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初,宪政和宪政体制建设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获得很大发展,其宪政化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已成为世界之大趋势.受其影响,新民主主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其已取得执政权的局部地区依法执政的宪政意识已经开始显露、孕育,并融入了党在新民主主义宪政的执政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
3.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两次历史性的挫折后,在抗日边区提出了民主、团结、抗战的口号,继承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民主宪政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指导下,结合边区的实际,提出了以“三三制”为特征的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并付诸实施。它的实施揭露了国民党假宪政的欺骗,树立了真正民主宪政的榜样;增加了人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推动了边区民主政治建设;从实践上完善了新民主主义民主宪政的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宪政的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如何理解和定义"宪政",作者认为并非不证自明。文章首先比较了中西法学家对宪政所作的阐释,并考察了宪政文化的历史背景,进而认为现代宪政的概念模式应当是自由、民主与法治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5.
宪政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西方政治学说和宪政理论中,宪政论的核心问题是对政治权力进行限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法学界对宪政的解读呈现出多种话语。宪政是以良宪为前提,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因此,把握宪政的真谛,必须剖析宪政与宪法、民主、法治和人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主宪政与精神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各个领域和层面,其中民主宪政与精神文明具有内在联系:民主宪政是精神文明的高级形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同时民主宪政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学者对宪政概念的阐释都呈现出多重视角.所不同的是,西方学者对完政概念的研究往往从单一维度进行,小切口而深分析,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元素;中国学者之宪政概念往往是一个整合性概念,多维度但欠深入,有必要予以反思和整合,进而重建.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基础,以民主为基石要件,以法治为制度框架,以控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核心主线,以有限政府为基本精神,以人权为终极目标,以程序为实现方式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8.
古典宪政的历史局限性造成其具有天然的缺陷,这些缺陷导致古典宪政秩序在面对21世纪的人类新秩序时,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形成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必须重构宪政理论,确立党权、政权、法权为支柱的现代宪政秩序,以便构建一个新的宪政框架,使宪政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实现新世纪的人权保障体系,避免公权对人类利益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宪政维度下的政党与政权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实现其共同或相近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而谋求通过选举取得和巩固政权,由其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合法的政治组织。政党为取得和巩固政权而建立,能满足一定社会中不同利益团体维护自己利益的需求,政党制度为政党取得和巩固政权或干预政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在宪政体制下,政党取得和执掌政权具有合法性、间接性和暂行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宪政的精神     
宪政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从法理学上说 ,权利和自由是宪政的核心 ,民主是宪政的基础 ,法治是宪政的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应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宪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宪政理论的变迁--从民主与宪政关系层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主与宪政关系的角度看,宪政呈现出来一些新的理论动向.这包括其方法基础、新的人性理念、权力制约主体的非正式化、正式权力制约与非正式权力制约之关系和对经济社会领域的关注等方面.这其实也是政治理论总体性发展的一个具体表现.但是,宪政始终要以民主为内核,在各自的变化中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12.
工农民主政权与抗日民主政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两种政权,作为新兴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二者在党的领导下都取得了政权建设的伟大成就,在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本文主要对二者的政权建设进行比较分析,以求得其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抗战期间中共与民主宪政运动的互动关系。认为:中共不仅为国统区民主宪政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途径,保证了民主宪政运动的健康发展,而且牢牢抓住宪政这面旗帜,团结、教育和锻炼民主力量,形成了对国民党统治的多方位冲击,为后来中国政治的进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的宪政价值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经济法是如何以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为目的,从经济民主方面,以及从维护根本经济制度等方面体现宪政价值的。在经济法的自由、公平和发展的价值实现,健全和完善经济法制度体系,加强经济执法和完善经济司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19世纪末起,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对宪政理想的不懈追求,然而,这一理想在旧中国是根本不可能得到实现的。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中国才能走上真正的宪政之路;只有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中国的宪政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阔,直至到达理想的彼岸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民主与宪政范畴的分析入手,主要论述了宪政与民主的辨证关系,包括紧张关系和互动关系。笔者认为宪政与民主的互动关系是民主是宪政及法治正当化的先决条件,是宪政合理构成的依托;民主是宪政实践的核心内容;确认并维护公民的民主始终是现代宪政的基本职能之一;民主与宪政应相互推动,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17.
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基督徒群体面对动荡的时局产生复杂多样的心态。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尽管中国基督徒与国民党政要有着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上的联系,但对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心态与立场却呈现不同分化。他们或接受进步思想继而批判国民党、迎接新政权,或保持中立、谋求和谈,或仍然视南京国民政府为正统并为之效力。  相似文献   

18.
民主、宪政民主与宪法诉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民主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表达意愿的自由,实践民主则意味着只能有部分人或所有人的部分意愿可能转化为现实的法律或政策,宪政民主既在法律上强调对“每一个人表达意愿之自由”的尊重,又在事实上承认每一个人表达意愿之自由都有被忽视之可能,甚或有被约束之必要,还在实践上致力于让每一个被忽视的意愿都有通过宪法诉讼而获得救济之机会.正是在宪政的意义上说,宪法诉讼是民主之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如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重要的二级学科已有十年,但作为这一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提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在学界仍然存在不同的解读。分析研究党的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认识,梳理并评析学界已有观点,并从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四对范畴入手整体性地厘清其科学内涵,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20.
论宪政与知情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立法,公民的知情权尚无法得到来自于法律特别是宪法的有力保障。而让公众了解与个人切身利益或社会全体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政国家特征之一。因此,全面建立公民的知情权保障机制和国家机关的信息公开制度应当成为我国宪政建设中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