):28-50
韦伯生前的作品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军事、管理等多个领域,而在这多个研究领域背后,我们不难触到他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和对人类文明普遍发展进程的深切关怀。正是由于韦伯研究旨趣的这种时代性和整体性(totality),使得他的作品为后世研究者们留出了极大的采掘空间。自韦伯去世以来,旨在诠释和重构韦伯作品的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并且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演变而分化出若干不同的解释视角。粗略地来看,西方学界对韦伯的诠释大致有如下三种进路:1一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化批判和全面解放的进路。这一视角从卢卡奇把韦伯的…  相似文献   

19.
宗教与知识     
为使本刊“人文集粹”栏目向读者提供更加完整的信息 ,从 2 0 0 5年开始 ,本栏目每期将选登一篇原载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欧根尼》(中文版 )的文章的详细摘要。读者如有什么希望或要求 ,欢迎与我们联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代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上 ,“冲突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 ,这种观点目前遭到了以巴伯和布鲁克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质疑与批判。本文从文化权威角度对这种反冲突论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