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利用区位基尼系数来衡量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均衡性.区位基尼系数的数值越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制造业的空间分布越分散,数值越大则反映制造业的空间分布越集中.收集了2004-2008年间广东省的数据资料,对集聚与扩散的影响因素的关系运用区位基尼系数进行了实证数据分析.通过分析,本文系统地得到了广东集聚与扩散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具体关系,这将对我国各地区产业集聚与扩散转移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受旅游市场及环境影响,入境旅游对新疆旅游经济及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本文选取2003-2012年新疆15个地州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新疆入境旅游经济时空差异水平;进一步用区位熵测算时空差异程度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新疆入境旅游经济绝对差异逐年扩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仍处于不平衡发展阶段,但发展态势趋好;(2)空间差异呈南北疆两极分化格局,且差异逐渐扩大,南北疆差异由0.997上升到6.788,分化速度加快;(3)空间格局经历了分散-集聚-再集聚的过程,集聚度由2004年22.2%上升到2012年40%,主要因入境旅游经济发达区向乌市经济圈集中,而落后区由南北疆向南疆集聚;(4)地州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空间差异梯度由3.716上升为4.951.  相似文献   

3.
经济活动的相对密度会对自身效率产生影响。该文利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及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我国服务业聚集状况及对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服务业以及内部各行业的集聚程度呈上升趋势,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现代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多数地区的服务业区位熵大于1,区位熵最高的是北京,但服务业集聚对服务效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在影响跨国企业外国直接投资(FDI)区位选择的因素中,集聚效应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探究集聚效应对中国企业对欧盟地区企业跨国并购的影响,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集聚和同源国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差异,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和同源国集聚对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企业对欧盟地区企业跨国并购的区位选择受到产业集聚和同源国集聚效应的正向影响,其中产业集聚的影响程度更大;企业异质性对集聚效应与区位选择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企业所有权性质、跨国并购经验和进入行业类型都会影响产业集聚和同源国集聚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基于EG指数的中国旅游产业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聚状况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表征,对于制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EG指数法,从区域和部门两个层面分别对2000-2008年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重点阐释了我国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变化的趋势及原因。研究显示:集聚程度随旅游产业发展阶段不同发生变化;由于旅游产业的特殊性,不能将集聚程度的提升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应该处理好阶段性集聚和扩散的关系;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因素会影响会集聚程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从产业视角分析中国加入WTO后制造业外商投资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区位选择。基于2002年和2007年的工业普查数据,选择七个代表性产业,运用基尼系数、Moran’s I系数等空间分析方法对七个代表性产业外资企业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发现这七个产业空间格局显著差异。总体上,外资企业高度集聚,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分布较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散且具有明显扩散趋势。泊松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制造业外资企业的集聚属于地方化经济,是同产业集聚;外资企业之间的集聚更为明显,受内资企业影响较弱。传统因素如劳动力、基础设施等和政策制度对制造业外资企业的区位分布仍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用2004-2019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利用区位熵和SBM-DDF模型,测得高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两产业协同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两产业协同集聚显著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且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即促进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累积循环效应,两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两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作用,中部地区具有正向作用,还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分行业来看,高新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协同集聚对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资源集聚趋势日益凸显,对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增强,掌握创新要素集聚分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对福建省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采用泰尔指数和区位熵测算了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空间分布变化情况,进一步采用Moran’s I分析创新要素空间相关分布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2008—2018年福建省高技术产业创新要素资源集聚的不平衡程度逐渐减小;福建省大多数城市间呈现空间负相关,主要集聚特征为高-低集聚和低-高集聚。  相似文献   

9.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四大层面建立金融产业集聚评价体系。选取上海市2005-2012年的相关数据,测度出上海市历年的产业集聚度。研究发现,上海市的金融产业集聚度逐年平稳上升,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最初受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大,但随着经济的渐趋稳定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金融产业集聚的发展主要受金融规模的扩张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对现有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述评的基础上,根据宝鸡市产业发展历程和现实情况,选择绝对测度指标(行业集中度)和相对测度指标(区位熵)对宝鸡市一级目录产业和二级目录产业的集聚状况分别进行测算.结果显示:依据区位熵和行业集中度指数反映的宝鸡市工业产业集聚情况基本吻合,同时也发现宝鸡市产业受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的影响,产品结构单一、重复生产严重、产业关联度低,配套协作率低等问题,以期为宝鸡市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0—2014年重庆市制造业数据,利用区位熵和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数)对重庆市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和评价。测评结果表明:重庆市制造业积聚的总体水平较低,产业集聚水平差距较大,基本局限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而部分技术密集型行业正在崛起。为此,文章提出要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走一条适合重庆市自身特点的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加强产学研深度结合等建议和措施,促进重庆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口、产业和城市集聚在区域经济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聚是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集聚机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城市集聚实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三个过程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中的内容、速度、规模、周期不同,但又交织在一起,不能绝对分割。三者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分别起主要作用,但又互为基础、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3.
区位优势是外企投资决策关键因素,明确外资海洋企业区位规律有利于各地制定地方化外资吸引政策。基于东海区(除中国台湾)外资海洋企业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核密度、缓冲区等方法探析外资海洋企业的集聚格局演变及区位指向。结果表明:(1)外资海洋企业行业分布以水上运输、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水产品加工、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为主,尚无成规模的外资高科技海洋企业和海洋型新兴企业;(2)外资海洋企业呈现多中心集聚格局,已形成11个集聚区,其中核心集聚区分布于上海市中心(黄浦、虹口、静安等区)及浦东南汇新城、宁波镇海北仑和舟山本岛、厦门本岛及海沧;(3)外资海洋企业区位显著特征是趋向海岸线和城市中心,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区趋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产业集聚度测度方法中的E-G指数,测算1994年-2006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几个行业的集聚度,结果表明在研究时限内医药和医疗器械行业没有达到集聚,但是其趋势图表明未来可以达到集聚。其余行业的集聚程度在不断提高,且呈现增强趋势。然后运用SPSSl2.0的Spearman测算FDI额与各行业的集聚度的相关性,用双尾检验考察其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二者呈现强相关性且在1%的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5.
采用2006-2015年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从行业异质性视角入手,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和变系数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化影响效应、异质滞后效应、异质交互效应以及异质短期波动效应。研究表明:多数行业的产业集聚显著地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部分行业的影响效应并不显著甚至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这说明产业集聚并不是在所有行业都表现为规模效应,部分行业的拥挤效应超过了规模效应。从滞后效应来看,每个行业随着滞后期的增加表现出异质性的变化规律:正(负)向效应逐渐增强、逐渐减弱、先增强后减弱、先减弱后增强、一直不显著等。从交互效应来看,企业平均规模越小的行业越容易从产业集聚中获取正向效应;大部分行业的国有产权和资产专用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产业集聚的绿色生产率效应的发挥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少数行业与之相反,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这些行业的国有产权和资产专用性反而发挥了正面效应;在短期内,大部分行业的产业集聚并不能有效推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只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的短期效应显著;从长短期效应的对比来看,大部分行业的长期和短期效应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因此,政府在制定集聚政策时不应该忽略不同行业的差异,对所有制造业行业采取"一刀切"的集聚促进措施,而应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影响规律和所处的集聚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动态调整的集聚政策。  相似文献   

16.
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测量湖北省2005—2012年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对比高铁开通前后其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发展变化,分析高铁对旅游及相关行业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2009年高铁开通以后,湖北省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显著提高;高铁对湖北省各旅游行业集聚水平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商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的影响程度最大;在全国范围内,湖北省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且增长速度缓慢;湖北省内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不均衡,武汉、宜昌等交通枢纽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不断增强。针对目前湖北省旅游产业的集聚状况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法对2000-2011年重庆市27个制造业的全要素产率进行测算,并实证检验重庆市制造业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以及研发投入、外资直接投资和产业性质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重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16.7%;重庆制造产业集聚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研发投入正向调节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外商直接投资负向调节产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关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聚、产业共聚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首先系统地梳理现有产业集聚类型,辨析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微观机制。基于2007年制造业企业数据,采用EG指数测算了多种类型集聚的特征,进而考察其对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某一产业的集聚更多是由下属产业间共聚组成,但下属产业自身的集聚才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关键。在控制企业规模的情况下,区县层面产业集聚弱于省区层面,但是集聚效应在区县和地市层次发挥作用。同一产业下属各产业间的共聚不利于效率的提高,产业共聚可能更倾向于跨行业间多样化的共聚,而不是同一个产业内相邻产业的共聚。通过对产业集聚的细致考察有益于把握区域经济真实状况,把握关键提高效率的集聚,构建合理的产业集聚政策。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上认为产业生命周期包括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没有揭示产业生命周期的本质特征.实际上产业生命周期应该包括自然垄断、全面竞争、产业重组和蜕变创新四个阶段.这一周期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发生各种异化现象,并将对一定的国家的产业产生不同的影响.就我国而言,由于受加入WTO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必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异化,它们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是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