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10):98-102
体面劳动回归劳动的本体价值和人文关怀,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尊严、关照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权利公正、追求劳动者的自我价值实现,是迄今为止最进步和文明的劳动伦理形态。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建设力量和劳动主体,理应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然而,由于制度正义失缺、社会道德关怀缺失、主体现代化能力薄弱,他们在劳动中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劳动权益保障缺失,社会保障权利贫乏,社会话语权缺失,体面劳动实现困难重重。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应加强对这一阶层的伦理关怀和价值认同,积极构建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营造人道主义的社会道德环境、提升他们的主体现代性素养。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民工在城镇中工作、生活的待遇方面,而对他们原有的土地权益问题却很少注意。当城镇用工环境或国家相关政策发生变化时,农民工返乡现象增多,他们便会重新要求其土地权利(承包经营或居住),致使村内已有的人地关系产生了新的矛盾。为解决这类矛盾,在分析其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可以从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权利并将其转化为财产权利、规范宅基地流转行为、完善相关的法制建设与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维护农民工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3.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当前约有1.2亿农民进城务工。“相对于城市职工而言,农民工,就业权利不平等,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在生产劳动中,明显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在被辞退、解雇或返乡后,不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生活无保障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可以说对农民工实施了事实上的双重劳动标准”。这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工作部的一份报告作出的结论。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被严重侵犯具体体现在6个方面:就业权利不平等、就业  相似文献   

4.
在华跨国转包体系中农民工权益保护途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玫 《学术交流》2006,(11):83-86
在华跨国转包体系中,农民工权益的受损突出体现在工资、工时、健康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这其中,承包商不认真执行生产守则,农民工权利意识淡薄,地方政府官员们在考虑当地经济利益时,经常会牺牲农民工利益等,是造成在华跨国转包体系中农民工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积极探索在华跨国转包体系中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途径,应将企业社会责任、跨国公司生产守则纳入我国劳动法制轨道;充分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尽快分类分层建立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地方政策成为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武器。  相似文献   

5.
刘洋  刘欢 《学术交流》2023,(2):76-87
平台经济的发展加速劳动关系变革,成为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催化剂。不完全劳动关系在助推平台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认定标准不明确、主体地位不平等、劳动基准保护不充分、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境。对平台经济下不完全劳动关系进行法律规制,需要明确不完全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使不完全劳动关系从业者身份得到正确归类;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弥补平台经营者“算法”独决机制导致的恣意妄为的短板;加强劳动基准保护,以劳动“三分法”分层配置劳动者法定权益;完善不完全劳动关系从业者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劳动者权益保护与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双向促进。  相似文献   

6.
卢磊 《社会工作》2014,(3):94-100
作为一个新兴阶层,农民工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农民工问题也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最重要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并日益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劳动权益维护问题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S个案为例,就充权取向社会工作在农民工劳动权益维护上的应用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培育充权取向社会工作的本土土壤,并对社会工作的使命和价值理念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以生产现场为中心,以工人劳动关系为主要分析对象,是劳动过程理论的重要特征.农民工的劳资关系问题研究应该回到以马克思、布雷弗曼、布洛维等相继拓展的劳动过程理论中去.“控制”“抗争”与“妥协”,是劳动过程理论分析工人劳资关系的核心话语,有助于我们检视当下的时代变迁和中国农民工在劳动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在回顾劳动过程理论核心分析话语演进的基础上,梳理国内劳动过程视域下相关农民工问题研究,阐述劳动过程中工人主体身份的建构及在中国语境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王思敬 《社科纵横》2020,35(1):69-72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是中国"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的当然要求,也是农民工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大事。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真正实现农民工由过去的劳工权利为主转向市民权利为主的权利融入,融入的重点必须从过去的经济权利和社会权利为主全面转向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权利,且以政治和文化权利为重。由此,依靠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全面深化制度改革来拆除阻碍农民工进入城镇的樊篱,并为促进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提供便利和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中国必须加以有效解决的一个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6—2010年珠三角地区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和近年的田野调查资料,发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促进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合同期限的长期化,使得企业愿意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员工保险和福利投入,更加注重人性化管理,最终建立起一套将农民工纳入其中的内部劳动力市场制度;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策略也得到不断发展。虽然《劳动合同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集体维权倾向,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又可以缓解劳资之间的紧张,员工维权更加理性、审慎,为劳资之间从对抗迈向合作共赢提供了基础。《劳动合同法》加快并强化了中国劳动关系的"个体化"发展趋势。从"刚性"的法律制度和"柔性"的内部管理两个渠道保护劳工权益,有助降低大规模集体性劳资纠纷发生的风险,建立相对和谐的制度化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争议案是劳资矛盾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的表现,能更直接体现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我国劳动争议案件总数量、总人数、集体争议案件总数量和总人数迅速增长的主要责任者是雇主或用人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利、社会保险权利被侵犯,劳动合同问题、劳动者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比较低,是引起劳动争议的主要原因.降低劳动争议案件总数量和增长率,只有通过劳资关系制衡机制和劳资双方沟通机制的创新、提高劳动合同的规范性以及建立和完善劳动报酬保证金制度,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城市化是一个面临多重风险的社会变迁,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就是要为农民工提供进入城市的社会保障通道。我国现行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共济性较差,农民工被排斥在制度范围之外,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工城市化的冲突日益凸显。结构性制度排斥是现行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城市化冲突的根源,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形成了严格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二元结构下的就业制度导致农民工难以承担城镇社会保障的高投入,二元结构下的政策规定和行政手段更是难以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安排是化解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民工城市化冲突的有效途径。维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必须推进一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农民工城市化的壁垒。在此基础上,明确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方向,以农民工市民化为基点,改革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转移转换机制,逐步将进城落户的农民工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工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12.
"民工荒"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工荒”即民工短缺,而民工就是农民工,而且主要是指进城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主要形式。但近几年,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接近于“无限供给”的中国却出现了大范围的“民工荒”——民工短缺现象。其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工资的廉价和对农民工权益的忽视;二是劳动力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三是农民工阶级意识的萌芽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四是结构性缺工,尤其是严重缺少技工。“民工荒”客观上使企业招工犯难,但却对农民工工资的提高、劳动条件的改善、技工的增加乃至农民与农民工分化的巩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不会使农民工倒退到农民,相反对农民工阶级自身发展来说是一个健康因素。  相似文献   

13.
宋保振 《求是学刊》2023,(1):129-139
数字经济时代,不同公民之间面临的信息公平失衡不仅源于主体的技术获取和运用能力不足,而且和社会信息分化、算法参差赋权以及信息监管缺位直接相关,需要我们在技术性保障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制度性法律保障。在此法律保障中“,数字人权”可构成重要的理论基础依据“。数字人权”以数字人格与利益为依托,反映“数字弱势群体”对信息公平的诉求,并针对当下法律保障之不足,提供可操作的问题化解逻辑。具体实施中“,数字人权”一方面确立了公民信息公平权益保障的“设权保护模式”;另一方面借助道德权利、法律权利和现实权利样态,建构和完善保障该权益实现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叶亚飞 《社科纵横》2014,(8):115-119
农民工社会保障关乎到社会公平、社会安全稳定的大局,更是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着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缺失、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社会保障待遇低、农民工退保率高、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缺失等现状。要想改变现状,作为社会保障提供者的政府必须彻底转换思想认识,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支持方向,改变政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保障立法和司法建设,改革不利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完善和发展的制度设置,为农民工创建一个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网络,营造社会和谐发展的氛围。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6,(9):51-53
国内学术界对农民工土地权利有序退出的研究对象是农民工全体,研究内容是考虑如何维护好农民工的土地权益,保障好其退地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虽然在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并没有考虑到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其权益,促进其顺利实现土地权利的有序退出对于推动国家城市化进程、提高国家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作用。鉴于此,对国内学术界对农村土地退出的情况进行了梳理,展望今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土地有序退出的方向与趋势,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城市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农民工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关键在于推进城市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内容与机制的创新.一个着眼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政府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应该包括工资、劳动、就业与培训、社会保障、相关公共服务、权益保障以及人口登记与安全服务等方面的指标.在当前,迫切需要构建与完善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长效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自救式犯罪"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雯  李文明 《社会》2004,(6):46-48
所谓农民工“自救式犯罪”是指当农民 工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或合法权益遭受侵 害时,他们以犯罪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或权益(万筱萍,2003)。它属于非法维权。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根据犯罪对象的不伺,农民工犯罪有两种表现形式:一为相对人确定的犯罪,即犯罪对象为实施先行主动攻击的人,主要是用人单位负责人,集中在使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施工、制衣、餐饮等行业及私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犯罪的主要诱因多为客观的;二为相对人不确定的犯罪,即犯罪对象为一般公民,此类犯罪的主要诱因大多是主观的。据统计,“自救式犯罪”是农民工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就必须对农民工“自救式犯罪”有一个全面、详细、系统地把握。  相似文献   

18.
论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来 《社科纵横》2006,21(8):100-100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障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问题,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农民工在培训就业、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事情仍时有发生。文章结合新近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精神论述了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重要性,接着指出了目前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主要弊端,最后提出了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学者们从很多角度对其进行了评论,如企业的发展、法律体系的健全、社会保障的完善,等等.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还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以人为本是它蕴涵的人文道德要求;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它蕴涵的道德目标要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它蕴涵的道德责任要求;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它蕴涵的道德原则要求;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使劳动者爱岗敬业,是它蕴涵的职业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20.
劳动思想作为促进时代发展的基础思想由来已久,但在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存在对劳动特性把握不准导致劳动被“弱化”、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等情况。为此,新时代劳动教育应直面现实,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避免理论层面空谈,全面夯实实践效能;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劳动教育层面的全融合,进而实现对劳动教育的路径探析,提出劳动教育是为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的劳动教育,是为打造融合式教学体系而增强的实践性劳动教育,是以全面培养为基准而展开的综合性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