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蔡敏  石寿河  扶庆 《21世纪》2013,(Z1):3-4
继"表叔""、房叔"、"雷人"等一批违纪腐败官员因网络举报落马后,近期又有人士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地方高层官员,引发更为强烈的关注。观察家们指出,互联网上正在掀起一股力量无可估计的反腐热浪,并倒逼反腐制度创新。中共十八大之后,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的决心,中国"网络反腐"多处开花,20多天之内,十多名被  相似文献   

2.
李楠楠 《21世纪》2013,(10):64-64
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引来各方关注。而在此之前,一批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和主流商业网站相继开设了网络举报监督专区。网络反腐“正规军”正在加快建设。一些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认为,网络反腐“正规军”畅通了民意沟通渠道,搭建起群众监督平台,对进一步推进和规范网络反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成功 《今日南国》2007,(13):72-74
海南亿万富豪孟克非,因举报"蛀虫"而被无辜判处4年有期徒刑,但是他坚称自己是"反腐英雄"。终于,在中央巡视组的强势介入下,冤案得以昭雪,他举报的涉贪官员、原海南省科技厅厅长刘须钦,因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三项指控,涉案金额达700余万元,站在了被告席上。在近4年的时间里,孟克非称自己为举报反贪,至少花去了1000多万元。在普通百姓眼中,像孟克非这样的"大人物",举报反贪如此艰难,不仅要耗费巨资,甚至还要身陷囹圄,扳倒的也仅仅是一位已经退休的厅局级官员,不由得使人感叹:反腐的成本真是太高了,已经远远超越了普通百姓所能承受的"成本底线"。  相似文献   

4.
核心提示:春节前集中通报多名被“双开”省部级官员,春节期间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一手抓作风问题,一手高压反腐,中央纪委这个春节“有点儿忙”. 数据显示,从大年三十到初五,中央纪委共收到网络举报1818件;2015年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650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06人;2月中旬,中央纪委集中通报处理1名副国级官员、8名省部级官员. “这表明中央查处高级干部在加速,同时也表明,无论是反腐败还是解决‘四风’问题,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没有完成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说.  相似文献   

5.
网络反腐举报作为一种新型的反腐举报形式和渠道,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应用。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网络反腐举报的内涵、途径、优势、制度缺陷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表明,当前学术界对网络反腐举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对较多、较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对网络反腐举报制度的基础理论、内在机理、运行规律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在基础理论研究、信息技术运用和研究视角、方法等方面不断拓展,以进一步深化网络反腐举报制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延英 《中华魂》2013,(11):64-65
反腐新风劲吹,网络身先士卒。一些“问题官员”因网络曝光受到相关部门查处落马,从抽“天价烟”的周久耕到“表哥”杨达才,从“房叔”蔡彬到“不雅视频”主角雷政富,一个个都像妖怪碰上了照妖镜一样原形毕露、  相似文献   

7.
公众网络反腐行为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成都地区的调查数据对公众网络反腐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公众网络反腐还处于初期阶段,即处于感知层面,深度介入网议和举报行为的发生率较低,对举报的处理结果满意度不高,公众对网络举报方式比较认可。对相关变量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拥有党员身份、具有网络举报经历、主张举报承担道德责任而不是法律责任、腐败现象损害自己或所在单位利益的公众采取网络举报方式参与反腐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此外,政府明晰的网络反腐态度和政策主张以及主流媒体明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也更有助于公众采取网络举报方式参与反腐。据此可制定促进公众参与网络反腐行动的举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博弈论思想,通过对政府官员和纪检人员两个博弈方的静、动态博弈分析,求得两个博弈方的最优策略组合:只有给予纪检人员更高的激励以及降低其反腐成本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反腐,同时应加大官员犯罪成本。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分析官员互相监督机制在反腐败中的作用,可以预期,在目前没有实现高薪养廉的情况下,将官员反腐与职位升迁相挂钩,能够促进官员互相监督机制的形成,逐渐构建起完善的反腐机制。  相似文献   

9.
公众腐败存在的证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角度,对“腐败”一词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腐败”不仅指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还有社会公众的腐败行为,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使我们的反腐斗争不能彻底进行。因此有必要对公众腐败现象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2013,(4):15-25
2013年1月22日,检察日报社发布《法治影响生活·2012中国法治蓝皮书》,盘点了2012年影响中国百姓生活的法治事件和法治人物。其中包括人物篇、法律篇、民主篇、倡廉篇、反腐篇、热词篇、网络篇、公益诉讼篇、舆论监督篇、财经篇、文化篇和传媒篇。其中,在蓝皮书反腐篇中,自称“被迫受贿”的城管队长王宝林、骗贷7亿的农商行高管田军、北京市顺义区李桥镇原党委书记李丙春等一批贪腐官员落马敲响了反腐警钟。蓝皮书提出,目前炙手可热的微博,已成反腐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11.
通过整群抽样方法对729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度比较高,近年来的反腐措施和反腐成效都受到了大学生比较积极的评价。官员作风、腐败感知、反腐力度显著影响到了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并认为亲戚或家人遭受过政府不公正对待与政府信任显著负相关,而“三公消费”和奢靡之风得到遏制等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当前的改进作风和强力反腐显著影响到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相对于遏制“三公消费”等措施而言,官员为民办实事、作风亲民、政府回应等作风的改进更能提升政府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反腐成为公民实施监督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有效打击腐败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如网络反腐中的言论自由权与政府官员的隐私权之间极易产生冲突。如何平衡和协调好网络反腐和官员隐私权之间的关系,保护因网络反腐而受到侵害的官员隐私权权益,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对于网络反腐与官员隐私权的协调保护,应坚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利益平衡原则和比例原则,并从限制官员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增强公民对官员隐私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等路径保护官员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从严治吏与强力反腐赢得上下交口称赞,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但隐性福利少了、权力空间小了、监督问责严了,也使相当一部分官员不适应,心态有些不稳定.这种摇摆,按照程度由轻到重,表现为“郁闷”、“顾虑”和“害怕”,从中可大略一窥如今官员的“心情”.  相似文献   

14.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治理腐败问题,是制度反腐的必然之举、廉政建设的有力保障。但在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面临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困境。本文用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分析了部分政府官员对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阻碍作用,并建立了“跷板”模型,结合博弈论,具体分析了官员作为理性“经济人”,对中国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困境的原因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网络反腐信息的披露和曝光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在法律和制度层面,将网络披露和曝光反腐信息的行为视为举报之一种,肯定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赋予其规范意义和制度功能,既符合举报制度的法律解读和政治意涵,也是应对腐败案件特性和国际反腐运动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应该针对非正式网络举报特点,建立舆情收集分析和线索核查机制;确立合理评价和鼓励原则,理性规制和引导网络举报相关行为;制定《举报法》,完善网络举报法律制度,规范保护网络举报。  相似文献   

16.
王俊 《今日南国》2013,(10):9-9
“证实得最主动的是情人,揭发得最坚决的是哥们。”全同检察业务专家姜德志曾如是总结贪腐案件。与此对应,来自官员配偶的揭发举报并不算多。就现有案例看,高官落马后,大多数妻子还是顾念夫妻情分,庭审上的“反目”和“自保”,确有出现,但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7.
源于瑞典的“阳光法案”,也称“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被公认为反腐利器,被很多国家借鉴。我国自1987年开始提出“阳光法案”以来,已有20多年时间,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阳光法案”的难产。但财产公示制度是大势所向,虽困难重重,但在我国仍处于逐步推进中。本文将就“阳光法案”的兴起、对反腐的价值及在中国实施的进程、困境及出路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举报是一只令人不敢轻易去触摸的剌猬,即使匿名举报.也怕遭人报复讳莫如深。而辽宁沈阳“举报硬骨”姜焕文,不但坚持实名举报,还大张旗鼓地办起“中国举报网”,广征全国举报线索。这位“中国第一职业举报人”在刀尖上独舞,现已成功举报近4000个案子,获得举报奖金20万元……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腐败行为是有成本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腐败行为是腐败官员作为“经济人”角色的一种“自觉”活动,但由于腐败破坏了经济系统既定的帕累托状态,损害了效率和公平,因而腐败被经济学认为是可“理解”但不可“容忍”的。现行的反腐措施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的实施也是有成本的,这或许不是最优选择,经济学家更希望找到一种制度能够“经济学”地“内化”腐败,使腐败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20.
从小学教员、公社书记,官至省长、最终成为掌控25万亿国资的“大管家”,出身寒微的原国土资源部部长田凤山是标准的“草根官员”,他的仕途一路“顺风顺水”,且一度口碑不错。但事实上早在数年前,这位高官已经被洞察内幕的民间人士,编排进一出热播的反腐电视剧《大雪无痕》,并且是一个“腐败人物”的原型。现在来看,这名正省部级官员,其人生角色转换之变幻莫测,确实耐人寻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