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张爱玲华美且不幸的童年决定了她题材的选取、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审美观念的确立,显赫一时的家族历史、父母的破碎婚姻,尤其是母亲对儿女情感需求的漠视,造成了张爱玲最大的精神创伤,从而形成了张爱玲的"悲凉"的情感意蕴.可以说,童年经验构成了张爱玲艺术经验世界的全部,从而也导致了她文学生涯的短促.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母女之间亲密的“共生”关系,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特指,并具有深度的人性和文化内涵。“共生”导致女性在潜意识中对母亲的依赖以及个体逃离这种关系的艰难;而母亲形象由于受到几千年父权文化的建构,具有了双重的属性,在父权体制中起着辅助性的功能。让母亲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女儿从母亲的庇护下解放出来并获得个体和精神的真正独立,是影视作品女性意识建设的新课题。母女形象;“共生”关系;父权;建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感恩母亲     
朋友,你记住昨天的母亲节了吗?母亲节总是在星期天的早晨悄悄地降临。也许,你在外面兴高采烈地玩儿了一天;也许你在紧张地复习功课;也许你忘记了在这一天,应该向母亲说上一句祝福的话语;也许你从来就没有想到该为母亲买一块蛋糕或一束康乃馨……我敢说,全世界的母亲都会记住儿女的生日,都会记住“六一”这个儿女的节日,可是又有多少儿女能记住母亲的生日,记住母亲的节日呢?  相似文献   

4.
家族文化与文学叙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家族”小说致力于由父权神话的谱系中去追究文化共时态下人的存在景况 ,从宗法文明的最深层的基因———血缘化情感和家族至上主义中探求现代人焦虑的根源 ,在对“乱伦禁忌”的叙事关注中揭示家族文化沦变、历史衰变的趋势 ,并以鲜明的女性主义创作倾向反映了“女性意识”在“男权化”文明历史中的叛逆性崛起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家。其女性意识的基础是对二元对立的两性观的突破。她既透彻地揭开了女性在家族制度与父权文化压迫中的绝望经验,也戳穿了女性独立追寻生命自由的虚妄,以写实与象征的手法证实了她们无法拥有一间绝对属于“自己的房间”的现实;女性在痛苦阅历中或疯狂复仇,或沉淀经验历练生活智慧,使苦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精神成长的资源,但最终却无法以胜利者的强悍姿态宣告自己的未来;她们对人生价值的最终确定是在两性建构的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经验话语中完成的,而这正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获得精神成长的体现。张爱玲是将“性别政治复杂化”与她的历史观、写作观达成统一,我们也从中看到了女性主义政治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父权家族基础上产生的。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父权家族力量的不断扩大,某些显赫家族及其父家长层层控制了氏族组织,使包含着阶级压迫性质的父权渐次扩及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联盟的范围,形成其逐步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氏族征服战争使军事首长的职责揉入父权之中,并促使部落联盟向国家机构转化。在此基础上,某些夺取了统治权的父家长,利用自己战胜者的威望和权力,构筑起“家天下”的统治格局,中国古代的国家终于形成。这是一条“从家到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神话中具有“母性崇拜”倾向,在社会转型至父系社会时,“母性崇拜”倾向在儒家的伦理道德的孝道系统中发扬光大.孝道赋予了母亲在男性子嗣面前拥有权威的合理性.中国女性正是在“母亲”的角色中冲破了重重伦理压迫,在家庭伦理及由此波及到的社会政治“中心”区域为自己保留了一个“隐性权威”的身份.但实质上在父权制社会中,女人即使是母亲也脱不去“他者”的印记,母亲的权力不是女人张扬性别主体性的权力,而是父权权威话语的代言.中国文学母亲形象是中国文化特质的文学表征.  相似文献   

8.
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具有古旧风韵的“居室经验”,指出其“居室经验”具体体现为败落的家庭生活场景、旧势家族的“礼仪道德”以及冰冷的人情感受,所以,“居室经验”是张爱玲小说中最有意味的部分,也是其民间姿态的一种坚守方式。  相似文献   

9.
儒家和墨家都主张爱人,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二者有着质的不同。儒家“仁爱”强调“差等”,而墨家“兼爱”则强调“平等”。“差等”说顺遂人之常情,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也利于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父权、君权统治,因而逐渐被一般民众所接受,也为封建统治阶级所认同和尊崇;而“平等”说不合人之常情,不切合以家族为本位的血缘宗法制社会的实际,也不利于封建大一统社会的父权、君权统治,因而难以见容于后世。“差等”和“平等”这两种不同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墨整个伦理学说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的“传奇”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传达出普通人在平俗的日常生活中心理上的一种怪异、苍凉的感觉。“苍凉”成为张爱玲观照人生的一种审美心理定势。这种审美心理的形成有其家族氛围、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有着时代的投影。  相似文献   

11.
作家对母亲形象的刻画大多是从审美的角度,歌颂她的伟大、无私和圣洁,使得母亲成为一种概念化、模式化的单面形象。张爱玲以她对生活的客观认识和体验,在作品中对传统的母亲形象予以颠覆。她消解了母亲创造生命的伟大性,并对母亲作为儿女的精神家园的期待给予无情摧毁;最后母亲神圣、纯洁的象征意义也被彻底解构,从而还原了母亲作为人和女人的本来面目,多角度地折射出母亲自私、卑怯、扭曲的另一种真相。  相似文献   

12.
父系家族公社(或称父系大家族)形态是原始社会史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近两个世纪以来,各国学者的考察与研究愈来愈广泛、细致,使人们逐渐看到,摆在人们面前的一系列家族公社实例在其结构上并非划一,各地区家族公社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斯文在本世纪中叶曾主张家族公社存在“民主型”与“父权型”之分,这一分类在历史、民族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13.
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是张爱玲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视角。张爱玲受不幸的自身经历、社会环境、战争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塑造了残忍、自私、冷酷、虚伪、变态的母亲群像,无情地解构了“母爱”的神话,展示了“没有一种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让人们感受到生存的艰难、困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4.
母亲的哲学     
母亲87岁了。她没有读过书,在上万个汉字中,她只认识一个字,就是她的姓氏“丁”字。这样的一个老人,她的一生,却是一部哲学大书,她用她朴素的人生哲学,养育着一群儿孙。 “没有爬不过的山”,在命运不济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鼓励我们。她一生坎坷,从小失去父母,把弟妹拉扯成人后才成了家,生育了13个儿女,有8个先后病逝,其中两个正当中年时撒手人间,还留下了妻子儿女。反右时我三哥失言被送去改造,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家族自叙传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个人经历为隐线,以家族生活为背景,从而拓展出人生与社会的画面,是《红楼梦》“自叙传”写作模式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为现代作家所继承与发展。巴金的《家》是典型的以大家庭为题材的“自叙小说”;曹禺写《雷雨》,不仅受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影响,也深受《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张爱玲是《红楼梦》迷,《金锁记》折射出《红楼梦》对张爱玲的影响是在心灵深处,而不在简单的笔法描摹。巴金、曹禺、张爱玲等一批现代作家,凭借“第二自我”披露出自我情感的隐秘,并以多元的人物性格折射出家族衰败的必然命运,从而带有《红楼梦》影响的自叙家族史话痕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以女性意识为视角,主要从对女性依赖性的批判、反贞节观及对传统父权体制的反抗这三个方面来审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群像。张爱玲以细腻、冷峻的笔触讲述了一个个隐藏在家长里短中的“真实”故事,在貌似文明的现代生活中揭示出女性精神奴役的创伤,刻画出一个个迷失了精神家园、在夫权统治的余毒里或被迫顺从或无奈挣扎的女性典型。在她们的女性经验及其迂回的焦虑背后,显现出的是更为广大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8.
“汉家旧典,尊崇母氏”。在汉代,母亲地位虽然次于父亲,但由于统治者大力宣传孝道,汉代的母权得以确立和彰扬,母亲在家庭中拥有一定的权力。汉代皇室的母亲还积极参与政治,汉代母后频频干政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汉代的母权。但是汉代的母权仍从属于父权,母权并没有超越男尊女卑的社会框架。  相似文献   

19.
"无父文本模式"是张爱玲和杜拉斯作品中存在的共同主题。作为女性作家,她们具有强烈的女权思想,在作品中她们以"无父文本模式"表达了自己对父权社会的无情嘲讽和否定。张爱玲的态度是彻底和完全否定的,杜拉斯则是在否定中还期待着男性与女性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的梦魇艺术,揭示这种梦魇艺术独特的“都市家族”背景,及其对人物内心世界丰富性的挖掘。通过与众多现代都市文本的比较,得出张爱玲小说的梦魇是包含现代质的独特艺术创造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