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开始于1953年,其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完成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半个世纪过去了,农业合作化依然对中国的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主要出路。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中国农业合作化对提升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好"三农"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框架下,中圆形成了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以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以专制集权政治为特点的宗法等级社会。并且延续了数千年之久。从这样的国情出发,分析中圜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深层次原因以厦中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叉。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梁漱溟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在山东推行的农业合作运动的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和考察,并就梁漱溟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特点、原则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农民私有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这不仅引起乡村土地关系发生改变,而且对中国共产党在整个乡村社会建立新的行政关系和统治权威,以及使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功 《兰州学刊》2006,(11):120-122,125
随着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对1990年代以来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起源、争论、历史评价等问题的研究作一学术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和反思,分析并批判了关于意识形态经验基础和观念系统的形而上学;在以"当下"时间结构的分析阐述了意识形态的三种简单类型及其混合之后,对宣称"意识形态已经终结"的神话进行了简短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虽然农业合作化运动把我国农村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奠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领导地位,但也在长时间内遗留下了一些问题。细致分析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冒进的原因,笔者发现,除领导人激进意志外,社会心理的急于求成、盲从与激进也是合作运动出现"冒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建国前后,刘少奇曾就实现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他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正是原有构想本身存在的不太严密和不尽合理的方面,在受到来自现实的冲击和挑战之后,使他最终放弃最初的设想,并转而支持毛泽东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10.
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以一个村庄中女性口述的集体化经历、感受和记忆为主要分析对象 ,讨论了女性记忆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宏大的社会工程对女性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的重新建构。女性在承受生命中巨大的苦难的同时所感觉到的精神快乐正是建立在既是认识又是“误识”基础上的“符号权力”治理功效的体现。她们的记忆和讲述为理解和洞悉农村日常生活中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国家—社会关系开辟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雷戈 《晋阳学刊》2006,(4):90-96
意识形态与思想之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关联域。意识形态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形式上的理论化,内容上的世俗化,形态上的权力化,价值上的绝对化,功能上的实践化。作为本质化的意识形态,皇权意识形态的意图有二:第一,把皇帝观念塑造为一种全民信仰和普世价值;第二,在皇帝与民众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性的对应关系,使皇帝成为民众利益的唯一合法代言人和保护者。意识形态的普遍紧张化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长期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整个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演进发展历程中,国家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予以实施,大体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的三部曲,农民对此呈现出多阶段、多阶层、多维度的心态与行为逻辑变化,并成为这场运动的主体。这一过程中,农民的传统思维惯行受到一定冲击,合作化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与合作化后的农民心态与行为也呈现了迥异、变迁与赓续的发展轨迹,并与合作化进程紧密呼应。在国家政策与农民心态的博弈互动与碰撞中,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得以重塑,农民的心态与行为变化亦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农民互动,从某种程度上映射出集体化时期乡村体制改革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对推进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用哲学思维进行深入考量,把握其理论和实践根据、基本原则和辩证法是解决问题之关键。坚持从理论深度上把握意识形态建设极端重要性的定位要求,从时代高度上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方向,从目标向度上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同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实践指向与系统观念四大原则,掌握好“一元”与“多样”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凝聚”与“引领”相统一“、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辩证法,从理论和实践上整体增强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着力推动文化强国和文化现代化建设,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认识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认识存在着较大差异。如对合作社功能的理解、对小生产存在的态度、对进入社会主义条件的分析以及对苏联经验的选择等方面。他们两人的分歧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最初的艰辛求索  相似文献   

15.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推行的进程中,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成为一种显在的阻碍力量。要想顺利推进农业合作化道路,就有必要在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两方面摧毁传统家庭模式。为了瓦解传统家庭,作为意识形态一部分的十七年文学采取了一种改写、将家庭问题政治化和去私化的策略,将个人从传统大家庭中解放出来,同时将其置于一个新型的集体组织中。当革命的大家庭接纳了失去小家庭的个人,并以集体的名义实施对个体的全面控制后,个人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结合人权发展的历史、现实正确认识人权意识形态的属性、功能。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人权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当今这一主导意识形态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对此应加大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宣传,坚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人权意识形态的中国化,吸收古今中外有利于人权发展的先进理念,以推进我国的人权意识形态建设。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农业合作化不是主观选择而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工业化建设与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20.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具有对现实社会(现存世界)的批判以及对维护现实社会的理论学说即意识形态的批判这种合二为一的双重维度。马克思对唯心主义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一批了之,而是深挖其社会根源,从而揭示意识形态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