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在以资本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扩大所造成的物化和中介化、资本的同一性逻辑的强制以及原有虚幻共产主义严重的制约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破解交往的物化和中介化,瓦解资本的同一性逻辑,摆脱虚幻共产主义的诱惑,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中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4.
资本的“文明化趋势”及其内在限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对资本的“文明化趋势”作了充分肯定,认为资本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一定要突破现有的生产和消费的限制,从而用人化的自然代替纯粹的自然,用历史地形成的需要代替自然的需要。同时,马克思又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必然造成工人的贫困化、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尤其是全社会范围的生产过剩等趋势。过去的一百年间,消费主义文化,连同福利国家、行业工会和现代信用手段等一起被资本用来相当成功地克服其曾经被认为无法克服的内在限制。但如果我们考虑到“需要”有真假之分这个问题的话,马克思的论述则提示我们,以消费社会形式重新获得活力的资本的“文明化”趋势,有可能隐藏着一种新形式的“野蛮化”趋势;市场经济只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才不至于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相似文献   

5.
文本、语境与内涵:马克思“完整的人”概念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中,“完整的人”的概念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提出的这一概念,一直被视为“青年马克思”的不成熟观点而被忽视。从文本及历史语境的角度,重新考察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概念及其生成条件、生成过程、生成途径,可以看到,“完整的人”概念作为贯穿于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对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深入解读,需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语境探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样,讨论的逻辑就应是先弄清马克思讨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历史前提,研究马克思提出的人的三形态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关系,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是马克思重要的经济学和哲学著作,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是重视其在经济学上的贡献,而忽略了其在哲学上的重要价值.正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而把对一般人类历史的考察转向对现实历史,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总过程及其历史发展的考察.同时,也彻底地把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变革为资本辩证法,从而揭示了资本的内在矛盾、资本与生产的矛盾以及资本总积累的矛盾,进而使批判的、革命的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内在地统一起来.这一统一集中地体现为资本的内涵逻辑.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马克思哲学瓦解了资本同一性逻辑,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革为个人的独立性和个性,从而为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做出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刘杰 《理论界》2023,(8):15-22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是一个逻辑演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萌生、形成和完善三个时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人本前提、内涵、路径三个维度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全面超越,即“现实的人”取代“自然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取代“类”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代“宗教异化”,并指出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在于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新时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人的需要"的基本内涵有三:首先,它生成于后天,是人的实践活动,因而也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其次,它由人的本质所派生,且符合人的本性.再者,它有助于发展人的本质,增进人的本质力量.马克思赋予"人的需要"以应然性,是人的应然需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导致需要的异化,即需要的粗陋化、物化及工具化.异化的需要,丧失了维持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功能,成为否定人的力量.异化需要的扬弃,意味着以丰富的需要取代粗陋的需要,消除需要的物化现象,将人的需要提升到精神和自我实现的层面,并且使得他人的需要不再成为手段,而是成为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何中华 《东岳论丛》2012,33(4):28-34
自主活动范畴在一定意义上隐藏着马克思哲学的全部秘密.在马克思语境中,它是一种历史规定.在人的异化状态下,自主活动沦为一种虚假的外观,而不再具有实质的意义.人的异化的历史扬弃,使自主活动构成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征的历史内涵.随着马克思思想的演进,“有个性的个人”、以“自由个性”为特征的人、“自由人联合体”中的“自由人”,分别成为自主活动之主体的不同表征.只有当私有财产导致的劳动异化、劳动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旧式分工所固有的外在强迫性被历史地超越之后,自主活动范畴才能获得充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剖析以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为核心。马克思以资本积累及其方式的演变为轴心,对资本逻辑进行了深刻剖析与批判。资本积累方式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外部化、集中化、全球化和虚拟化,对资本逻辑的批判相应表现为对资本投机性、垄断、资本全球扩张与金融危机的批判。对资本历史作用的肯定、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以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构成了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前提、实质与终极目标。认清马克思批判资本逻辑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批判“资本万能论”“资本退出论”等错误思想,转而通过培育资本的伦理精神,健全资本管控机制,形成政府、社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格局等方式实现资本的经济属性与社会民生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逻辑结局就是“上帝”的死亡.施蒂纳的“唯一者”、费尔巴哈的“类”、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能被理解为“上帝之死”后的产物吗?本文认为,某种意义上都不能.因为作为“超感性世界”、“精神世界”意义上的“上帝”无法死亡,超越性内在于“人”之中,关键是如何把它“现实化”.  相似文献   

13.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理论实质,不仅是发现和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同一性逻辑,更深层的是揭示和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体制的交换原则与形而上学同一性逻辑的“同构性”,因此,对形而上学同一性思维的批判,也就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资本逻辑”强制性的批判。阿多诺在马克思之后实现了对同一性逻辑的理论与现实的双重瓦解。在这个意义上,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批判的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回响。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个人解放是马克思学说的主旨。对个人解放问题的研究,倾注了马克思毕生的心血。马克思解放哲学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但是,"现实的个人"在资产阶级创造的资本空间中发生了个体与类的严重分裂,社会空间日益表现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尖锐对立。从资本空间终结到劳动空间解放经历了一个逻辑转换。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推动这种逻辑转换的物质力量。资本空间化逻辑包含着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趋势,同质化是肯定性逻辑,异质化是否定性逻辑。异质化蕴含着劳动空间解放的力量。实现"现实的个人"解放的前提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成为空间解放的主体力量。"现实的个人"空间解放的目标是客体维度的"自由王国"和主体维度的"自由个性"。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为"现实的个人"的空间解放提供了条件。走向"现实的个人"解放的自由王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需要”是消费的直接动力,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必然导致对“需要”的究诘.由于消费社会要么被视为一种“全面异化”的社会,要么被看作是被符号所统治的社会,故而对“需要”的分析也存在着两种相应的批判理路:一是异化逻辑,二是符号的差异逻辑.前者力图以“真实需要”代替“虚假需要”,但因其抽象的人性假设而使自身的批判力度趋于弱化;后者虽揭示了消费社会境域中“需要”的意识形态本质,但却全面否定了人自身的需要.就本质而言,两种逻辑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观照,后者正是“需要”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抛弃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代之以更为普遍的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6.
需要理论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需要,而是与《资本论》的内在目的一致,是从资本批判的视角来研究需要的,是资本批判的需要观。集中体现必要需要、奢侈需要、社会需要;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和"需要体系"几个问题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需要才会作为人的需要被提出、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17.
存在于马克思原著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从"终极关怀"的意境感召人类超越现实局限而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我国今天实践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不是马克思意义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尽管它在本质上否定资本主义,但因其所处的社会存在基础尚未超越资本逻辑统治的全球化时代,因此它乃"立足于资本逻辑的社会主义".据此,我国制定的发展战略,就不应是彻底否定资本逻辑的"纯粹社会主义"性质,而应是仍然利用资本的力量来发展自身,并据此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合历史规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资本”现代性是马克思关注现代社会的最基本视角,通过它来观察社会发展,特别是转型社会的发展,尤为确切。一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资本”现代性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它也让人类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代价。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引入“资本”现代性并发挥其积极作用,也需要辩证的看待不同社会制度下的“资本”现代性,控制其代价。  相似文献   

19.
资本逻辑是现代世界的主导逻辑。但资本诸逻辑间的有机关联,亦即资本逻辑的系统结构,尚未得到澄明,甚至尚未被作为理论问题被自觉提出。对资本逻辑结构及其当代嬗变的省察,能够敞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前人关于资本逻辑系统结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留下了较大深化空间。应既从人、社会历史和自然的存在与发展的高度出发研究资本逻辑,又从资本逻辑的视角切入思考人、社会历史和自然的存在与发展;既入乎资本逻辑其内又出乎其外,以真正哲学的方式透视资本逻辑,研究其鲜活的现实和历史;还需充分运用以否定性和矛盾性为主要特征的唯物辩证法以及结构分析法、“普照的光”法、具体分析法等方法透视资本逻辑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从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思维方式中,形成了历史的运动和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共产主义的构想有机统一的基本逻辑框架。通过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逻辑性和现实必然性的阐述,马克思深化了“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实践要求,彰显了人在历史中的主体性地位和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