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介石在执政之前即担心苏联觊觎新疆,执政之后便努力争取新疆归顺中央。1933年新疆“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蒋介石希望趁机加强对新疆的控制,没能如愿。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之际,蒋介石计划通过签订盟约的方式来解决新疆问题,无果而终。不久,蒋介石利用苏联局势及其与新疆关系的变化来争取新疆归顺中央,终获成功。为了巩固新疆归顺中央的成果,蒋介石不仅在新疆迅速增强了中央势力,削弱了苏联势力,而且引入了美国势力,增强了英国势力。  相似文献   

2.
关于新疆建省 ,学术界已做过不少研究。但有关左宗棠与刘锦棠的建省方案及其分歧 ,却鲜有人论及。笔者不揣浅陋 ,拟据有关史料予以介绍。1   早在 1 832年 ,左宗棠便有感于西北边疆之烽火与不宁 ,曾赋诗云 :“置省尚烦它日策 ,兴屯宁费度支钱”,表达了对该地区的关注。在任陕甘总督后 ,他曾多次在致友人书中提到需要在新疆“立省置郡县”。光绪三年七月 (1 877) ,左宗棠将新疆建省的意见正式奏报清廷 ,“为新疆划久安长治之策 ,纾朝廷西顾之忧 ,则设行省、改郡县”。光绪六年四月 (1 880 ) ,左宗棠在覆陈新疆善后事宜时 ,详细阐述了新疆建…  相似文献   

3.
在朝鲜战争战俘问题上,美英立场迥异。美国坚持"自愿遣返",而英国赞成"强制遣返"这一由《日内瓦公约》规定的原则。两国围绕"阿迪斯报告"和战俘"甄别"、"梅农方案"以及"以打促谈"产生了较大分歧,也进行了艰苦协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分歧与协调有助于停战协定的早日签署。  相似文献   

4.
北约是一个存在分歧的联盟,这种分歧早在阿富汗问题上就已逐渐发展,格鲁吉亚危机更加深了它的裂痕,这样一个按图索骥式的联盟还能发挥效应吗?  相似文献   

5.
6.
冷战以后 ,中美之间的主要分歧之一就是人权问题。美国的人权观是资产阶级人权观 ,而中国的则是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美国以人权作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歪曲人权与主权关系。中国认为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中国最基本的人权  相似文献   

7.
国民党政府鉴于苏联在新疆的特殊影响 ,又鉴于新疆孤悬塞外的地理因素 ,不能不采取一种有别于整个对苏政策的特殊政策 ,即始终对苏进行妥协、以英美力量掣肘苏联在新疆的活动、允许新疆对苏实行睦邻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新疆实际,阐述了正确处理新形势下新疆宗教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疆农民增收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徘徊不前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而且城乡间、地区间收入差距过大。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不合理 ,农民素质差 ,市场化组织度低 ,资源性制约及生产资料涨价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等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根据国家及自治区农业发展战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该文提出增加新疆农民收入应该 :依据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优化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农业企业化、市场化进程 ;发展优质、安全的绿色农业 ;重构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化经营 ;以生态建设构筑绿洲农业屏障 ;改革流通体制、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素质等具体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汉抗战时期,蒋介石对外力争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同情与支持,对内积极动员、组织和团结各抗日力量对日抗战,先后督导或指挥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使抗战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相持。同时,还为部署其他各项重要抗战工作及安置难民、难童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功地实行了抗日战争由东部向西部的战略大转移,为谱写这一时期中国抗战的辉煌篇章立下了功劳。  相似文献   

11.
周曼 《社区》2011,(8):32-33
水泥构造、墨绿色的外墙.西式建筑体、中式家具陈设。走在池塘、假山、小径边。更能感受到一种中式园林的意趣。  相似文献   

12.
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上,中美两国在减排原则、减排量的多少及资金和技术援助等方面有较大分歧,最终在中美各方的相互斗争和妥协下,签署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中美两国应相互理解,加强合作。同时,中国要进一步落实各项节能减排措施,及早做好各种应对方案,以促进2010年底墨西哥气候峰会的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3.
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够和平解决,是在特殊环境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蒋介石的影响和作用。西安事变虽因荐介石的误国政策所引发,蒋本人亦成为张学良、杨虎城的阶下囚,但由于他在国民党内的统帅地位井未因事变的发生而动摇,对于事变的解决方式他也采取了现实主义态度,经历了由拒绝合作到接受联共抗日条件的转变,从而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民政府之权力中枢,蒋介石在其处理与刘湘的关系中,并不乏国家意识与全局观念。以往解释所强调的"整人"、削弱异己,似不明显。然而,在整合川省过程中,蒋介石始终未取得刘湘之信任。究其原因,从蒋介石层面分析,实与其统治方式的诸多局限有关。  相似文献   

15.
由于市场的力量和人为的选择。富者会富上加富。  相似文献   

16.
主位-述位理论是马泰休斯(Mathesius)于1939年提出。至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多方位研究。本文剖析了不同的主位思想和相关理论研究,指明了存在的分歧与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蒋介石与幕僚的关系及蒋介石的用人之术进行了初步探讨。蒋介石的成败与他在选拔、任用幕僚上的得失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薛福成1890年被任命为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在出使欧洲期间,薛福成通过查阅资料,形成了关于新疆问题外交策略的认识。主要表现在:通过诚信外交维护国家权利;在从事外交时,既要针锋相对、据理力争,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外交中以争得国家权利为己任;划定边界,一劳永逸;外交不忘自固藩篱;以夷制夷。虽然由于薛福成立足于中英外交,对新疆问题的认识未免有失偏颇,但他对新疆在中、英、俄三国关系中所处的形势把握得比较准确,所提出的外交策略也能切合当时中国在新疆所面临的形势,并在外交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面对九一八事变后的地方军事冲突,下野再起的蒋介石固守低调调解,羁縻默认,不用武力解决的政策,集中精力巩固基本区域、发展基本势力,建立有力之中央.这既是蒋介石处理地方军事冲突的基本逻辑,也是对整个地方实力派问题的基本判断.此种逻辑与判断,一方面,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情境下,实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路径之一,且取得相当成功;另一方面,仍是武力解决问题逻辑之延续,以至未能彻底消除地方实力派的地方主义和派系主义.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无法解决中国的经济问题。在逃离大陆前,蒋介石鉴于国民党失败的教训,也制定了一套企图使中共重蹈国民党覆辙的“经济拖垮”战略。为实现这一计划,蒋介石下令采取一切手段掠夺和破坏大陆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