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统治。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迄今共产生过四位总统。第一位总统纳吉布任期很短,于1954年被解除了总统职务;第二位总统纳赛尔,他是埃及共和国的实际奠基者,1970年9月28日逝世;第三位总统萨达特,于1981年10月6日遇刺身亡;1981年10月13日,经埃及全民投票,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百年诞辰的日子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观看电视文献纪录片《周恩来》,突然,在“世界舞台”一集中,我看到周总理60年代访问非洲的一个镜头:一位埃及运动员用7分钟上下跑完高达146米的金字塔。这是纳赛尔总统特意为周总理安排的节目,后来,我再也没有看到  相似文献   

3.
称呼与外宾交往中,适时运用称呼与对方交谈,这是一种礼貌。对外宾,一般称男子为“先生”,未婚女子为“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对不了解婚姻状况的女子,称她“小姐”比贸然称她为“太太”要稳妥得多。有些称呼可以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史密斯先生、议员先生、怀特小姐、珍妮小姐等。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如部长以上的高级官员,按国家情况称“阁下”、“先生”或职衔以示尊重。如部长阁下、总统阁下、大使先生等。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王后为“陛下”…  相似文献   

4.
埃及90%的土地是沙漠,全国6000万人大都集中在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的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开罗、亚历山大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埃及人自己的话说“已临近爆炸”.当前埃及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与工业建设迅速扩展,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由1805年人均1费丹下降到目前人均0.1费丹.埃及人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只有把目光投向沙漠,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早在50年代纳赛尔总统就提出了,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兴建阿斯旺水坝和水渠,购置喷灌设备,在沙漠地区兴建机械化农场等.但阿以间的敌对状态,使埃及不得不把大量原本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统统投入到军备上,向沙漠进军的意愿被迫搁置.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顺应潮流,与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为埃及赢得了和平、时间与机遇,把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重新提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向沙漠进军!”的口号不仅被重新提出,还被赋予新的内容.埃及政府决定在开罗四周的茫茫沙海上兴建卫星城,向沙漠要地,以缓解因人口膨胀给各大城市带来的压力.斋月十日城,便是70年代末埃及政府规划的众多卫星城中的一个.我们初到埃及时,常听埃及友人对开罗人满为患感叹不己.我们问:“不是兴建了那么多卫星城吗?”他们摇着头回答我们说:“卫星城的设想或许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重视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埃及爆发“七月革命”后,纳赛尔上台执政。纳赛尔领导的埃及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利益,与西方大国矛盾日益尖锐。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加深了埃及对新中国的了解,并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经过多方努力,埃及与新中国终于建立了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7.
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统治.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迄今共产生过四位总统.第一位总统纳吉布任期很短,于1954年被解除了总统职务;第二位总统纳赛尔,他是埃及共和国的实际奠基者,1970年9月28日逝世;第三位总统萨达特,于1981年10月6日遇刺身亡;1981年10月13日,经埃及全民投票,穆巴拉克当选为第四位总统,后又分别于1987年10月12日、1993年10月5日、1999年9月26日三次连任.  相似文献   

8.
里根当选美国总统时,一天上午,全体共和党人举行会议,一位多数党领导人站出来故意说:“总统阁下,开完会之后,我们大家准备共进午餐,倘若您也来和我们一起进餐的话,您必须付餐费五美元,如果实在没有,鄙人愿解囊相助,以解尊驾拮据之难。”这位多数党领导人为什么敢同里根开这个玩笑呢?因为人们知道里根的口袋里平时不放钱,想借机让总统难堪。谁知里根听完他的一席话,笑而不答,沉默以对。当大家步入宴会厅时,戏谑里根的那个人沉不住气,再次提出借钱给总统,里根却出人意料地从口袋里掏出崭新的五美元,令在场者吃惊不小,迷惑…  相似文献   

9.
埃及的荣誉证章,可分为勋绶、勋章和奖章三种,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等级和授予对象。尼罗河勋绶,是埃及共和国的最高荣誉证章,曾授予埃及总统侯斯尼·穆巴拉克、原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大文豪陶菲克·哈基姆及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纳  相似文献   

10.
扎尼莫娃:女特异功能者的奇迹译编阿颖1991年“8.19”事件发生之前,曾经有人向戈尔巴乔夫指名道姓地预报了“政变”的参与人员。而总统却做出这样的回答:“如果您说的是另外的名字,我也许会立即走近电话,拿起话简并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我不相信您说的这些人...  相似文献   

11.
军队在共和国时代的埃及国内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埃及历任总统大多拥有军队服役背景,但埃及历届总统与军队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可靠。与前两任总统纳赛尔和萨达特任期内部分处于战争状态不同,埃及在穆巴拉克时期已经进入相对和平的时代,政府控制军队的策略也随之发生变化。本文认为,防政变策略是执政者追求稳定军政关系的重要手段,主要分为融合型和隔离型两类,且该策略在社会危机期间对维护军队忠诚度的效果存在局限性。穆巴拉克执政时期主要采用了融合型防政变策略,其手段表现在退休军官的政府任职、退休军官的公共部门任职和对现职军官直接给予现金支付等三个方面。这些融合型防政变策略也导致了埃及军队的商业化和防守化,并最终使得该策略在穆巴拉克执政后期逐渐失效。  相似文献   

12.
苏伊士运河于1869年正式开通至今已整整126周年,它为繁荣世界贸易,缩短东西南北交通距离,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埃及人民为全世界人民作出的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英勇斗争的历史见证,在开凿运河的10年间,埃及人民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约有12.5万人献出了生命。从1881年爆发爱国运动开始,围绕着苏伊士运河,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36年埃荚条约签订后,英国一直将其军队集中在这条战略水道的周围。1956年,纳赛尔总统领导埃及人民,不畏强权,与帝国主义作了坚决的斗争,不仅成功地将苏伊士运河收为国有,而且挫败了英、法、以三国的侵略阴谋,择  相似文献   

13.
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一个团体要生存、发展,必须与新闻界打交道.在西方,有人把记者称为“无冕之王”,因为记者上至总统、下到乞丐都有机会接触,可以通过新闻机构提供信息,形成舆论,对一个企业或团体的信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西方一些大公司都没有公关部,主要任务之一是重视开展与积极组织与新闻界的公共交际活动。广交朋友有任杨花常言道:多一个朋友多一条门道。新闻界的朋友尤其重要。他们可以使您名扬四海,洞开财路;也可以让您身败名裂(如果您确实有错的话).您可以通过亲友同事接触新闻界,也可以直接写信、打电话给新闻…  相似文献   

14.
蓝天黄沙金字塔前漫不经心牵着骆驼擦肩而过的阿拉伯人,尼罗河悠长的航道,尼罗河三角洲沃土的清香,卡纳克神庙的神像、石阵、传说……埃及就像一场梦境,总是让人魂牵情系。我终于踏上了埃及古路。埃及的首都开罗坐落在尼罗河三角洲上,河东边是旧城,有着许多历史久远的阿拉伯建筑和文化遗址,西边是新城,排列着现代摩登的高楼大厦。狮身人面像神秘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目光,金字塔里沉睡千载依然充满神力的法老,在漫漫黄沙间仍固守着昔日的辉煌不肯消散。在它们的不远处,城市在延伸,人流的嘈杂与喧嚣、每况愈下的空气指数,都毫不留情…  相似文献   

15.
我曾在文明古国埃及工作生活了两年,有幸参观浏览了绝大部分的名胜古迹,其中影响最深的是对埃及境内的尼罗河作的一次溯河旅行。我们由北向南至埃及和苏丹交界的努比亚地区,足迹几乎遍及尼罗河两岸的大街小巷。这次旅行使我感到尼罗河作为世界三大河流之一,确实有它不同凡响的地方,她没有长江那样的激流险滩和悬崖峭壁,也没有亚马逊河那种气壮山河的瀑布,但她的那种雅淡的朴素美和她所哺育出来的人民充满朴实诚挚感情的心灵美,实在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6.
今年4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先后访问了中国、韩国和日本,这次出访被认为是穆巴拉克总统东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很大的成功.4月12日,埃及《金字塔报》发表文章对穆巴拉克总统访华的目的和收获作了报道和披露,文章认为,中国是个大国,目前她正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考虑到这一因素,“埃及希望凭借两国之间存在的一切相似之处和日益发展的友谊,同它全面加强关系”.  相似文献   

17.
阿拉伯统一是纳赛尔主义的核心。阿拉伯统一思想并非纳赛尔的发明,但对于阿拉伯统一的途径、依靠的基本力量、统一的原则等关键问题,纳赛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强调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团结和统一,突出埃及在阿拉伯统一中的核心作用,将阿拉伯统一与社会革命相联系等都是纳赛尔阿拉伯统一思想的重要特点。纳赛尔主义所强调的阿拉伯团结思想、社会公正思想以及宗教政策对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和现代化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社会复兴党的创始者之一阿弗拉克和埃及前总统纳赛尔分别提出了内涵不同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想。阿弗拉克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思想旨在动员社会中下阶层进行阿拉伯民族革命。作为欧洲社会主义同伊斯兰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杂糅体,该思想仅是一种口号而未能真正付诸实践。纳赛尔的阿拉伯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制度,亦是其政治民主的基础。纳赛尔社会主义思想旨在消除埃及经济与社会关系中的殖民痕迹和传统势力,以期摆脱国家的落后面貌。纳赛尔的社会主义思想吸取了南斯拉夫铁托社会主义和印度尼赫鲁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在实践过程中演化为威权统治的政治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阿拉伯统一是纳赛尔主义的核心。阿拉伯统一思想并非纳赛尔的发明,但对于阿拉伯统一的途径、依靠的基本力量、统一的原则等关键问题,纳赛尔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深入探索。强调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团结和统一,突出埃及在阿拉伯统一中的核心作用,将阿拉伯统一与社会革命相联系等都是纳赛尔阿拉伯统一思想的重要特点。纳赛尔主义所强调的阿拉伯团结思想、社会公正思想以及宗教政策对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团结和现代化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埃及是中东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优越的地缘位置使埃及在国际舞台异常活跃。本文分别对纳赛尔、萨达特和穆巴拉克时期埃及的外交政策作一回顾,对埃及外交的目标和主要大国关系进行了梳理,最后分析了制约埃及未来外交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