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怯薛,又叫护卫军,是蒙古大汗的亲兵。它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皇帝的御林军。怯薛是大汗用封建特权和赏赐办法培植起来的汗国的中坚力量,怯薛也是蒙古汗国早期的最高政权机构,又是蒙古汗国特殊的高级军官和干部学校,有许多著名的高级军事指挥官和朝臣都出身于怯薛。一、怯薛的产生在蒙古社会里,怯薛军不是成吉思汗创建的,在他之前已产生了怯薛军。约1137年,合不勒罕从金国回来,金国派使者追赶合不勒罕,“他们路上看到合不勒罕同几个那可儿疾驰  相似文献   

2.
元代高丽贡女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贡女制度是伴随蒙元帝国同高丽王国双方宗属关系逐渐确立而形成的高丽王国向蒙元帝国献纳本国女子的一种特殊国家行为关系 ,是兼有通婚和役使双重作用的政治、社会宗属制度。在蒙元帝国同高丽王国长达 1 30多年的交往中 ,贡女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初始、形成与鼎盛、转折与禁绝三个发展阶段 ,对蒙元帝国和高丽王国的国家关系以及民间交往 ,均产生了重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蒙元时期的联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蒙元皇室与国外高丽的联姻,以此结成并巩固藩属关系;二是蒙元皇室与国内蒙古外族高昌、汪古、西藏萨迦款氏、云南大理段氏的联姻,以此结成并巩固内属关系;三是蒙元与西夏、金的联姻,以此显示自己的胜利与强盛;四是蒙元皇室与弘吉刺部、斡亦刺部及亦乞列思部等同属蒙古系统但无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的联姻。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蒙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和亲史和政治婚姻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婚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第一,从联姻的次数来看,蒙元时期的联姻至少有136次,比两汉、隋唐时期的和亲次数高出几倍,约为清代的1.76倍;第二,从联姻的对象来看,蒙元时期的联姻与唐朝比较相近;从联姻的地域来看,与唐朝、辽朝的和亲比较相近;第三,从联姻的成效来看,蒙元的联姻对象都在协助蒙元东征西讨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第四,蒙元时期的联姻对清代联姻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的满蒙联姻在动机、特点等方面几乎与蒙元时期的联姻一脉相承;第五,将世代联姻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第六,亲上加亲的特点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4.
主奴关系的辩证法主要经历了从黑格尔、萨特到法农的衍变历程。黑格尔首次将主奴关系的欲望辩证法引入主体的认同机制,将主体的认同与他者密切关联,而主奴关系的辩证法则是主体认同的普遍性机制。萨特秉承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的基本观念,将“凝视”揭示为一种人类本体论上的敌对关系,主体是在他人凝视的眼光中来完成自我塑造的。法农则将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和萨特的凝视暴力理论直接运用于后殖民的批评实践,开创了其后的后殖民话语潮流。  相似文献   

5.
国际组织中的各类成员及其在组织中的法律地位是国际组织法上的基本问题之一。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其成员主要是国家,但也包含其他形态各异的成员主体。这些其他成员主体可以总括为国际组织中的"混合成员"。对国际组织中的混合成员及其在组织中法律地位的研究、界定,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发挥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中国港澳台地区作为国际组织中混合成员的一类,通过研究其参与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可为其更好地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提供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爱伦·坡在评论中含蓄表达了对奴隶制的看法。他秉承保守的政治倾向:他严厉批判狂热的废奴主义,为南方辩护;赞扬对主奴关系的美化,提议建立和谐的主奴关系,借以强化南方的社会等级,保持南方和联邦的稳定;警告解放奴隶后果严重,会造成南方人财产的损失,动摇整个南方社会的根基。可见,爱伦.坡反对废奴运动,美化奴隶制,表达了对奴隶制的保守观点。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蒙元前期后妃的几种主要婚姻缔结途径,指出其在这一时期不同于汉族政权后妃的原始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以及她们在婚姻中依附于男性的实质地位,与汉族政权后妃无异,从这一侧面考察蒙元前期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8.
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灭,西夏境内的人民,或留居故土,或迁徙内地,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成为我们民族血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学界对西夏遗民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迁徙与分布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方面。笔者以高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氏家族成员在蒙元时期所任官职和主要活动的分析,展现其在当时的政治地位、历史贡献和遗民心理等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开发历史上 ,蒙元时期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大蒙古国时期 ,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等蒙古统治者就已经有了开发西北的思想意识。元朝时期 ,本着建立“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王朝 ,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统治者积极推行多元统治方式为政治一体化服务和推动西北与内地经济交流与互补的开发思想 ,促进了西北地区和内地的一体化 ,为西北开发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百三十年前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从它不能推翻封建剥削制度来说,其失败是必然的,但从推翻满清封建王朝来说,它则有可能取得成功。刘邦推翻了秦王朝,朱元璋推翻了蒙元王朝,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都证明了这种成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而,太平天国却并没有能够推翻满清王朝。这场伟大而壮烈的农民战争其结局所以未能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高度,有军事上的、经济上的原因,也有组织上的、思想上的原因,就政治方面  相似文献   

11.
宋代南戏和元代杂剧所表现出的两代文人之仕婚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宋代文人社会地位高,他们只求做官,不求做人;为了做官,不惜负心婚变,攀婚高门,他们对待仕婚矛盾的态度是仕高于婚,婚姻是为仕宦服务的,其婚姻带有明显的功利思想,这是宋代科举大盛的一个恶果。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他们只求做人,不为做官;为了做人,他们重婚轻仕.追求理想的婚姻生活,并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这是蒙元中断科举给元代社会道德风尚带来的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宋元戏曲中文人仕婚观的差异,是宋元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制度、不同道德风尚的形象反映,尤其反映了两代文人尊卑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2.
元代西夏遗民的社会地位由其所处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形成差别,其社会阶层主要由官吏、民户、屯田户、军户、驱口、僧祗户等组成。西夏遗民入仕主要任武职和地方官,其中世代为宦的现象比较突出。军户在元代军户中所占数量极小,民户、屯田户、僧祗户都承担国家赋税,在社会地位上等同于民户;西夏遗民的民族融合主要是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种族融合反而不是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姜海军 《南都学坛》2012,32(6):32-36
元代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以漠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最终建立了一个大一统帝国。为了巩固大一统帝国,蒙元统治者尤其是忽必烈主动认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推行汉化政策,由此赢得了中原地区民众对其政权的文化认同。蒙元政权对儒学非常重视,在金、辽、西夏汉化的基础上,主要推行南宋地区所流行的程朱理学,而摒弃辽、西夏、金所推崇的章句注疏之学。蒙元政权经过长期的努力,尤其借助金朝儒士大夫向以元大都为核心的北方地区传播,最终确立了理学在学术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元朝的官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4.
在唐代开国过程中,太原功臣跟随李渊起兵,并且在从晋阳至长安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随着李渊从军事政权首领向帝国皇帝身份的转变,其集团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太原功臣逐渐被冷落,李渊通过《褒勋臣诏》对他们的身份做出了限定,使之成为一个仅享有“免死”特权的群体。然而,太原功臣们并不甘心,于是,在武德年间的政治斗争中,他们日益分化,为了自己的出路而选择不同的立场。他们在政争中的命运,映射出了唐初政权性质的变化,也揭示出了唐初政权结构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5.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人才最多的一个朝代,究其原因,除了一系列科举改革使优秀的平民子弟易于脱颖而出,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了机会,又与实行有连带责任制的举官制度有一定关系。为了推荐出好的官员,宋人提出了许多良好的人才观,其基本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刘挚的观点,主张人才必须德才兼备,缺一不可;另一种是袁燮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德与才往往是分离的,所以必须“两者兼用”。但由于人才难得也难知,在具体实践中仍不免会有失误,即使像王安石、司马光等大政治家也不可避免。可是,南宋名臣崔与之推举人才甚多,却很少失误,其成功原因主要是在正确人才观的指导下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人善任,真正重视人才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二是为国荐贤、不市私恩;三是在举人中没有宗派观念,不存门户之见。宋代有连带责任制的举人制度和崔与之举人不失误的原因,对我们今天如何做好干部的选拔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3世纪60年代,丽元和平关系建立后,元朝意欲不战而得高丽一国,致使丽元外交交锋不断.1269年,高丽向蒙古提出王室联姻的请求.元朝联姻王室之余,又向高丽提出贡女要求.高丽遂以尚公主与贡女为主要方式,与元朝皇亲国戚及政要显贵互通婚姻.丽元之间的通婚关系具有人数众多、涉及面广、历时悠久、意义重大等特点.丽元皆试图利用通婚之举,影响甚至左右两国关系,使其具备外交性质.事实上,引人瞩目的丽元通婚外交的确对两国政治关系和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复社与东林党关系的实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林党与复社是相继崛起的士大夫群体,对于晚明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二者在人员构成上师传衣钵;政治活动上声气相求;政治理想上志同道合;学术观念上一脉相承,是对于晚明政坛党社一体化格局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8.
北周隋唐官品结构中存在一类基本品阶,称为本阶或本品.它是官员在官僚等级制度中用于迁转的基本阶级.其品阶名号原是负有实责的军官职位,逐渐虚衔化之后成为散秩,更由散秩发展为稳定且连续的品阶序列.本阶与职事官勾连,其进位授阶意义强于其他品阶.在北周隋唐不同历史阶段,本阶经历了功能混融、层级分化与文武分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政事诗从初盛唐的"四杰"、陈子昂、杜甫到中晚唐的元白、小李杜等,贯穿了整个有唐一代。这些诗歌犹如一幅唐史画卷,从多侧面反映了唐代政治及军国大事。唐代政事诗的产生,缘于传统诗教观念及诗人强烈的参政意识,同时也是诗人这一群体独特的性格特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