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福柯论著中的某些论断,有时会呈现前后乖违的状态,比如不同时期对作者内涵的具体判定。不仅如此,甚至在同一文章中出现了创始性作者和功能性作者的矛盾。福柯作者观的这种矛盾,源自其主体观的内在矛盾。语言和主体,以及话语与作者、人与认识型之间的根本关系,福柯的断言未能始终如一,而是不断出现犹疑和转折。这一切,与福柯写作时跳荡多变、旨意难解的文学笔法直接相关,亦与其同时持守的考古学方法论难脱干系。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是其思考的历史哲学立场。文学笔法追求语言技巧大于意义传达,考古学摒弃明晰连续的线性序列、转向四下弥散的空间状态,这两者造成了福柯作者及主体论说中不同论断并存的表层状况。历史哲学则放弃了超越性的总体存在,只认同历史性的存在,是福柯所论何以为此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2.
试论"话语"一词的含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话语”一词在人文社会学科中有诸多不同的含义和用法。我们不能给“话语”下一 个属加种差的定义,然而我们可以从语用学的角度梳理“话语”一词的各种用法,并在福柯 知识考古学与权力系谱学的基础上对这个词作出概念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3.
当代法国批评家福柯"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旨在研究"陈述"、"话语"、"档案"和"话语实践",北美华裔批评家的文化翻译研究几乎都可以说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文本化。它能教会我们将"知识考古学"与中国现代性想象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方法,指引着我们在翻译研究中如何苦心挖掘"宏大叙事"虚掩之下的"非连续性和脆弱性"、"差异性"和"动态性",对浮光略影的"翻译描写"和当然的"翻译研究结论"予以质疑和批判,有效实现"问题意识",为译介学研究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4.
福柯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社会理论空间转向的干将之一,空间在福柯的思想世界中具有统领作用。福柯颠覆了历时性空间观和时间占据主流的历史观,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还原空间化的历史,福柯空间思想的主旨在于从权力的战略和战术出发,对话语的形成和知识的谱系进行追溯,对疾病和身体与空间的关系进行还原,以及考察对建筑和领土等空间形式的建构、移植、分配、分界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福柯从知识考古学出发,对科学作了新的诠释。他摒弃了传统认识论的研究框架,独辟蹊径地从话语实践的角度考察科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反科学",他否定了科学的真理性、进步性,也否定了主体对于科学的建构作用,从而彻底解构了传统的科学认识论,最终将科学知识归为一种"知识型"支配下的话语游戏。  相似文献   

6.
法国后现代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20世纪60年代末的著述《知识考古学》中创造性地应用"话语"的概念探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而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并推广的"世界遗产"运动在40年的多层次实践中也改造并形塑了国际与国内层面上带有异质性及历史化的"文化遗产话语"。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这一"话语"视角对理解与反思"文化遗产"话语在国际、国内语境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学、历史学家的米歇尔.福柯是近年来西方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福柯的学术工作代表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历史分析方法,从其早期的成名作《癫狂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到《词与物》、《知识考古学》,再到后期的《规训与惩罚》、《性经验史》诸多著作中,都可感受到历史分析在其理论中的地位。文章将通过对《临床医学的诞生》的解读来分析其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8.
体育考古学研究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体育考古学既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又属于体育人文科学,它涉及体育史学、敦煌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作为交叉型的边缘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体育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学科,其研究方法包括一般考古学的方法,即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形学、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形论等一系列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及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在体育考古学中的应用和有关体育考古学的特殊方法.  相似文献   

9.
福柯在<癫狂和文明>中分析历史生成中的"异",人的理性对非理性的一种禁闭和塑造史;福柯在<词与物>中主要分析历史的"同",考古学探求词与物的关系的历史,词是物的表象,寻求物的秩序就是寻求词表象物时秩序的同一性.福柯在<词与物>中运用的是现象学的框架结构,福柯提出了一个现象学的又是考古学的概念"认识型"(l'épistémè),福柯将现象学建立在尼采的革命性的透视主义之上,这样就产生了一种空间的、静止的外观,将时间放在了隐蔽之处.  相似文献   

10.
对福柯的话语与认识的思想进行阐述和分析,福柯描述了历史上的三种知识体系,他认为知识是在话语中阐述,话语是人、理性、形式、物、生命交织的场所,他揭示了语言中人与物、欲望和物、生命和形式等多种矛盾,但这些矛盾只是得到揭示,他并未能解决这些矛盾。  相似文献   

11.
福柯的话语理论描述了一个另类的历史场景:人道主义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谎言,更是一个无边的陷阱。人道主义是话语权力编织出的修辞幻象,它不是通向人的幸福,而是导致了“人之死”。从一个方面看,“人之死”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悲剧,是启蒙理性对人的全面异化,人就像沙滩上的一副面孔将被波浪抹去,这也正是“后现代”境况中人类生存困境的写照;但从另一个方面看,“人之死”又转化为一幕喜剧,以冷酷的姿态嘲弄了包括自由、正义、责任等在内的人道主义谎言。从考古学到系谱学,福柯还原了话语的修辞过程,揭示了历史理性的荒诞,将人该如何生存的问题推向前台。  相似文献   

12.
福柯在其后期的访谈和文章中不断说到自己一生的研究主题是主体,而权力关系、真理游戏等都是用来分析主体的有效策略。但福柯的主体研究既不是建构主体,也不是解构主体,而是在批判性反思的意义上询问主体的代价,考察主体之为“主体”的合理化历史形式。这一点使得福柯在与法兰克福学派遭遇之后觉得,尽管自己是从权力和事件化(événementialisation)等方式介入主体批判的,但自己的研究以及法国的科学史批判传统与该学派对启蒙理性“主体”的批判工作是相似的。文章意在从主体的角度说明福柯对自己著作的定位、福柯与法国科学史批判学者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身体”是福柯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同时也是我们所有历史与文明发展的一个主线和基点。我们对“身体”的认识程度反映的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整体认识程度。福柯将“身体”作为一个观察世界的眼睛,通过“身体”将其哲学建立在一个空前的高度之上。  相似文献   

14.
福柯的话语历史观及其与萨特的歧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念史因假定先验主体具有构建和奠基事物的作用而坚持起源、连续性和总体性这三大论题.作为话语考古学家,福柯极其怀疑和敌视这类历史主义及其基础主体.福柯把话语看作隶属于同一个散布体系的全体陈述.话语作为实践,既是一个匿名的和历史的关系体系,又是那些把主体散布在大量可能位置和功能中的并合的、间断的和个体化的事件系列.因此,对话语所作的分析就无需参照先验主体.因萨特对间断的和偶然的话语事件和实践极为恐惧,就指责福柯拒斥和谋杀了历史.而福柯则在好几个场合答复了萨特.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中国本土文化的渊源与核心去探讨中国文化的"大传统"问题。首先从中国文明起源特性及影响,即从生产工具、血缘与地缘关系、城市的出现与功能等三方面论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特点,及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特点:表现为最浓厚的"信仰—仪式"统一体和稳定共同体特色,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而西方文明的发生是突破性的,社会科学里面那些从西方经验而来的一般法则不能有普遍的应用性。针对此,文章进一步论述了目前的中国考古学和神话学都没有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来做相关研究。如何尽量回到上古文化语境去阐释出土器物,回归中国文化大传统———这成为中国考古学与神话学势必结合的理论根基和整合视野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域入手,来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本文首先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7.
史书语料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史书语料的特点表现为用语典雅、用词范围广、 使用新兴词语、使用俗语词;史书语料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汉语构词法的研究、辞书的编写、近代汉语 词汇研究、汉语词汇史的断代研究、父子连名制的研究、同形异义词的研究等。从语言学角度深入研 究史书语料,有助于提高汉语史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8.
所谓审音与勘同,是指利用历史语言学和比较语言学的成果,对某一文字史料中音译的名物制度方面的外来词汇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出原形,从而得以与他种文字史料进行对勘比较的办法,中外学者用这种办法解决了内陆亚洲史上许多疑难问题。蒙元史、民族史研究过程中若要利用审音与勘同方法,除了掌握汉语和相关语言的发展规律外,还需要了解汉语的音译规则。审音与勘同方法只能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辅助手段,不可迷信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汇是一个系统,词义也是有系统性的。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来分析词义,可以更好地归纳词义,并厘清词义之间的联系及其历史发展。以概念场为背景,考察各个概念域中的成员及其分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是研究词汇系统历史演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有关现代性的讨论中,标志性的概念"理性"已经被人们解构,但是另一概念"成熟"及其相关的词汇"自主性"则被学人忽略。自主性在康德的视野中是摆脱监护和控制状态实现启蒙的重要预设。福柯不满意康德的普遍理性概念,从而引进历史本体论来批判理性及其公开运用的可能性.在对理性进行拆解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主性的背谬。自主性在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皆有体现的语境中,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