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笼统地把文艺视为意识形态,或认为文艺是与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具意识形态性,都把文艺泛意识形态化。这些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原意,也不符合中外文学史的实际。马克思在《序言》中明确把文艺视为一定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中部分属于意识形态文艺。文学史上存在着大量的非意识形态文艺和带意识形态性文艺。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和自由的精神生产区别的观点,说明应使意识形态文艺和自由生产的文艺并行不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纵观马克思毕生的思想轨迹和社会实践活动,在"批判旧世界"过程中"发现新世界"是其最显著特征,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其贯彻始终的价值诉求,也是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的旨趣所在。自由时间理论作为工人自身解放、整个人类解放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该理论根植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之中,可以分为《博士论文》至《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至《资本论》第一卷时期、《资本论》后三卷时期,分别标志马克思自由时间理论逻辑展开、基本生成及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刘歆立 《北方论丛》2006,42(5):115-118
对把精神生产的发展的动力归结为是由社会物质生产质疑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和精神生产的特点,运用矛盾分析和矛盾的观点研究了精神生产的发展内在机制,提出存在于精神生产领域内部和外部的矛盾和问题是其发展的内在张力的观点,并重点分析了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学科理论内在悖论和创造者对理想而完满的自由追求和追求境界的永远无法抵达等矛盾对精神生产发展的内在推动。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1-26
马克思是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辨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交往理论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认为,交往起源于人的精神意识与物质生产的互动之中,也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交往在社会存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货币的存在必要性,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构成了社会组织的框架,是推动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对交往的理解,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的最终自由。与哈贝马斯强调语言在交往中的核心作用不同,马克思更注重交往理论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重要关联,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首次赋予交往理论革命式的涵义。  相似文献   

5.
精神生产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阐明的“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迄今为止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材却没有把精神生产作为独立的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即使提到精神生产概念,也未能将之置于应有的高度予以展开阐述。今天我们面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任务,深入研究精神生产问题对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有的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笔者认为把精神生产等同于意识生产是不确切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杨生平认为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是从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入手。哈贝马斯认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在“虚假意识”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 ,即在否定的意义上加以运用 ;在后期 ,马克思将意识形态看成是“观念的上层建筑” ,这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精华 ,是前期在“虚假的意识”意义上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哈贝马斯这样来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 ,是为他自己的理论服务的。具体说来 ,他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研究中认为 ,早期资本主义的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法的合理性思想的理论渊源来自于黑格尔的法的合理性理论.黑格尔的思想对马克思,特别是青年时期的马克思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当马克思的法律思想进入成熟时期以后,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影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法的合理性问题,把法的合理性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建立了法的合理性思想的体系和内容.研究马克思法的合理性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中,马克思提出了自发分工的"三重逻辑":生产分工逻辑、社会分工逻辑、意识分工逻辑。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消灭自发分工的根本任务,即消灭导致三重分工逻辑彼此发生矛盾的条件性(异化劳动条件)与关系性(资本关系),形成真正的共同体(共产主义社会)与分工总的承担者(无产阶级),最后确定的是自由分工。  相似文献   

9.
“虚假的意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恩格斯把“意识形态”定义为“虚假的意识” ,代表了他和马克思的一贯思想。这个概念体现了他们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的“方法怀疑论”或现代科学精神的继承 ,尤其是体现了他们对 17世纪后出现的各种世俗意识形态的“虚假”特征的深刻洞察。这个概念的重要贡献 ,在于它把以往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转变为对世俗意识形态的批判 ,揭露了流行的各种世俗意识形态在导致精神异化方面与宗教神学的相同之处。“虚假的意识”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历史唯物主义把“虚假的意识”(意识形态 )结构于其概念体系之中 ,既反映了社会现实状况 ,又体现了它要彻底消除精神异化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略论精神生产王雅丽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精神生产”这一概念。在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研究和探讨精神生产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精神生产,可以理解为,具有一定知识素养、智能水平的主体,借助思想、观念、意识和语...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作为启蒙的产物,从一开始就与启蒙纠缠在一起。马克思对于自我意识哲学、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批判,同时也是对于启蒙以来的平等、自由、博爱等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实表现的反思。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作为其对于启蒙"治疗"的重要一环,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启蒙遗产和精神的继承,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是后启蒙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社会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份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掘这一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关于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社会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切呢?能否把社会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等同起来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科学的社会精神生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提出的。他们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相似文献   

14.
青年马克思对思辨哲学的批判是理解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维度,以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为中心对青年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解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强调理性的批判作用,认为物质是没有内在动力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批判思辨哲学,经验视阈开始绽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深入反对思辨哲学的同时陷入人与自然的本质同一;《神圣家族》以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基础实现了现实基点与批判意识的初步融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通过实践概念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生产概念体现了唯物史观的成形。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不仅明确地指出社会生产包括了精神生产,而且明确地指出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它“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其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把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也归在精神生产这一领域之内。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精神生产问题有过不少论述,这就给我们研究精神生产问题指出了原则性的东西。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写出有关精神生产方面的专著,更没有专门为我们社会主义精神生产问题留下对号入座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精神生产的一般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夏昌奇 《江汉论坛》2003,2(11):49-52
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的三大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是马克思思想成形的十分重要的准备阶段.这一时期,马克思受到各种思想观念的撞击.通过批判,马克思开始找到并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并深刻地影响其后的思想发展.《手稿》是马克思这一时期思想急剧撞击的文本记录,显现为马克思三大批判的雏形.  相似文献   

17.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物化意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危机”的根源“物化意识”是资本主义社会“物化”存在的反映。卢卡奇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发,对弥漫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现象作了深入分析。1.“物化”存在及其表现。卢卡奇认为,所谓“物化...  相似文献   

18.
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概念的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概念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理论家特拉西最早提出来的,不过当时他所界定的含义是一种对真理的认识。19世纪,马克思又提出意识形态的理论,认为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20世纪的阿尔都塞重又考察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实践,是对人的意识的加工。而且他用结构主义的视角,从科学、历史、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19.
刘建梅 《云梦学刊》2011,32(4):95-98
《重生》是当代英国女作家巴克1991年出版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小说,描写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中的战争规约对人造成的压抑,探讨人如何摆脱精神困境的重生之途。战争规约中对男子汉精神的期许和战争正义性的期许给参战军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造成"弹震症"的发生。小说通过里弗斯医生的治疗过程强调了个人的本真意识,即"回忆性意识",并通过重建个人叙事形成与上述传统意识的对话,进而突破人们意识中传统价值观的牢笼,认清战争与人性对立的本质,重新获得精神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赵而雪 《理论界》2013,(1):16-17
自然概念是马克思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马克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论夯实根基,对自然概念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摒除了对自然的神化,升华为含有"格式塔"思想的自然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表征"格式塔"思想的自然观。马克思的这种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篇中有清晰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