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王朝定都北京以后,先后有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十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二百六十多年。在其各皇帝执政时期,制瓷业的发展是不相统一的,青花瓷器的变化也不尽相同。总体上看,清朝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也都有着自身的鲜明特征。我们主要是依据器物的造型、胎釉、纹饰、款识等来作为鉴定青花瓷器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密云驻防的设立,密云"满城"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成,并在清末至民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消亡.该满城的建立不仅是由于驻防发展的需要,也与所在区域的战略形胜以及城池本身的军事作用有关.满城形制规整、分区明细、设施齐全,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五行相克思想以及中心、对称布局等原则,是一座典型的驻防城池.就经济结构而言,俸饷是满城驻防官兵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文化方面,满蒙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也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3.
清代道光三年潘锡恩编成《畿辅水利四案》 ,汇集了雍正、乾隆两朝国家大规模兴举直隶水利的专题档案。该书不仅是我们了解雍正、乾隆年间畿辅水利的专题历史文献 ,而且编者潘锡恩也提出了有价值的思想 ,如关于消除积水的思想、反对人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侵占行水通道的思想 ,对于今日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入关后到鸦片战争前东北地区的封禁与开放政策之演变,大致可分为顺治康熙时期、乾隆时期、嘉道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其政策也形成了开放、局部封禁、全面封禁、局部封禁、全面开放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5.
清初贵州人口史无确实记载。据广东中山大学历史系已故教授梁方仲先生编纂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甲表78“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各直省人丁数”所列:贵州人丁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13,839;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13,697;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21,388(该资料引自《清朝文献通考》卷十九,户口1)。根据上述表列,在全国十八个行省中,除奉天(今辽宁省)因是满清王朝的定鼎发祥地,八旗人丁绝大部分从军出征跟随清世祖入关,其数较少外,贵州人丁数是最少的。以顺治十八年为例,贵州人丁数只是人丁数较多的直隶省(今河北省)的二百  相似文献   

6.
清代修史机构的设置及发展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即天命到康熙初年的起始阶段、康熙初年到雍正末年的发展阶段、乾隆、嘉庆年间的完善阶段、道光至宣统时期的衰落阶段。清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修史机构呈现时段性的主要因素,也为制度变迁提供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清代御史谢济世,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屉封建时代的好官。但在官场中,几经沉浮,三次罢官,二次死刑,一生坎坷,备尝辛酸。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人,生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他生活的年代,正当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加强思想统治,大兴文字狱的时期。济世幼年,勤奋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学官惊为神童。康熙五十年(1712),殿试录取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后授检讨。雍正四年(1726),任浙江道御史。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是以阴谋  相似文献   

8.
《书影》,明末清初人周亮工撰。此人才学超群而仕途多舛,崇祯年间曾官御史;明亡,南奔投福王;清兵南下,即降清,历任福建左布政使、户部右侍郎、江南布政司参政、江南江安督粮道等职,然宦海沉浮,屡遭牢狱之灾,最终因被劾去职,卒于康熙十一年。顺治十六年,作者因事系狱,《书影》即作于囹圄之中。及出狱,曾于康熙六年将此书付梓金陵;康熙十年,有感而自毁其版;此书印数不多,数十年后,世间已少见流传,其子周在延四处搜访旧本,于雍正二年得人资助重刻,大概于雍正三年刻成,此书始得重新流行于世。乾隆三十七年《四库全书》开…  相似文献   

9.
清代小说是中国小说史的黄金时代,这一时代产生的小说,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流派形成,类型齐全,质量上乘,个性鲜明,与明代小说承中有变,以《红楼梦》为代表的若干优秀作品攀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令后世至今还难企及。清代小说的发展演变状况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来加以勾勒,即顺治、康熙年间(1644~1722);雍正、乾隆年间(1723~1795);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796~1874);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也可以分成清代前期(即顺治至乾隆,1644~1795),清代中期(即嘉庆至道光二十年,1796~18…  相似文献   

10.
古代食货法律体系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分支之一。明清是古代食货立法最为发达的时期,也是食货法律体系臻于成熟的时期。明清典例食货法律体系从创立到不断完善,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明洪武朝初创的以《诸司职掌》户部为纲、食货例为目的食货法体系,历经八帝,行用百余年之久。首部《大明会典》颁行后,食货法律体系的内容构成则演进为以《会典》户部为纲、以食货例为目,至明末未改,并为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所沿袭。乾隆四十一年《户部则例》的颁行,标志着以《会典》户部为纲、以《户部则例》为基本法、以食货例为“变通法”新食货典例法律体系的定型。食货立法无论是立法总量,还是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都远远超过刑法。要全面揭示明清法制的面貌,必须重视食货立法和食货法律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关于蒙垦分期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垦”,是研究清代乃至近代蒙古社会经济和蒙汉各族关系的重大课题。有关蒙垦分期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划法是,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为早期限垦阶段:乾隆之后属中期禁垦阶段;光绪末年是晚期放垦阶段。从而形成限垦——禁垦——放垦的分期模式。严格地讲,这种分期方法既有悖于清廷对蒙古民族实行“封禁”这一基本国策,又不符合当时蒙垦事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本文主要依据清廷的封禁政策,并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对传统的蒙垦分期方法作如下调整和划分:禁垦时期——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至1857年:限垦时期——1858年(咸丰八年)至1901年;放垦时期——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至1911年。  相似文献   

12.
春风已度玉门关——从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前期,从康熙到乾隆时期,国势强盛,版图辽阔。当时的文学对此有较全面的反映。清初,中国与沙皇俄国在东北是以外兴安岭为界,外兴安岭以南尽属中国。顺治十五年(1658),诗人吴兆骞遣戍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康熙二十年(1681)赦还。他在黑龙江流域生活了二十三年,他的诗集《秋笳集》第二、三卷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军民在东北边疆反击沙俄侵略者的斗争。乾隆二十年(1755)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曾是汉唐西域的新疆北路与南路,又次第收入版图。十余年后,乾隆三十三年(1768),著名学者纪昀遣戍乌鲁木  相似文献   

13.
纪昀     
纪昀,字晓岚,清代直隶献县人,著名学者、作家,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他出身士大夫家庭,祖上作为充实畿辅的大姓,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自南京迁来北方。父纪容舒,康熙举人,官至云南姚安知府,著有《唐韵考》、《玉台新咏考异》、《杜律疏》。兄纪昭,乾隆进士,官内阁中书,著有《毛诗正义》、《养知录》。  相似文献   

14.
王进驹 《学术研究》2004,(10):129-135
清代小说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创作特征的概括是关系到对清代小说整体理解和把握的问题 ,以往对此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一是对小说的演变发展与社会政治变动的关系处理不恰当 ,二是对通俗小说发展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发展的特殊性考虑不够 ,三是没有把同一世代作家的创作活动构成的自然发展段落作为分期的重要参照。按照以年辈和创作活动相近的小说作家为基本依据 ,同时结合小说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分期方法 ,可以将清代小说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六个时期 :一、顺治—康熙前期 ( 16 4 4 - 16 91) ,二、康熙后期—雍正 ( 16 92 - 1735 ) ,三、乾隆中前期 ( 1736 - 1780 ) ,四、乾隆后期—嘉庆 ( 1781-182 0 ) ,五、道光—咸丰 ( 182 1- 186 1) ,六、同治—光绪间 ( 186 2 - 190 1)。  相似文献   

15.
清代顺康雍时期对外政策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关自守是清代对外政策的主要特点,绝不是清代对外政策的全部内容。但有很多同志认为清代始终只是闭关自守,并且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其实这种观点失于偏颇,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我认为从清代前期对外政策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来看,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其一,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于乾隆二十年代以前;其二,乾隆二十年代以后及嘉庆朝。本文拟就清前期对外政策之第一阶段做一探讨,以就教于诸同志。(一)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幅员广阔,资源丰饶,农业生产有悠久历史,自身的生产可以满足生活的各种需要。加之我国被高原、大山、沙漠、海洋围成一个闭塞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6.
江南性灵诗说盛行的清代乾隆时期,山左诗坛则在经历了顺治、康熙两朝"甲于天下"的极度辉煌之后逐渐趋于寥落,诗歌创作的重心移向南方。性灵说标举自我,张扬个性,带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它在儒家文化深入人心的齐鲁腹地影响并不大,所影响到的是宦游南方的山左诗人,但即便在这样一个接受群体中,抵触也还是大于认同。这种现象体现了齐鲁传统文化与性灵说个性意识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清代律典虽说是直接详绎《大明律》的产物,但由跨王朝的宏观视野来看,它至少是战国李悝《法经》以降历朝历代修律成果的结晶.经由顺治、康熙、雍正与乾隆四朝持续近百年的不断完善,至乾隆五年,《大清律例》终于告成刊行.至于定例,整个清王朝都在不断修订扩充,成为因时因事发展法律的重要方式.清代中国法律体系的形成机制,可概括为一事一例;它的动态结构,包括情理→律例,这是立法环节;律例→待审案件→情理,此乃司法过程;成案→通行→定例,可谓准立法程序.这一法律体系的基本特点,乃情理与律例永远处在开放的循环过程之中.《红楼梦》所述"探春断事"虽属"家法"的运行,但与《康熙起居注》所载"康熙折狱"对比分析,可清楚地探知清代法律体系的形成机制、动态结构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清东陵     
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西的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体系比较完整的陵寝建筑群。这里先后埋葬了清代五个皇帝(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十四个皇后、一百三十六个妃嫔。东陵始建于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陵区南北长一百二十五公里,东西宽约二十公里,总面积约二千五百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9.
康雍乾时期的奏折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傅礼白 《文史哲》2002,(2):20-26
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时期,在雍正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得到充分发展,乾隆时期则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奏折从公开到秘密、从非正式文书到正式上行文书的演变过程是奏折制度规范化和法律化的过程。奏折制度具有信息收集、谘询、协商、沟通、监控、指导命令等新功能。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强化信息收集能力的一个政治产物。奏折制度蕴涵着理性决策的因素,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加强国家的政务决策能力和政治控制能力。但由于它是为君主服务的,因而也带有君主制度固有的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20.
秦汉以来,封建皇帝都很重视给自己修建陵墓,清代皇陵的建筑,其规模之巨大,结构之完备,超过历史上任何封建王朝。清代的皇陵分布在三处,在关外有永陵(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葬有努尔哈赤的父祖四代)、福陵(在沈阳市郊,葬努尔哈赤)和昭陵(在沈阳市郊葬皇太极),可称为关外三陵;1644年入关后,则建有东陵(河北省遵化县境内)和西陵(河北省易县境内)。东陵葬有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帝,西陵葬有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关外的陵墓建筑比较简单,随着清朝统治在全国的巩固,东陵和西陵的建设则更为庞大和宏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