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国际海洋划界中一直存在着"公平原则"与"等距离/特殊情况"之间的分歧。系统考察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在国际海洋划界中"公平原则"是法律原则,而"等距离/特殊情况"、"中间线"以及"成比例"等都只能被称为规则或者划界方法,采取这些规则进行划界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公平。适用"公平原则"对解决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海洋划界争端较为有利。中国也一贯主张在国际海洋划界中应当适用"公平原则",坚持"公平原则",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适用具体规则来解决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划界问题,无论采取哪种规则都不应导致划界结果实质上的"不公平"。  相似文献   

2.
南海大陆架储存的油气资源引发多方争夺,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则加剧划界纷争.中国南海周边国家不当理解<海洋法公约),滥用自然延伸原则,违反大陆架划界所必须遵循的公平原则,觊觎南海诸岛主权带来的大陆架权益,令南海大陆架划界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我国应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划界纷争采取不同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中菲南海争端的实质是相关岛礁的领土主权争端以及与之相关的海域划界争端。菲律宾无视中国将南沙群岛作为一个整体主张权利的事实,将南沙群岛进行分割,要求对中国占领或控制的9个岛礁的海洋权利进行逐一判定。仲裁庭无视自身对争端主题事项并无管辖权的事实,错误地认定事实与适用法律,使用本末倒置、自相矛盾的论证方式支持了菲律宾几乎全部的仲裁请求。面对已经作出的仲裁裁决,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裁决书细节的分析研究,在法理上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为中国"不接受、不承认"的立场找出正当的依据。从长远看,中国还应为今后可能出现的连锁反应提前做好对案,而最理想、最有效的对案就是证明中国在南海是以"群岛"为单位主张海洋权利以及洋中群岛制度适用于南海四大群岛具有习惯国际法的基础,防止中国在南海的权利被"切割"。  相似文献   

4.
国际海洋划界是指在两个或更多的海洋权利发生重叠的情况下确立其相互间海洋划界的过程.目前,国际海洋划界主要涉及大陆架划界和专属经济区划界.随着新的海洋法公约的签订,新的海洋法律制度的确立,以及大量国际海洋划界争端的国际司法实践和国家实践,关于国际海洋划界的原则和规则、方法和实践也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海洋划界正逐渐发展成主要涉及划定单一海洋边界,同时包括领海划界、大陆架划界和专属经济区或渔区划界。单一海洋划界与划定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单一海洋边界相对应,它是在克服传统上分别海洋划界模式的弊端并适应新的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其理念渊源于划定单一通用海洋边界的早期实践。单一海洋划界发展迅猛但尚未成为一种法律义务,且其产生和发展与整个海洋划界史密不可分,是后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菲南海争端的实质是南海部分岛礁的主权归属和海洋划界争议,国际仲裁法庭对此没有管辖权,也不得指示临时措施。不过,如果仲裁法庭将中菲南海争端解释为中菲南海管辖权之争,则其有可能对中菲南海争端行使管辖权,进而指示临时措施。但无论如何,仲裁法庭不得对中菲南海争端所涉岛礁的主权归属问题作出裁决,也不得作出对岛礁主权归属产生实质性影响的裁决,否则就是对中国国家主权的侵犯。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在中菲南海争端问题上,中国政府应当尽快形成关于菲律宾提交的国际仲裁申请的研究报告,积极与菲方进行谈判,争取达成和平解决争端的协议,按照国际法和相关国内法进行南海执法维权,完善国际司法机构实践发展年度报告制度,在适当的时候,在有利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考虑接受国际司法机构对海洋争端的管辖。  相似文献   

7.
论海洋划界中的公平理念——以东海划界为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际海洋划界的原则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及国际划界实践上的分析,对中日东海划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在中日东海划界中应改换思路,运用公平理念进行海洋划界,从国际法的角度提出解决中日东海之争的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东是我国第一海洋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以"南海I号"、"南海Ⅱ号"古代沉船为代表的海洋考古新发现,展示了我省海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认为,应该以"南海Ⅰ号"沉船考古为契机,大力发掘海洋文化遗产,整合全省海洋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与海洋文化产业,使之成为构筑新时期海洋文化的重要资源,增强我省文化软实力,推动海洋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9.
海洋在国家政治博弈、经济发展和军事斗争中占据突出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近年来南海问题呈现"六国七方"态势,日本企图利用介入南海争端拉拢东南亚国家,实现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扩大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遏制中国势力"南下",与中国争夺亚太地区的主导权。日本对南海争端的介入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问题演变成中日两国在南海地区的政治博弈。  相似文献   

10.
岛屿是指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在海洋划界过程中,对岛屿的处理有全效力、部分效力和零效力等不同方式.这是规范层面、技术层面及国家政策层面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国在海洋划界过程中对有关岛屿的效力亦应充分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东亚各国将发展的重心逐步转向海洋,东亚海洋领土争端持续紧张。尤其是东海、南海成为该地区海洋领土争议烈度最高的海区,并逐渐呈现出两处争端彼此联系的趋势。这种联系不仅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力量对这两个海洋争端的关注或介入,也表现在这两个海洋争端对于东亚一体化推进、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东亚海洋争端全面解决等问题的重要影响上。但是,东海争端与南海争端彼此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两者在争端起因、战略重要性、争议关注点、当事国实力差距、最终解决途径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必须要高度关注东海争端与南海争端的联系与区别,在未来海洋战略的制定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争取中国海洋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海洋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争夺油气资源,世界各国开展了海洋油气资源的权属之争.海洋油气资源权属问题的核心是大陆架划界问题.回顾我国海洋油气资源争端的历史,介绍国际法有关解决海洋油气资源的最新理论,从学理上对我国与领海国海洋油气资源解决办法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越南海权战略建基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亚太军事安全战略调整的契机,通过调整国家军事安全战略,把海(空)军现代化建设放在优先发展地位,构筑一体两翼防御体系;军事战略方面东面南海反介入(Anti-access strategy),西南控扼马六甲威胁海上战略通道;外交战略方面积极开展多边平衡外交,构建南海利益共同体;立足于《联合国海洋法》等国际法基础,在联合国框架下构建南海多边治理结构.越南海权战略的构建将进一步挑战中国南海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威胁中国南海海洋战略通道安全,加剧中国海洋战略环境的紧张态势,进而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目标的实现,遏制中国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国的“和谐印度洋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以来,西方和印度媒体对我南海基地大加指责,炒作"中国挺进印度洋"的"珍珠链战略".面对如此严峻形势,有人提出:别国在印度洋能行,中国为何不行?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21世纪初大国角逐印度洋的形势呼唤中国尽快制定"和谐印度洋战略".中国急需制定相应的海洋战略和原则,正确处理和平与发展、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应继续韬光养晦,提倡"海陆和合"、文明联盟,重振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5.
《琼州学院学报》2020,(1):21-27
2014年5月,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两国政府签订两国重叠专属经济区的边界协议。菲律宾与印尼对涉海法律制度的调适、维护海洋边界安全的诉求,以及开发近海自然资源的需要,是菲律宾-印尼两国边界谈判由长期停滞不前到快速解决的背后动因。菲律宾与印尼在南海均有利益诉求,两国在西里伯斯海和棉兰老海的海洋边界的成功划定,对解决南海争议具有一定启发意义。菲律宾-印尼专属经济区边界协定对中国在南海议题上的重要启示之一是要加大国内对"断续线"法律地位研究的力度,为主张南海权益提供法理支撑。  相似文献   

16.
1930-1933年,在海洋划界和海岛法律属性尚未形成国际法典之时,法国借助在国际联盟中的强势地位,趁中国内忧外患之际,鼓吹“无主之地”的言论,“有序”侵占南中国海珊瑚岛,造成既成事实.透过法国占领南海珊瑚岛之前的缜密谋划与占领细节,在世界殖民地瓜分态势升级、现代强国利益角逐方式转变、国际海洋权益争夺兴起等大背景之下,审视“九小岛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看出,一方面,作为“规则”制定方的法国,在岛屿择取和占领方式上占得先机,是建立在非法程序下的蓄意侵占.另一方面,事件发生之初,中国官方对南沙群岛认识的匮乏,令中国各界声势浩大的海权维护运动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琼州学院学报》2019,(6):38-42
菲律宾在2013年单方面提起了南海南仲裁案,在七项诉求中环保诉求涉及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体系等,指控中国岛礁建设以及不合理的渔业活动破坏了南海海洋环境。针对指控中关于南沙岛礁建设的污染,我们在分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内容、南沙岛礁工程建设的过程控制以及岛礁的环保整治措施等基础上,驳斥菲方的无理之说。同时,中国也在南沙岛礁环保方面有新进展,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相关设施,正式启用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不断摸索创建海洋环保的南海模式。中国有义务法维护南海海洋环境,应适时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鼓励公众参与,推进《海洋基本法》的立法,完善《岛礁保护法》等专门性立法,在加强环保宣传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同时,积极寻求南海国际环境合作,以期从低敏感领域解决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18.
划界问题是西方科学哲学最基本的问题,划界行为具有社会和政治后果.不考虑历史维度的纯逻辑研究割断了科学的完整历史,在理论上造成缺憾,并导致现实的困惑.西方科学哲学在划界问题中走不出片面和困境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混同了标准与判据.划界标准立足于科学的本质,据此形成划界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不能对此提出"足够精确,便于操作"的要求.划界的判据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判定依据,在整体上体现出科学与非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正>"关于南海问题的国家治理研究,中国需要不同层面也需要不同角度的南海研究,需要不同空间也需要不同时间维度的南海研究。不同角度的研究需要不同的学科加入,不同层面的研究需要考虑实证方式和战略方式,空间研究需要综合平衡各种取向,而时间维度的研究是我们的短项,我们要敢于、也要能于做预测研究。"2016年12月16-18日,"中国海洋安全与南海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召开,主办方三亚学院校长、三亚学院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封禅书》等相关材料,就秦始皇海洋意识形成的基础、秦始皇对海外世界的向往与徐福东渡计划的提出和批准、秦始皇的造神以及水神与海神信仰三个方面,指出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探索海洋和挑战海洋意识的皇帝,表现出对海洋的占有和控制的海洋政治观,他不断到海边巡游,甚至不惜进行海洋航行以战胜"海神"之恶神,正是秦始皇的海洋意识才使秦朝这个内陆发展起来的国家,迅速成为一个包括着渤海、东海和南海的中央集权之中华大国。中国并非如日人所述系"南船北马"的"两个中国",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又是一个海洋国家,中华文明不仅是"大陆文明",也是"海洋文明",从内陆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也是一个伟大的航海民族,可以说,将海洋作为陆地的延伸和"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建构海陆文明一体中华大国的基本范型,在秦朝已经确立了其发展的基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