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1世纪》2013,(6):26
编者按这是一个被炒着的话题,令热相夹。冷的是现实的抵触,热的是现象的冲突。"不管红绿灯,凑够一撮人就敢走",这种被称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做法,这段时间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共同关注。这种现象几乎不间断地在每个城市路口上演,而在村道、城郊接合部可能更为频繁。我们在指责行人"从众心理"甚至上升到道德谴责的同时,是否想过行人为什么这样过马路?有人认为,"中国式过马路",最大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路权分配以及信号灯设置的"无礼",也有一些刚刚进城的新市民,对信号灯的"无视"。在一些本该设置方便行人的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的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行人无视交通信号是明目张胆地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不管是批评教育还是适当的经济处罚都不为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远不是一句行人"有规不遵"便能解释。一些城市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设置不合理,道路发展更多的是为缓解机动车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拥堵而考虑,造成了"中国式马路"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过马路”反映出当下部分中国人守矩美德的缺失、生命敬畏的缺少、义务道德的缺乏等道德问题;“重私德,轻公德”思维惯性的影响、效率“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社会转型期的心理焦虑是“中国式过马路”伦理之殇的诱因: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以法律呵护道德、加强舆论宣传与监督、重视道德教育与践行,提升交通参与者的素质德行,是“中国式过马路”道德治理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刘少才 《社区》2014,(22):60-61
有两个国家的交通安全给我的印象最深,一个是澳大利亚,一个是加拿大。在加拿大,行人过马路,有STOP牌子的路口是最安全的,因为任何车辆见到STOP的牌子,必须停车,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确认没有行人通过后,车辆方可通过。  相似文献   

5.
姚炎中  李丽 《21世纪》2013,(6):27-29
最近,报道一提起"中国式过马路"就会让记者想到最初的那条微博。微博图片上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由此而引起的"整治风暴"也随之在各地展开。曾有多年交警执法经验的北京市公安局冯庆凯警官在接受《21世纪》采访时表示,"中国式过马路"久治不愈,除了行人"法不责众"的心理,更多是因为一些行人对交通规则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式过马路这一社会现象引发了社会共鸣。人们倾向于将这种群体行为理解为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但如果是处于相同社会环境下的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习得的社会行为,就不能仅仅从公民个体素质方面来理解这一行为。而应从更深层次的文化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一社会现象。文化学家泰勒指出,每一群体、每一社会都有一套显性的或潜性的行为模式。这些共同的行为模式叫做文化。个人的习惯模型是由适应既成的习惯模型形成的,即人的行为就是文化行为,文化对人的行为具有塑造作用。因此,本文基于高低文化语境理论来解读隐藏在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民生为本位的现代化,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生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华优秀传统民生思想为文化根基,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经验为思想基础,借鉴西方大国民生经验教训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理论,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历史底蕴。人民当家作主的民生政治理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民生经济理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民生文化理论、和谐稳定的民生社会理论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民生生态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民生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内容。基于“民生”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民生思想进行理论阐释,研究分析其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根基、把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样态,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民生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萧娜 《今日南国》2006,(16):14-17
从2006年4月底开始,上海启动了“强化变通整治、践行交通文明”的行动。这次是动真格的了:不仅对一些顶风闯红灯且拒不接受处罚的行人按有关法规进行行政拘留,近日,更派出交通协管员,抓拍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的行为,并公开曝光。现在,上海的1900多万人正在重新学习如何正确过马路。其实不仅仅是上海,几乎所有城市的道路上大家都会看到许多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等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人,甚至你可能就曾经是这些人中的一位。闻红灯被很多人视为一桩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它却能折射出很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要求与实践意义。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也是走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程,这一历程经历了“革命求富”“建设谋富”“改革致富”“脱贫共富”四个阶段。在新征程上,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走出一条迈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总结历史经验,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国家的强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鲜明特色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自然观同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国情和世情创造性结合的时代表述,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意蕴、生态目标和生态路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分别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关于生态问题的本体构境、价值构境和实践构境。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筑牢“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绿色发展基调,着力保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民生福祉,不断厚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优质环境条件,增强全体人民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责任担当。理性审视和精准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蕴和价值,以生命共同体的思维方式促进现代化建设理念的生态化,以利益共同体的伦理变革实现现代化建设制度的生态化,以发展共同体的实践要求推进现代化建设行为的生态化,以生态化赋能现代化,从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式现代化是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进程。人们在关注物质世界和物质丰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要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内涵是什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路径是什么?这是我们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后迫切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侧重阐述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公安部最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中领和使用规定》将违反道路交通信号灯通行的违法记分由3分提高到6分,引起社会公众热议。该《规定》在立法程序、立法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诸多缺陷,体现了官员性善、好政府、政府父爱主义与“治乱世当用重典”、以罚代管的法律工具主义,而且难逃“部门立法利益化”之嫌。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科学性,维持道路交通的良好秩序需要整顿道路状况、做到交通信号的统一与规范化、对交通违法者的公平执法、非机动车与行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等等,不问客观情况一味地加重对机动车驾驶入闯红灯的惩罚力度,两次即注销驾驶证,违背了广大机动车驾驶人的期待可能性,容易催生花钱消分、权钱交易的腐败。  相似文献   

13.
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把握好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是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的关键。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立足点;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标;坚持人民至上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走和平发展道路”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既面临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难题”,也面临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难题”。坚持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与提升党的领导能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人与自然、人与人、政府与市场的矛盾等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新解,坚持人民民主和自我革命是破解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难题”的密钥。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硬核”,由“硬核”内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等核心理论主张是破解世界共同特征“难题”的中国方案,自我革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常青”提供了思想指引。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长效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关切民生:走向当代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既是一个当代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执政党的一个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以广大劳动人民的民生为价值目的的思想体系。在当代中国,继承、弘扬和实践马克思关切民生的思想传统,在一定意义上,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我们的民生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和增进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6.
高永 《中华魂》2013,(17):14-17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把共同富裕目标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什么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才能尽快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走好共同富裕的道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为物质文明的发展,也体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精神力量是民族、国家、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在精神上逐渐陷入被动局面;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实现了“伟大觉醒”,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从精神被动逐渐转向了精神主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尤其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使中国人民逐步重建了“精神自信”;新时代以来,党在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基础上,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标志性成就、实现历史性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正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国人民精神面貌实现了从“精神被动”到“精神主动”再到“精神自信”与“精神富裕”的历史性跃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能否超越西方模式的现代化,特别是能否规避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陷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西方现代化最大的弊病在于“目中无人”,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是解放人、服务人和发展人的现代化。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发展的现实和谋划的蓝图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它是跨越西方现代化陷阱的根本所在,保障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化险为夷”、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9.
人民健康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健康中国的鲜明底色。从价值特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健康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健康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巨大的健康保障。从价值实践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健康中国从拓宽人民群众健康理念的新视角、打造人民健康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活空间、推进公共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及推动新时代人民健康事业改革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实现人民健康的应然性要求。 从价值引领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健康中国夯实卫生健康治理、推动经济社会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人民、社会和国家都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夯实健康中国建设成效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此新征程上,实现一个超大人口规模国家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