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13,(8):116-129
在不同于"技"、"器"层面的追问、以区别于器物之知的方式把握世界等方面,中国的"性道之学"与跨越知识界限的智慧之思具有一致的内涵。尽管在具体表述上,中国谈"性道之学",西方讲philosophy,但两者的实际指向则并无根本不同:"性道之学"与哲学,都是智慧之思,其实质的内涵彼此相通。从形式层面看,哲学离不开概念的运用,其中既关乎概念的构造,也包括概念的分析。同样,性道之学也涉及名言的生成和名言的辨析。魏晋时期进一步提出辨名析理,"析理"以性道为内容,"辨名"则关乎名言(概念)的分析,由此,性道之学与名言(概念)之间的关联得到了更自觉的肯定。从"哲学何为"这一层面看,中国的"性道之学"对智慧之思所具有的规范意义和引导意义,也给予了自觉的关注。就以上方面而言,中国的"性道之学"显然包含着哲学的内涵,属于实质意义上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4,(2)
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于"思"的理性,首先与"心"相关。心之"思"既展开为具体的活动,又以理、道等为内容。从思维的趋向看,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理性,更多地呈现辩证的性质。与之相关,在这种理性形态中,认知意义上对事(物)与理的把握以及评价意义上对价值的判断和确认,构成了彼此相关的两个方面。与赋予认识意义上的理性(心之"思")以认知和评价双重内容一致,中国哲学对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性(rationality)也作了广义的理解,使之同时包含"情"与"理"二重涵义。以上二重趋向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国哲学对广义理性的理解。进入近代以后,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理解依然得到某种延续。在这方面,梁漱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对"理性"的诠释,可以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观念在近代的回响。  相似文献   

3.
刘泽华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提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研究倡议,并在学术研究中积极践行,发表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的系列论文及若干著作,形成了颇具学术个性的王权主义观点体系。刘泽华先生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体现了历史学的学科视域,把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作为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视为中国历史之魂,更把中国历史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土壤,立足于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国传统时代之政治问题、议题及命题等,扎根于史料,运用归纳方法,呈现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理论体系,从中概括和提取出传统时代的政治形而上学及普遍思维方式,分析评价其在历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相似文献   

4.
李佃来 《东岳论丛》2019,40(8):158-167
与当今英美主流规范性政治哲学相比,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往往被人们视为并不入流的"另类"。但实际上,作为一位力图调和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具有综合意识的政治哲学家,哈贝马斯对当代政治哲学的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这种贡献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对政治规范的证成,为理解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二是他对普遍主义的阐释,为探索差异政治问题打开了一个重要缺口;三是他对"应当之软弱性"的揭示,为激活政治哲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提供了一种重要思路。借助于哈贝马斯的政治哲学,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当今主流规范性政治哲学,同时也更富有成效地来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5.
现代哲学解释学认为,作为人与世界之间最为基本的关系范畴,理解是在特定文化传统的场域中进行的。理解具有历史性,是传统与现代的双向交流。对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之历史源流的追问和话语体系的建构,其目的在于架起传统文本与现代社会之间沟通与对话的桥梁,使双方在相互理解和诠释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共识,并最终达至视域的融合,以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章伟文 《船山学刊》2015,(5):96-103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关于个体之人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保持自己身心健康,论述尤其丰富。关于个体之人如何安身立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中国传统哲学坚持"天人合一"的立场与"内在超越"的价值实现路径,这也是中国传统价值哲学最基本的特征。中国传统价值哲学中,儒、道是由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的两种不同理论形态,这两种文化形态构成了中国传统价值哲学的重要支柱,儒、道对于个体价值的实现,有着不同的理解,其个体修养的实践与功夫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道德经》虽常被指为玄虚之学,但此观点未必得老子之真意。起于周秦之际的黄老之学,作为人君南面之术而兴于汉代达百年之久。老子在对"无为而无不为"之治的思想阐释中,不仅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显现出"先民后身"的民治主义思想。这不仅在周秦哲学中独树一帜,更在中国古典民本政治哲学中独占鳌头,并成中国传统"虚君"思想之重要理论源头。从政治哲学的价值角度出发,《道德经》为现代国家治理者提供了丰富的民本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马克思这句名言称得上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当这一指令成为世人界划马克思实践哲学与传统哲学或其他哲学的标志时,人们实际上已经越出原初的语境,在普世意义上来理解和看待这一名言,相应地这必然引发许多问题和争议:世界固然是在人类实践中不断改变,但改变世界的依据是什么?改变世界的方向又是什么?怎么保证其合理性?因此,在理解和执行马克思这句名言时,我们不只是关注"改变世界"本身,而更应该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总体出发,注意到它所隐含的两个维度,即理论建构和伦理诉求,否则不但曲解了马克思而且会造成现实实践本身的悖谬.  相似文献   

9.
高源 《社会科学》2022,(5):22-30
情感冲动作为伦理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欧洲具有深远的历史传统。不同于古希腊尚智主义情感道德观,奥古斯丁将摆脱冲动干扰的圣哲之境视为一种道德缺陷。深入研究奥古斯丁对古代冲动哲学的诠释,我们发现,他把希腊古典流派所谓的心灵运动偷换为了“情感”。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其无视传统冲动心理学与伦理观的立场,恰恰相反,这是其从生命的多维棱镜出发进行了价值批判与道德观念更新。奥古斯丁晚年所展示的多维生命价值域对我们反思情感心灵冲动的本质及其现实道德伦理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镜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视野下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利 《北方论丛》2010,(1):113-116
中国传统哲学对建构一般价值哲学的理论兴趣不浓厚,但对人的价值和人的本质问题却兴趣浓厚.早在中国哲学产生之初,先哲们已经就人的价值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孔孟"贵仁义"、老庄"贵自然"、法家"贵法"、墨家"贵利",等等.注重人自身的价值,反思和认识人自身的价值,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程乐松 《中国社会科学》2023,(10):124-140+207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构以哲学史叙述为基本形态。哲学史的叙述为中国哲学引入了哲学的规范性和问题框架,也使得哲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规范与方法。来自西方的哲学规范和问题框架将在历史世界中发生的、朝向恒久之道的经典世界转变为思想文本,将在场景化具体经验中展开事物之理的表述策略转变为概念与范畴的抽取,二者的理论后果是以哲学史为底色的中国哲学可能既疏离了经典中隽永的经验世界,也脱离了现代化进程之中的当下经验。从中国思想传统的经典性与历史性分析出发,通过“即事言理”思想方法的剖析,中国哲学获得一种重返经验的可能性。哲学思考与经验结合的方式能激生经典的当代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思想传统中的独特方法和表述策略如果被视为一种通用的哲学方法,也可以推动面向当下经验的世界哲学建构。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哲学"作为有意义的话题,不是纯粹的学理性创作,而是要在历史的叙述中确定其问题域。"当代中国哲学"一方面离不开中国近代以来寻找文化身份的历史命运,另一方面又只能在中、西哲学不同的演化逻辑中找到自己的哲学叙述方式和哲学语言。"当代中国哲学"只能在历史中确定其叙述的始端和视阈,在历史的接受中为自己的存在意义寻找理由。当代中国需要属于自己的、与自己的文化身份相适应的哲学形态,更需要属于自己的哲学家。  相似文献   

13.
哲学之思总是不断指向存在及其意义.存在的探寻则关联着名言之域与超名言之域:无论是内在的心体,抑或普遍之道,其“得”(获得)和“达”(表达)都难以离开名言的作用.心体与道能否说以及如何说,“说”与“在”如何定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向度,它同时也使心学在更深的层面得到了展开.  相似文献   

14.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现代性"主题的凸显表明,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推进,中西文明、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异质性以及由此导致的冲突和相互作用已经开始彰显,从而也标志着现代文化场域在中国开始形成。只有以一种"历史断层"的视野来审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上述现象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中国现代文化场域形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得到更合理的把握与处理。  相似文献   

15.
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与西方哲学的异隔性、分析性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哲学价值思维的突出特征是融通性、综合性。无论是对价值与本体、价值与历史、价值与人生、价值与认识的关系,还是对价值各类型间的关系,中国哲人都将其视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这种融通性价值思维有着其产生的深刻根源,它所蕴涵的思维经验和思维教训,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1.价值至境与宇宙本体的融通中国哲学中标志宇宙本体的有五大范畴,即遣、气、无、理、心。这五大范畴,都不是纯粹的本体范畴,而是价值与本体融通的范畴。“道”是…  相似文献   

16.
哲学就是哲学——“价值哲学”的哲学观批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理解"价值哲学"?在怎样的思想意境中把握哲学的"价值问题"?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就哲学的理论特质而言,哲学就是哲学。因此,"价值哲学"在其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哲学分支或学派。反思与批判"价值哲学"研究之困蔽,其目的不在于重建价值哲学,而在于真正把价值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实现哲学之为哲学的意义。然而,只是按照西方"价值哲学"的理论范式,以及现当代西方哲学理论分化的路径,仍会致使哲学的"价值"概念抽象化,从而失落哲学与人本身。西方哲学在与本体论、认识论相对的意义上强调伦理价值,这是西方价值论之先天性缺陷;而在中国哲学中,哲学就是一种价值性的思想。因此,通往哲学的价值主题,并非仅有西方哲学一条理论路径。"价值"作为哲学概念,主旨并不在于实际的需要及其满足,而在于我们评价人的关系与人的世界时,应该肯定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追求与实现人之本性的生成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性。从构成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构成,是对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合理吸收。从价值表述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12个"价值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结晶,其中许多价值词都具有与中国古代哲学相同或相似的独特意蕴。从社会功能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为本"、"以德治国"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从实践养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欲望机器"作为德勒兹与伽塔里的"元哲学",似乎要在超验场域与经验现象之间不可弥合的断裂中顿起一股"抽象风暴".游牧式的精神漫游,企图成为化解资本主义危机的丝绸之路.但是,精神分裂的"域外之境",并没有冲破福柯的"疯癫"式牢笼,也没有摆脱传统哲学的二元构置,更没有越出马克思的生产之境,仅仅是越狱式政治哲学的一点歧义体验.  相似文献   

19.
实用主义的交往哲学是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理性主义程序基础上的重新建构.这种建构虽然是杂陈而非统一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用主义者内部没有共同关注的主题.当实用主义者各自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探索交往的语言境遇、交往的"现金价值"、交往的民主模式、和交往实践的理想等问题域时,却犹如从不同的边缘域朝着一个圆心、一个共同关注的主题前进,从而使得交往哲学在实用主义哲学家的不同话语中汇成一种和声.  相似文献   

20.
章太炎之所以认为康德黑格尔见识不大,主要理由在于:与康德——于时空有限无限之辨而陷入逻辑矛盾,又因欲摆脱矛盾而主张主观时空观不同,中国哲学则从没有陷入这种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与康德讲德福一致必设置上帝之存在不同,中国哲人以"依自不依他"之说来唤起人的道德自觉,更具有洞彻道德之本质乃人类精神之自律的深邃眼光;与康德在物自体面前止步不前不同,中国哲学则能超越分别智达于无分别智以证悟本体;黑格尔关于历史发展"必达于尽美醇善之区"的"终局目的论",不合乎"善亦进化,恶亦进化"的历史实际;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是一种"陵藉个人之自主"的学说,与此相比,我国的庄子哲学才是真正具有自由精神的;与黑格尔以文野之辨来为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张目的观点不同,"以齐文野为究极"的庄子"齐物论"则具有价值论的合理性。章太炎对中国哲学之大智慧、大见识的阐扬为熊十力、冯友兰所继承,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批评发杜威、罗素、诺斯罗普反思德国古典哲学的先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