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当代视域中的韦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韦伯与马克思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人们通常认为韦伯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决反对者,其实韦伯反对的只是他那个时代盛行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庸俗解释。从反思现代性这一现代社会理论的总规划着眼,韦伯的整个学术事业反而与马克思的伟大批判学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马克思学说之当代效应史的一个重要逻辑环节,对后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创立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社会变迁引发的一切变革和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上演,人们的思想在急剧的社会分化中变得困顿和迷惑.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平台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直面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在当代遭遇的挑战,与时俱进地对马克思提出的阶级分析做出全面辩证的再解读,尝试性地探究了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应对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其政治经济学著作中,运用理论抽象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资本家、工人、地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运用这种分析方法,马克思准确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马克思还采用了另一种具体的阶级分析方法:阶级构成论。资本主义在1870年代的变化,使得中产阶级不仅没有随着资本的集中、社会形成两极对抗而从社会阶级阶梯中消失,反而随着无产阶级人数的减少而日益壮大,成为社会中的重要力量。在晚年的著作中,马克思运用"阶级构成"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一中间阶级的构成状况。社会民主党理论家伯恩斯坦依据恩格斯晚年对社会结构新变化的分析,提出了新中间阶级的理论,以此作为民主斗争政策的理论依据。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之所以提出"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策略,与其现实社会中"阶级构成"的这种变化以及伯恩斯坦的中产阶级理论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少社会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质疑,而从文化资本这一视角来讨论阶级理论则比较新颖独特.尽管古德纳和布尔迪厄利用文化资本对阶级理论提出了一些新观点,这些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阶级结构,但是他们理论的缺陷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范式在当代仍具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阶级分析法没有过时,仍然适合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但必须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进行发展、创新.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应坚持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实践表明:中国已有"中间阶级"产生的趋势.因此,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注重平等和福利,完善分配制度和社会管理,从而建立起以"中间阶级"为主体的现代社会阶级、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同时带来了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马克思主义必须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碰撞中,吸纳其他意识形态中有益、合理的成分,从而发展壮大自己。同时,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对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动态的冲击,我们要继续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实践指导作用,敢于迎击。只有将马克思主义视为当代中国社会思想动态之根本所在,社会思想动态才能不断获得正能量,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才能在社会思潮的批判与自我批判中彰显自身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领域赢得最广大人民根本上的认同。  相似文献   

7.
糜海波 《东方论坛》2017,(6):114-119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阶级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其存在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消除阶级同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是同一个过程.阶级本质上是经济范畴,但阶级关系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还表现为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阶级分析应将客观的经济标准与主观的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相结合.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性看待阶级问题以及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动力作用,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马克思以其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面对世界,不是简单地解释世界,而是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阐明了马克思从现实中的人出发去解析当下的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并在批判中阐发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共产主义).指出了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改造世界为其哲学宗旨.  相似文献   

9.
自主主义马克思主义对《大纲》的激进政治阅读,旨在重建政治的马克思之可能性。他们将经济学语境重构为革命主体性话语和阶级斗争的革命政治学,将方法论理解为基于阶级对抗—主体性转型—创构性筹划的革命空间,并立足实质吸纳和一般智力视域,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型中,发掘新的政治主体模式和替代性的革命图景。这种解读路径力图走出纯粹客观层面的历史分析构架,确立阶级斗争的根本地位,并将社会转型的动力归结为阶级意志间的冲突,以突出马克思充足的主体性视域。然而,历史的彻底主体化、社会运行机制的过度简化和不确定的未来视域,使其不可避免地带有唯意志论的色彩和乌托邦的嫌疑。  相似文献   

10.
工农兵文学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的文学作者,而是须取得思想认同的专业文学工作者和工农兵业余作者。他们从事的不是个人的写作,而是工农兵的阶级写作。他们作品产生的动因不是情感动因,而是思想动因。同时,他们必须十分重视作品的社会效果。他们实际上不是创作的主动者,而是创作的被动者。这是由倡导者的政治文学观所决定的。这种文学观的创作主体观,导致了文学的趋同化现象,但又对当时的革命起了积极的作用,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同时,建国后的工农兵文学创作主体,也在努力改变创作的被动地位,创作了一批有文化意蕴的作品,完全否定它们是不公  相似文献   

11.
货币在当代现实的分析中占据重要位置。货币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批判的重要环节。继马克思之后,帕森斯、吉登斯、科尔曼、波德里亚等现代社会理论家都将货币作为他们分析现代社会结构的重要参照系。货币在现代社会中的强大功能和效应,是马克思与当代社会理论对话的空间.但同时从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的立场看.现代社会理论的货币研究忽视了货币的社会关系本质及其资本规定性,由此彰显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2.
从人的需要这一源动力出发,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和主体力量,构建了关于社会发展动力学说体系。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社会发展的矛盾动力、改革动力、创新动力、和谐动力、精神动力等多方面理论。面对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应当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不断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学说在上海的传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爆发后,上海在民主精神的巨大高涨中,社会主义和马克思学说的传介出现了新的势头,不仅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东方杂志》等报刊积极进行宣传介绍,甚至还成立了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他们的宣传介绍虽然尚不成熟,但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当代西方学者基于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劳动方式的变化,从不同的社会理论视角研究劳动问题。哈贝马斯立足于批判社会理论视角,试图在劳动与交往根本相区别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交往理性的潜能,祛除生活世界殖民化;鲍德里亚和鲍曼都是从后现代社会理论视角分析劳动的当代特征和意义的;贝克阐述了风险社会中劳动的风险特征和社会影响;贝尔等人从文化社会理论视角探析了劳动的知识特征和文化意义;阿伦特从政治社会理论视角解读了劳动的政治意义;布洛维则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分析了"生产的政治"对共识性劳动的作用和意义,如此等等。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着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劳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解读当代社会的主要视角之一。当代西方劳动学说的社会理论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体面劳动与当代人的生存质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在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也获得了发展创新的机遇。通过不断创新,把当代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理论境界。  相似文献   

16.
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所以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准,与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未得到充分认识有很大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由哲学理论和批判理论两大部分组成,这两大部分对当代中国均具有正向功能:哲学理论有助于我们正确地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这对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进而对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都是不可或缺的;批判理论则不仅提醒我们正视和充分认识现代化事业中所出现的问题,自觉地趋利避害,而且还启示我们,必须把对现代化进程中负面效应的批判变成对社会主义目标追求之必然性的论证, 变成推进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7.
共产主义作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建立在“公共占有的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基础上的。马克思的自由个性是以个人所有制作为存在的物质前提的。长期以来,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们对所有剥的理解停留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的基础上。而马克思理解的个人所有制与建立在整体主义基础上的公有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容。澄清这种区别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