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的建构与解构——从美学原理中的三大问题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 《晋阳学刊》2011,(6):57-62
美学原理中有三大问题,美是主观的,同时又有客观性,美是有个人性的又是有共同性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解决在于第三个问题,美的建构与解构,理解了美的建构与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形成,客观化、普遍化、符号化的问题,理解了美的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差异和变化。审美现象学,美由个人性到普遍性的过程,美的建构与解构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西方的生态型美学包括三个领域:环境美学、生态批评、景观学科,后一领域为中国美学界所忽略。西方生态型美学中的"景观学科",从词源上来说是希伯来传统和印欧传统的交汇,从思想上而言是荷兰风景画到英国园林再到美国的lA学科和德国的LE学科的交汇。西方生态型美学中的环境美学,是在批判艺术美学的"如画"思想中产生出来。如画的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实验室型和分割性的,而环境美学的审美新范式是要回到自然中人与景的互动,在这一互动中让人与景都重回到生态状态。  相似文献   

3.
在景观研究领域,景观设计师基于专业知识进行评估,社会科学家以公众偏好作为研究的基础,二者已经形成了一种庞大的知识基础,并且为评估与管理景观的视觉特性提供了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主导的风景美学立场限制并忽略了自然美这一观念;对诸如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等景观的生态价值而言,风景美学甚至可能是有害的。这一审美—生态冲突的状态迫使景观感知与评估方面的工作开始寻求另外的途径——即建构生态美学,以更好地理解与管理景观的审美价值。这种生态美学旨在探讨景观研究中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问题,它融合了自然科学、自然审美哲学、生态艺术与设计以及景观感知整体性研究实践中的诸多观点,倡导一种全新的景观审美感知模式,为推动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原则与指南。从生态美学角度来解释景观感知与评估已经引发了一场精彩讨论,内容涉及人类审美反应的本质、在人类头脑中灌输生态审美的能力,以及与此灌输活动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西方美学、审美教育与生态美学——曾繁仁教授学术访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曾繁仁先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由衷喜爱和有一股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因此大学毕业后就毅然步入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机组成部分的美学与文艺学的学术殿堂。他认为,对西方美学的研究主要是为了对西方美学进行必要的学术借鉴。这不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将一切美学现象都放到一定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而且应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坚持批判地继承与洋为中用的方针。西方美学有其特殊的思想智慧,对于建设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意义重大。他还认为,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审美教育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其目的是培养学会审美地生存的一代新人,使之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他人、自然与自身。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也使美育成为我国新世纪极为重要的人才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美育作为人文学科主要凭借的是人文学科的"个体经验"研究的方法与途径。曾先生还认为,当代人类社会已经由工业文明转变到"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的情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由对立改造转变到共生友好,因此生态美学观的产生就成为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他进行生态美学观研究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在“解构”与“重构”之间——美学命运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伯海 《学术月刊》2012,(3):107-116
两千多年来的西方美学经历了从"有美无学"到"有美有学"再到"有学无美"以至当下企图彻底"消解美学"的演变过程,呈现出解构与重构不断交替的发展轨迹。其间形成了某些基本的趋势,如在美的本原问题上由实体论转变为非实体性的生成论,在审美活动性能上由他律论经自律论而演进为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取向,以及美学学科自身由"形而上学"的一分支转向"形上"与"形下"两个方面的互渗,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经验。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建设是在接受西方美学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行程的,百年之中也经历了多次解构与重构的交替,有自己独特的处境与问题,而今面临新一轮的抉择。当立足于本土实际,大力开发民族传统的思想精华,广泛吸取美学史上的经验教训,为美学学科的今后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玉能 《云梦学刊》2000,21(2):57-65
本文认为,90年代在中国热闹一时的要求超越实践美学的种种观点,对于实践美学未能作出公允全面的评价,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读、误释、误解的基础上,给实践美学贴上了“传统的”(古典的)标签,而不知实践美学正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超越性和开放性,而成为一种超越传统美学的开放体系,而且正在开辟着更加广阔的通向美学奥秘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30年来的西方美学研究在通史和断代史书写、范畴史梳理、重要人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西方美学的研究还存在巨大的可开拓空间.本文就西方美学研究中的美学对象以及美学思想与意识形态的关联等问题提出了疑问.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美学主要由韦尔施、费瑟斯通、鲍德里亚、舒斯特曼、曼德卡的言说中体现出来,日常生活审美化,其要点有三:一是由艺术与生活在历史演进中的交汇而形成;二是由形式观赏与功利内容相结合而形成;三是日常生活美学形象同时异化成为后现代的仿象。由对这三点的不同读解,形成了日常生活美学的不同立场和对之的不同褒贬。  相似文献   

9.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引发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由于其研究过程注重以"他者"的视角来反观、诠释和重构文化,使其既具有对文化的人文关怀,又具有应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因此成为了"非遗"研究的基本学科起点。以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对"非遗"进行发掘、解构和重构,实现民众对"非遗"及其生态系统的有效认知,搭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是包括人类学在内的"非遗"学者群体应有的义务和必须承担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生态型政府"是近几年中国行政学界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这一学术概念的现实性体现为:它既是对"生态反思"思潮的应和,也是"生态责任"语境下政府理念的适应性变革.它的学术性既表现为是一种策应"生态行政学"的理论话语,也是我国政府应对"生态困局"的理论探寻.它的理论建构倡导的是"生态价值优先"的主导价值追求,并通过"观念培育"与"制度建设"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方牛 《天府新论》1999,(3):94-95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转型后“文化热”的逐渐冷却,原本热门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也渐渐冷了下来。显得有些寂寞的中国美学史研究,经过了这些年若干学者的爬梳,“从孔夫子到不卜中山”,二千多年间的美学思想家们的思想被一遍遍清理过、研究过了。特别是自80年代陆继出版了几部中国美学史著之后,中国美学的研究如何发展、深化,已是一个棘手的难题.也难怪有人认为中国美学研究面临危机,而不少人则转向90年代热闹起来的审美文化研究。然而,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热闹之后,是更冷静更深入更踏实的研究。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的《审美…  相似文献   

13.
陈学祖 《江汉论坛》2003,2(5):78-8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学思想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入并渗透到中国知识界,引发了中国知识界自觉的美学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诗歌美学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催生婆,在中国诗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西方美学思潮成为中国诗学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衍变的外在动力和契机。本文主要论述“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概念、时间界域、思维路向及其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美学虚事拓展向政治实事,这是美学生活化和政治艺术化的双重努力.当代文学文本的政治美学研究并未做出切实的回应,原因之一在于以文本美学或先验美学取代政治现实的思考.现代政治哲学的主流是自由主义的“程序宪政学”,其局限或称其限度之外的场域可望通过“审美共通感”的探讨来达致审美共同体的构想.故而,文艺政治美学的想象不能成为美政现实的替代.这是现代性反思的题旨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概述人类创美实践的启始历程之后,结合黎族从"树皮布"的制作,到纺织时代"广幅布"的生产,以及后世"盘斑布"、五彩的"黎单"、"花被"及"崖州龙被"的先后问世,论述黎族在实用与审美结合的创美实践中,所创造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学术研讨会的总结和综述为学术文体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时下盛行的简单罗列会议议程的浅描模式和远离研讨内容的过度阐释模式,均无法解读出学术研讨会所蕴含的意义,也使学术研讨会的总结和综述这一文体的学术价值丧失殆尽,成为缺乏确切所指的例行性公文,无益于学术的繁荣与进步,故需进行解构,使之回归其概括与阐释学术研讨会的功能原点,进行以研讨会的主体内容为基点的综合表达、整体概括和内在价值的深层阐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