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多诺的新音乐哲学作为一种文化社会学(哲学)批判,其特殊性在于他是根据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分析了作为文化生产的音乐。在阿多诺那里,作为精神生产的音乐文化的出发点仍然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文化社会学(哲学)批判不能与社会现实分离开来,而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析必须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基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立场,阿多诺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音乐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关系:一是音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二是音乐商品的生产、再生产、分配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往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其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成分,因此既不能把握住新音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模式的核心范式,也未能理解阿多诺对理论与实践关系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也是否定性美学的哲学基础;阿多诺运用否定的辩证法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同一性、商品拜物教的流行以及艺术的商品化,论述了艺术的非同一性思维,指出了艺术的自律性、个体性、形式性,倡导无调音乐,揭示了丑的否定性意义,提出了艺术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对以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音乐的批判,还是对以爵士乐为代表的流行音乐的批判,阿多诺的音乐批判理论中始终贯穿着一种表现主义的音乐本质观、否定美学的判断标准和精英主义的审美拯救。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和尼采都将解救当代人类生存困境的使命交给了作为关切苦难的艺术,但两人以“艺术”为中心的介入方式和救赎途径有所区别。尼采认为,艺术以美的外观超越苦难和真理,释放被理性所压抑的个体感性,唤醒生命意志,为世界和人生作出审美辩护,肯定人存在之合理,给予人生存之希望,因此,应以艺术打破枷锁,救赎人性;阿多诺呼唤艺术的“否定性本质”,强调艺术以审美幻象拯救真理性内容,以其谜语般的审美形式疏离社会,因此,应通过反艺术实现对外在异化世界的否定批判,救赎人性。但无论是尼采的肯定式超越抑或是阿多诺的否定式批判,艺术都没有在其中获得除审美幻象以外的任何实质性基础存在,这也就注定了二人救赎之路在面对残酷社会现实时的苍白无力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5.
阿多诺批判了资本主义"抽象的同一性"对人的隐性强制,认为没有认识到这种"同一性"统治之特殊性的对抗式革命实践,是注定要失败的盲目实践。因此,他从实践领域的革命式"批判"转向思辨批判,这与马克思将批判理论"从天国带回人间"的方向恰好相反。对于阿多诺的"否定哲学"及其思辨转向的审视,对于我们思考20世纪后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谜语特质"是阿多诺对现代主义艺术意旨的独特设定.该设定既是对传统美学带来的艺术危机的回应,也是对文化产业表征的现代性危机的回应.这种双重回应及其表征的现代主义美学思想尽管弥漫着悲观的气息且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但它毕竟拥有批判性的张力,指明了通往完整的自由、通往艺术真理的审美赎救之路.  相似文献   

7.
结合目前国内外音乐思想界现状,揭示了阿多诺关于音乐本体特征的专业性分析及哲学的高度反思,并针对关于阿多诺音乐理论的各种批判,对大众视角的发展动态进行了跟踪,以突出阿多诺研究的现实意义,并深入领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8.
9.
光效应艺术的新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效应艺术家认为光效应艺术是艺术的本质表现,但光的本质已被人类的众多的文化堆积物遮掩得太久了,现在应该从光效应的本身来认识艺术。光效应艺术作品表现为:抽象的;避免表面的趣味;几何和硬边的外形;在尺度上恰当合适。在光效应艺术中,一般有三种运动能进入绘画:一是现实运动的再现;二是“形体上的”运动;三是“虚隐”的和“显现”的运动。光效应艺术是从人类的眼睛为探索出发点的,故而它不需要预先的修炼和养成,这种艺术对每一只眼睛都是平等的。这种艺术的表现与传统的艺术表现相比,似乎已走上了完全相背的道路,许多我们过去视为“神圣”的艺术规则,在这里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光效应艺术已经完全展开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艺术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10.
辩证法与当代哲学的命运--评阿多诺对辩证法的重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晚期以来,哲学发展的基本走向是拒绝总体化的同一性而转向多样化的异质性,这一趋势所昭示的正是辩证法的要义和力量。然而在传统哲学解释框架中,辩证法被形式化为关于事物一般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这使辩证法失去了意识形态批判的深刻意义。阿多诺将辩证法诠释为对贯穿同一性的非同一性的意识,由此使哲学获得一种全新的自我理解。这是黑格尔之后对辩证法本意所作的最深刻理解,它恰切地回应了马克思关于辩证法批判本性的著名见解,从而预示了辩证法在未来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建构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需廓清艺术批评、媒介批评和艺术媒介批评几个重要概念,艺术批评通过阐释、评论和评价艺术品,传递和诠释艺术理念/观念,发掘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史价值。媒介批评就是对媒介及媒介活动进行批评,以评判作为方法,倾向于批判,以诠释作为取向的批评实践方法,对于建构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媒介批评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艺术媒介批评,不仅关注作为艺术表达/传达载体(手段)的艺术媒介,重视媒介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和作用,尤其是艺术媒介之于艺术形态形成的基础性作用。新媒体艺术批评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媒介“五要素”构成。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世纪新兴科学技术尤其是机械复制技术不断渗入艺术领域,艺术的生产和接受都呈现出了新的形式和特征。对于这一转型所引起的艺术功能的变化,阿多诺从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理论出发,指出机械复制艺术完全为资本逻辑所控制,其功能也随之由原来的独立批判沦落为资本主义的欺骗与整合;本雅明则敏锐地捕捉了机械复制技术所蕴含的革命性与创造性,期望通过“艺术的政治化”来实现新型艺术的颠覆功能。阿多诺与本雅明的观点针锋相对,但理论宗旨和命运又可谓殊途同归。两人的理论交锋奠定了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视域与平台,同时也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和解放理论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和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总体概念理解的差异性,卢卡奇和阿多诺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思维路径,但是在艺术功能的认识上二者又殊途同归。现着重探析二人艺术思维路径的差异性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理解海德格尔艺术哲学术语的关键在于对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以及他切入艺术之思的独特视角的掌握。存在与真理之思是海氏艺术哲学一以贯之的主线。海氏从其存在论出发思考艺术,从而跳出了传统艺术之思的认知论模式,特别是摈弃了近代技术理性对象化、主客二元对峙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艺术现象置于另一全新的理论视野之中,并通过其独到的术语使其在存在论意义上逐步展开和得以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5.
美学:艺术哲学还是文化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语境下的“艺术终结”问题,在黑格尔那里可以找到明显的哲学根源;艺术的终结随之导致了作为艺术哲学的美学的终结。在后现代时期,随着艺术日益被纳入保持中立的商业文化的范围,它已失去了批判的潜质和揭示真理的功能。进而言之,这种艺术的转向必然带来美学的转向,使作为艺术哲学存在的现代美学最终让位于作为文化哲学存在的后现代美学。  相似文献   

16.
论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对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从视听知觉中感受到的和谐。艺术不仅以和谐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美,还以冲突的方式反映生活之真。美学无法把感性之美与理念之美统一起来,故而无论以感性之美还是以理念之美作为基石,都不能竖立起完整的艺术大厦,反而把艺术变成一种畸形哲学,所以,真实的艺术哲学与以“美”为核心概念的理论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17.
互动音乐创作中技术与艺术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服务、互相制约的。在技术与艺术的双平台上,互动音乐家将怎样发展这门“新兴”艺术,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存在即是合理,互动音乐在不断创新的科学技术与艺术创意中找到平衡与突破,同时,在中国这个日益开放的平台上也应该有其发展的土壤和空气。“中国特色”的互动音乐将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新的艺术形态,在不断地试验和探索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20.
阿多诺的《道德哲学的问题》主要还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中间隐含时代之思。阿多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思考受尼采和韦伯的影响比较大,尼采对康德进行了激烈批判,阿多诺对康德的思考努力纠正尼采的极端.阿多诺与韦伯的对话建立在与尼采更深的对话的基础上。阿多诺看到了尼采和康德的本质的相似性.康德的绝对律令这样的主体的内在性在当下的不现实,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也一样软弱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