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三虎  李佳 《探求》2012,(4):5-11
广州新型城市化战略意在强调探索广州城市发展新路子,促使广州重新回到世界城市之列。这一战略表明,广州必须把握新型城市化的结构转换方向,体现历史和环境保护、文化实力提升、创新动力和社会发展等新的空间形态要求,以世界先进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为目标,采取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动力要素注入和回归市民生活三条路径,以相应公共政策促进美好治理、持续发展和和谐繁荣。  相似文献   

2.
郭艳华 《探求》2013,(4):10-17
新型城市化是广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是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城市化。当前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已到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面临着二元结构和体制严重制约和束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差距扩大、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农村改革发展滞后、城乡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主要挑战。基于城乡和谐发展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实现路径应突出一个核心、两大重点、三大支撑。其中,一个核心即提升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两大重点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大支撑即产业发展互补、空间发展融合、社会发展和谐。  相似文献   

3.
张晓蔚 《探求》2012,(3):5-7
走具有广州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对广州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总结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广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对策建议,为广州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恒瑞 《探求》2012,(6):5-7
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文化引领,而文化引领的核心是价值观引领。“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导向,倡导和发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浪潮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要顺利推进和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认清和谐的公共舆论环境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正确分析广州公共舆论环境面临的挑战,积极构建能够畅通民主渠道、整合民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6.
梁文政 《探求》2012,(3):8-12
从2006年以来广州市主要经济统计数据来看,当前广州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实现战略性基础设施、战略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发展平台的重大突破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但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服务业就业人口偏少,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企业创新能力偏低等不利因素也影响着三大突破的实施。因此,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抓好战略性信息基础设施和战略性信息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7.
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法律问题,需要厘清所面临的法治问题,使新型城市化建设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因此,探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法治问题,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加快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市化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朝霞  孙琪 《探求》2012,(5):12-19
从文化和生态美学的视域来看,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相处、和谐共生是打造生态城市、建设幸福广州的题中应有之义。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就是要构筑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点的生态城市,美化优化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城市环境。在新时期,广州要重视挖掘、继承、转化岭南文化传统的生态精神,努力推动“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谢伟 《探求》2012,(6):13-15,23
平安建设作为新型城市化的基础环节,不仅要直接回应新型城市化面临的诸多社会管理问题,而且也要为新型城市化的整体推进提供保障。天河区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在新型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环境容量接近极限、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公共服务适应不了发展需要等一系列难题。面对这些“成长中的烦恼”,必须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眼界和更得力的举措,统筹推进各项改革,发挥政法系统的统一力量,形成平安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天河区成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排头兵。  相似文献   

10.
法治既是国家的政治理想,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划分是理解法治这个综合性话语体系的重要工具。当下,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阶段,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必然要求所追求的法治是一种实质法治。当前,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人权司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改革体现了实质法治正在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刘建金  彭诗升 《探求》2013,(6):45-48
生态伦理学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审视人与自然的主客关系,反思城市化的得失与走向.新型城市化的要义是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生态伦理学有助于我们从形而上的层面理解和把握并自觉推动新型城市化发展.在城市生态伦理的建构中,政府是主导,企业是重点,个人是基础,而本土化取向(包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态伦理建构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13.
严励 《学术交流》2012,(12):10-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社会管理体制的新格局,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其中,"法治保障"已经成为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社会管理创新步入了法治的轨道。法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和保障。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法律开辟道路,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律保障,使其具有合法性、权威性、可预期性、可操作性;社会管理创新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和巩固创新的成果,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可持续发展。法治是调整各社会主体协同治理的稳定器,用法律界定社会主体的权力(利)边界,规范各社会主体的行为,形成多元治理的格局,依法调整社会主体的关系,保障各社会主体循法而为,依法而治。法治是社会稳定的安全阀,法治是民生建设的助推器,法治保障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元素,标志着社会管理目标更加明晰:善治社会、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4.
王敏敏 《探求》2012,(6):8-12
新型城市化发展是一种新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在新型城市化条件下,社会管理体制与一般城市化条件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存在差异。本文在分析新型城市化条件下,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探寻了从物本型社会管理向人本型社会管理转型,从行政型社会管理向法治型社会管理推进,从强制型社会管理向自觉型社会管理演化等新型城市化条件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逐步形成了由多元利益主体、多元利益客体、多元利益意识与多元利益追求有机构成的多元化利益格局,该格局中各种利益交织共生,彼此制约影响,甚至产生矛盾冲突。由于解决利益矛盾的理念与制度缺失,多种利益矛盾的激化风险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催生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有效防控群体性事件的根基在于理清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和公民集体行动这三个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构成要素的现实机理与逻辑关系,从而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演进过程与症结所在,进而为预防与化解群体性事件找到法治思维进路,即以利益保障为要旨,将社会多元利益、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与公民集体行动纳入法治轨道,把法治作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现代制度的秩序保障与支撑,赋予法治以确保利益的有效保障与公正分配的重要使命,通过法治精神的引领与法治秩序的规范,促进三个要素的法治脱胎于有机协调,构建法治关怀下的和谐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6.
魏晓春 《唐都学刊》2015,(2):121-123,128
中国60多年法治建设的风雨历程,充分证明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详细绘制了"法治中国宏伟蓝图"。要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在全社会倡导法治精神、培育法信仰。只有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实现良法善治,才能确立法治公信力,促成社会公众法信仰的生成,而法信仰是实现法治的重要保障,培养法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2):61-65
生态移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贫困人口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效应。但随生态移民的推进,政府与移民之间、移民与移民之间、移民与原住居民之间难免会发生涉及安置补偿、就业教育和邻里关系等方面的纠纷。在生态移民中,存在权属确定、管理协调、救助保障等诸多法治需求,为保障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进行,化解移民安置中的社会矛盾,实现政府与移民的双赢效应,有必要将法院的司法服务工作与之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法院的司法协同和司法救助职能。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5):38-41
实践中屡见不鲜的命令式、运动式征地的城镇化与深圳曾经发生的城市化转地极为相似,不同的只是农地国有化规模和程度的差异,这种极具功利色彩的做法有悖于新型城镇化的精神内核。从两者所处法律与政策环境、利益冲突解决机制和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自我消解功能等方面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切不可效仿深圳城市化转地模式,而应走有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姚亮  王滢 《学术交流》2005,(4):102-105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以及生态环境资源脆弱不堪的现状,同样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了谋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东北三省应将生态环境资源立法纳入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轨道,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法制化开发机制,包括依法调整各方利益关系,明确项目责任制度,明确公民的生态环境权,并逐步实现立法、执法和司法体制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人的具体问题。立足于城乡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以人的具体处境为研究导向,从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切入,能够从中观层面去理解"人的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人—地—事—权这四个基本维度,分别对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法治保障、城镇化建设中的地权法治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多元化权益救济体系四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研究这些重要问题应立足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实际经验,摆脱既有的价值观念束缚以及西方城镇化理论的思想藩篱,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影响各种问题的机制性因素,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给予有效回应,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从而推进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