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具体可以分为生理性、资源性、突发性、社会性农村极度弱势群体。应根据收入变化适时调整保障水平,同时从制定依据、标准构成及保障线确定和保障线调整等方面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保障税的开征和社会捐助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措的主要渠道。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涉及管理主体与具体操作方式、管理内容、检查监督机制及资金的保值增值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其构建思路是: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为基本骨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满足当地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来确定未来农民享受的养老金水平,提高医疗保险的补偿标准、调整报销比例,以城乡居民收入的比率和支出的比率计算并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强制推行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门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在解决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方面起了较大作用。随着保障对象的逐年扩大和保障标准的提高,三条保障线变为两条保障线的逐步落实,它对财政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研究既能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又能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的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我市*低生活保障的现状我市从1996年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全市累计发放保障金439万元,救济人数近5000人。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第一条保障线运转秩序混乱,第二条保障线发展空间和保障空间极其有限,第三条保障线内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建议在妥善解决好国企职工欠费问题的前提下,尽快取消第一条保障线,同时加快国企改制的步伐,以增强国企活力,减少下岗和失业人员,减轻保障压力;应从规范化、制度化方面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选取代表农村贫困家庭生存权、教育权及健康权的五类生活消费支出数据测算福建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结果表明,2007-2011年福建省施行的农村最低保障标准整体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收入为依据确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受财政承受能力的限制。建议:结合消费水平度量贫困,制定全省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测算和调整方法;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的筹资机制;完善低保资金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低保制度;建立健全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也称最低生活标准线,是指依照政府规定的社会救济标准,向收入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需要的被救济者提供计助的制度。建立健全这一制度,是全国务十次民政工作会议提出的任务和目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深入,这项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一、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促进和维护城市社会安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机制可保证微观经济的高效运行,但给宏观调控增加了一定难度,使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政府财政收入占…  相似文献   

7.
一、新疆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现状目前 ,我区社会保障改革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社会保障筹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实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的政策 ,确保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帮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社会保障线”已经基本确立并在不断完善。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 ,面向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是整个体系的重点和…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模型创新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保障农村居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兼顾维护社会稳定和调节收入差距的扩展功能.保障标准的高低决定了保障范围的大小和制度实施的效果(张祖平,2007).为解决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层次低、覆盖范围窄等问题,本文提出结合弹性理论的ELSE模型测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创新思路.实证研究表明,通过该方法得到的测算值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预测力.文章在阐述了弹性理论的实际应用的基础之上,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保障标准及其相关指标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一批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的出现,这些企业的职工及下岗职工,生活困难,加之一些离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构成了城市居民中新的贫困人口,同时原有的社会经济对象因物价上涨而生活更加困难,这些人的生活困境已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为此,一项旨在保证城市居民最基本生活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运而生并推展开来.这项制度以低标准起步、保障面宽、政府保障为特点,受到各界的好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如保障线确定难、保障对象变更快、资金来源能否保证及配套政策等一系列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家庭科技》2002,(10):38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中收入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人口而制定的一种社会救济标准。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审批机关为民政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包括社会救助制度在内的多项相关联的制度构成的有机体系,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子系统;而社会救助制度又是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辅以其他必要救助制度建立起来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只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和辅助程序,切不可将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以国家行政法规形式赋予城市居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权。 《条例》明确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情况及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了分析,指出现行保障标准偏低,忽视了对残疾人的特别扶助,尚未完成从剩余型到发展型的转变.针对现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测算方法研究、建立主动调整机制、实现保障对象的有效分类管理和动态管理、设立残疾人专项津贴、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使社会救助制度由单一性向综合性转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类带有时滞的食物有限种群模型,得到了几个判定振动和非振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白小平 《兰州学刊》2014,(3):158-16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社会二元体例,导致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特征鲜明,且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设计、救助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影响社会救助立法整体定位与结构功能发挥。社会救助立法应着重结构功能定位,与慈善救助法分野互补,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职责划分,科学且分层界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整合为临时困难救助,规范居民收入、财产确认措施和救助程序,确保生存型社会救助立法与适用完善,使其充分发挥"最后一道社会安全保障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工程。现阶段,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仍存在立法缺失、筹资模式单一、保障对象及保障标准界定困难等诸多问题,要尽快根据我国国情,从立法、制度建设、筹资渠道等方面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耿晋娟 《兰州学刊》2013,(12):99-107
从城市低保标准人均可支配收入替代率、城市低保标准消费支出替代率和城市低保标准食品支出替代率三个指标来看,山西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明显偏低.文章采用扩展性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法(ELESM)和需求的收入弹性概念,将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比例分组,构建起测算城市低保标准更为适宜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基于ELESM法测算的山西省城市低保标准在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基本可以满足低保对象的生活需求,大大缩减了他们与其他群体的差异,而且不会给山西省的财政造成负担.  相似文献   

18.
完善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现阶段,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进入全面推进的新时期,但是仍存在立法缺失、保障标准偏低、保障对象界定不够规范、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等问题,应从法律制度、筹资机制、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关于健全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溥之 《河北学刊》2007,27(4):68-70
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分析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该着重在保障对象、保障标准、资金来源、保障手段和配套政策等五个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镇贫困具有区域性,不同地区、城镇之间的贫困状况及反贫困策略差异较大。研究发现:各个地区制定救助标准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其所界定的贫困,部分属于绝对贫困的范畴,部分属于相对贫困的范畴;中国城镇救助标准的高低是与该城镇的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密切相关的,呈线性的正相关关系,具有地方政府依财力确定该地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救助人群规模的嫌疑。反贫困地区差异模式的负面效应表现为:全国城镇贫困状况的准确度量和比较很困难,城镇贫困救助中中央的不作为和中央支持的滥用两者并存,加剧了地区间公民权利的不平等。因此,应确定一个中央给以支持和帮助的全国相对统一的绝对贫困线标准,中央以拨付救助款或转移支付的方式对贫困地区的救助差异进行干预和调整,并坚持下去以逐渐制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