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往研究多注意北魏、辽、金、元、清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的贡献,对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讨论不够充分。在十六国与五代多个政权分立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为维护“大一统”历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大一统”思想的导引下,各少数民族政权自觉接续“正统”脉络,破除秦汉以来“大一统”论述中“夷夏”身份的限制,使中国历史以从未中断的形式延续至今。研究十六国与五代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大一统历史发展贡献还可以为学术界讨论“何为中国”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事频仍,地方割据政权不断更迭。在这种形势下,偏居于甘、青、川交界的吐谷浑政权却能长治久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吐谷浑政权在诸多短命政权混战的时代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晋永嘉末,公元312—313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吐谷浑与周邻的关系问题。关于吐谷浑与周邻的一般关系,有的论著已有所论及。本文特别就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的周邻关系与其游牧畜牧经济的特色,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郭晓华  王锋平 《南方论刊》2008,(7):91-92,90
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迭相兴替,世局混乱。但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之下,十六国时期的史学继续发展。并且,受民族、政治、历史传统等影响,这一时期的史学体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城市史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的城市有着浓厚的军事色彩,诸政权为了自卫和拓展版图的需要加强了对城市的控制,一方面在一些重要城市沿袭魏晋以来的都督制和护军制,另一方面又采取了以城市取代郡县的方式管理城市。这是十六国城市史的一个特色。与此相关的是各个政权普遍的城市化,城市数量急遽增加,城市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中心。  相似文献   

5.
<正> 十六国时期的少数部族政权中,是否存在过象魏晋南朝时期世兵制度下那样的士家和兵户,这是研究十六国时期兵制的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目前还存在一些疑问。本文试图从营户、镇户及其与兵户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十六国时期的兵制作些考证和辨析。错误之处,尚祈指正。  相似文献   

6.
南凉略论     
<正> 南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在湟水流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于公元397年,灭亡于公元414年,兄终弟及凡三传,共历十八年。南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中曾移西平(今青海西宁),极盛时曾达于河西,并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7.
南燕史考论     
考证论述了十六国时期定都于山东青州广固城的南燕政权的兴衰史,总结这一割据王朝令人深省的速兴速亡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8.
十六国时代河西的局势变化和文化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内部矛盾重重,诸王兴兵作乱,酿成“八王之乱”的严重局面,王朝出现了倾覆的危机。接着,屯兵北部边境的匈奴、鲜卑族贵族乘机率军南下,先后烧掠洛阳、长安,史称永嘉、建兴之乱。西晋王朝在内乱外祸的接连打击下,终于灭亡了。北方土族纷纷渡江南下,在江左的司马氏王室被拥立上台,建立了东晋王朝。整个北方则处在战火弥漫、干戈不息的混乱局势下,匈奴、鲜卑、氐、羌、羯等少数族贵族和汉族人土先后称雄立国,建立过十六个割据政权,简称十六国。后来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割据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或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或从内心仰慕先进的文学艺术,积极接受各族尤其是汉族的文艺成果,在儒学、文学、玄佛等艺术审美层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十六国各族在与其他民族艺术审美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中,逐步完成了其文艺接受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十六国时期民族政策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矛盾是十六国时期的主要社会矛盾 ,为调和该矛盾而产生的民族政策也就为各少数民族统治者所重视。本文通过分析汉———前赵和后赵政权对晋王室所采取的不同政策 ,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体现了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出由阶级矛盾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趋势。这也使得十六国时期的民族政策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先后出现了五个以“凉”为号的地方割据政权,即汉人张氏前凉政权(301—376),氐人吕氏后凉政权(385—403)、鲜卑秃发氏南凉政权(397—414)、汉人李氏西凉政权(400—420)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政权(398—439)。五凉政权的历史,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各族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五个政权,史学界研究较多,较深入的是前凉、北凉和西凉,屡有专文发表。后凉和南凉则研究不够,多年来文章屈指可数。近有赵向群同志《秃发南凉始末》一文,对秃发南凉和它的建立者秃发鲜卑的历史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论述,这无疑是对河西五凉史,尤其是南凉史研究的一个推动。翻读之后,良有收益。但也觉得赵文在有些问题上,如秃发鲜卑西迁的时间和原因、“秃发”一词含义、秃发鲜卑与河西鲜卑关系等问题上提出的一些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有关学术研究,本文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与赵向群同志讨论,并请教于对此有研究的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12.
五胡十六国时期,我国北方变乱,诸多少数民族建立了数十个政权,其中以太行山为基本根据地的丁零翟氏是影响当时北方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丁零还曾建立统治机构和政权组织形式基本完备的魏国。其后翟魏政权被后燕所灭,其民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被其他民族所融合。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十六国北朝各民族政权竞争下的西北经济李清凌一、以世族地主所有制为核心的私家地主所有制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军阀林立,战乱空前严重。酉北地区三国属魏,酉晋短暂统一,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鲜卑、氏、羌、吐谷浑上层和汉族豪强地主,先后在秦陇...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时期,氐族杨氏在陇右地区曾建立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五个相连的地方政权,立国时间持续386年。仇池国文学的发生与陇右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与十六国时期频繁的战争及仇池灵活的外交政策密切相关。仇池国文学家迄今可考者仍有十余人,杨氐政权300余年的文坛并不寂寞。仇池国文学表现出氐人特定的文化精神,其丰富的原创性文学资源,不仅成为中国文学地图组成部分之一,也彰显出中国文学的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5.
前仇池国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历史上大动乱的南北朝时期,有五个相连的地方政权,那就是陇右氐杨在甘肃东南、四川西北地区建立的前仇池国、后仇池国、武都国、武兴国和阴平国.这五个政权从东汉末年起至公元五八○年为北周吞灭,经历了三百八十余年,与南北朝相始终。作为由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能维持如此长久的时间,在我国历史上是鲜见的。遗憾的是前代史家未能将其列入正史,《晋书》、《宋书》、《北史》以及《十六国春秋》等均漏而不载;甚至解放后出版的各种通  相似文献   

16.
东晋十六国时代,在河西先后建都立业的五凉政权,如果从前凉张氏开始经营河西的时间(公元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沮渠氏为北魏讨灭(公元439年)为止,总共不到一百四十年的历史;其间还包括了前秦后秦统治河西的一段时间,五凉政权对河西的治理,实际上只有百余年,为时很短,所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段历史。但是,就是这么短暂的历史时期,又在僻陋的河西一隅,几个割据政权还处在内  相似文献   

17.
十六国时期的"勤王"及其政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勤王"旗帜是在十六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本文以前凉、前燕为典型比较说明"勤王"旗帜出现、发展至结束的进程.通过对在不同阶段其政治功能的分析,加深了对汉族地方政权及北方民族政权政治体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十六国前秦史的研究,往往多集中在苻坚身上,却很少有人对前秦前期的主要人物苻健给予应有的重视。事实上,苻坚的伯父——前秦第二代国主苻健,就曾为前秦政权的建设、前秦政权封建化和氐族汉化的发展,以及开疆拓土、恢复前秦统治区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而此时的西域亦是各地方政权相互兼并,民族大交会大融合时期.中原虽然对西域的管理较薄弱,但却从未中断.而西域各地方政权也从不自外于中原,仍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联系.这些联系可以从曹魏西晋在西域的管理;十六国时期前秦和河西地方政权同西域的关系;北魏及南朝各政权同西域的密切联系三个方面来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20.
全书九万余字,分作七章,对东晋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五凉(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政权治下一百多年间的学术、文学、佛教、教育、艺术等文化领域的成就,利用现有史籍记载、文物遗存和出土文物等资料,并广泛吸收今人的研究成果,作了较详细的考察和深入的论述。书前有李鼎文、曹道衡两位先生的序文,书末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在中国历史上,西晋灭亡之后,司马氏在江南建立了东晋政权,北方则为混战割据的十六国对代。这时五凉治下的河西地区,文化事业出现了进步繁荣的局面,取代了中原地区的优势,成了北中国的文化中心,并对其后南北朝文化发展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